而竞技武术这种舍本逐 末的模仿和追求纯竞技效应的做法,极有可能把中华武术的未来 逼向一个生存的死角。解决方法是可以通过对具有一定中国传统 文化内涵信息的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推广来解决,从以上的“民间 武术套路的传统文化成分”中,可以看出在传统武术中,动作名 称一般沿袭传统采用形象化或故事化的称谓,而且对实用的技击 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当然有些理论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还不十分 适当)。对传统武术的流传特性我们现在虽然还未做相关的研究, 但传统武术能够从数百年前流传到今天,本身就已经显示了它强 大的生命力。处于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传统武术负有使中国武 术在当今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任。所以,在对社会群体需求进行 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和创编,并利用商业推 广模式(适合当今时代的行为方式)对其进行推广,不仅能壮大 武术市场,同时也能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后备资源。
- 创新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从几千年前流传发展到今天,其间军事战争的 需要推动了军事武术得以发展,而民间武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如元 代对民间武术的禁止,及明清时代流于街头巷尾(明清时代的民 间武术发展曾经流入街头巷尾,通过街头艺人的活动使武术在一 定意义上得以存在,同时也使传统武术套路在这些民间艺人中得 以发展和壮大)这样的历程。这些都显示了中国武术有其极强的 历史适合性,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能通过某种“适应”完成其继 承和发展。近代随着热兵器的出现,军事武术逐步淡出历史舞 台,而民间武术的发展也成为了以健体修身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市场经济的今天,武术的发展越来 越规范,规则也越来越严密,而这种规范也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 展武术。但正如前所述,这种以竞技武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只 能作为武术挑战自身技术极限而存在,它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 (也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它代表的只是武术技术现在或将来前 进的一个方向(现代竞技武术甚至不能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个载体),而当它作用于社会群体时,社会群体有更多的选择 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休闲项目,这种服务于少数人群的竞技武术 发展模式使社会群体享受不到健身的乐趣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 化的愿望,因此,它的发展空间就越来越窄,使众多的体育休闲 项目抢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一方面急于扩大社会群体武术 市场,而另一方面却用社会群体所不能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对 他们进行武术教育(其实质是我们用培养专业武术运动员的模式 来取代健身及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功能)。所以,应该改变 仅以竞技武术为主导的国内及国际武术推广模式,建立起另一条 以多数社会群体为对象的中国传统武术推广模式,使中国武术的 发展双管齐下,一方面巩固以武术技术为主导的竞技武术市场, 另一方面赢得以广大健身人群为主的社会群体武术市场,使武术 的土壤更为广沃和深厚。
因此,根据社会群体的需求调查,在合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 和武术技术的基础上,创编统一的中国传统武术推广套路,以及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推广模式是扩展社会群体市场的关键。
(1)文化与传统武术的结合
要建立面向社会群体的传统武术教学和推广体系,就要对社 会群体市场有一个调查的过程。但现在中国传统武术最大的核心 问题仍在于现代中国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脱节问题。中华武术 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其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汲取丰富的传 统文化有相当的联系。而对传统文化的合理运用已经成为某些内 家拳派的理论基础或已形成武术本身丰富的内涵。太极拳能够流 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动作舒缓、老少皆宜
(当然这也是原因 之一),或是练功者在练习时体会《黄庭经》上的吐纳之法,而 更多的是练习者在练太极拳时能从动作中感受和想象到“白鹤亮 翅”的舒展和“弯弓射虎”的英猛。上海的木兰拳之所以能够推 广到全国并受到各地群众的喜爱,并不仅仅因为主管部门的成功 推广运作,也是由于其合理优美的动作加上中国古代成语,使人 们在练习时充分感受到文化与形体结合的愉悦。
以上例子表明,武术与文化的结合是使太极拳能够流传至今 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产生的木兰拳能够受到中老年人群的广 泛欢迎与喜爱,是因为它们都合理地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并
能充分调动练功者在形体与想象之间的合谐统一。而现在我们所 实施的武术推广策略(包括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仅是通过武术竞 赛套路和段位制套路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值得肯定的是, 在商业运作方面已经完成了一定的统一,但主要问题还在于它的 学习人群范围还是太狭窄,对于社会群体来说,它的套路难度过
大,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传递不够,而训练模式又沿袭的是竞技武 术的模式。所以,以上两种统一的套路形式虽然有利于竞赛时的 评价与某种程度上的统一,但在推广过程中,它的人群却是非常 狭窄的,面对巨大的社会群体健身市场来说,竞技武术套路及段 位制套路并不能满足他们健身及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要求。 所以,在今天能否面向社会群体的需求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武术, 并创编出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传统武术套路统一模式,不仅是推广 武术,也是武术在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 传统武术推广套路的统一
在社会群体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群体不同年龄及层次的 差别,从种类繁多的传统武术中筛选适合社会群体的传统武术套 路进行统一创编或改造,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层次,划分相应的 难度,也可以有一定的连续性安排,如像段位制武术从初级到高 级的形式(但其内容必须来自对社会群体的调查以及与传统文化 融合的基础上),使考评结果可以得到量化,并能在一个目标实 现后达到另一个新的目标(其实质也是武术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的 进程)o但在传统武术推广套路创编时要注意合理吸收传统文化 的内涵信息,并注意根据社会群体需求以及传统武术套路不同的 特点来进行创编工作。在动作名称上,应借鉴太极拳及木兰扇的 成功经验,采用形象化或故事化的方式进行,以使演练者在学习 之初容易记忆,在演练时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3) X物故事拳、械形式
在传统推广套路创编时,也可以以中国古代某位著名英雄人 物的故事冠以拳术名称,如“岳飞拳” “荆柯剑”等。一整套 拳、械就是该人物的一生经历介绍或某个重要时期的故事,动作 名称以中国的成语或俗语为主,如“荆柯拳”中以成语“跪步献 图” “图穷匕现”等成语结合英雄人物的经历作为动作创编的参 考;而动作名称要形象化,要与动作结构基本吻合,能比较形象 地反映动作的特点。
以上虽然只是将现代武术技术在编排上做小小的改动,及与 中国传统文化适当搭配一下,但在对外推广时起到的效果却是不 可估量。特别是海外人群在学习中华武术时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民 族的优秀文化,体会到中国几千年历史,而且易于接受与推广。 也可以说,经过创编的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作为一项民族体育项 目,同时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走向世界的。
(4)术语化套路的统一
术语化套路一般存在于竞技武术套路中,这也是由于武术系 统为了规范发展竞技武术的结果。现在有竞赛套路与自选套路, 包括近年创编的段位制武术套路,都是采用术语化动作,如“弓 步冲拳” “提膝亮掌”等。术语化套路现在有自己的创编和发展 体系(如段位制的晋段套路和武术比赛的术语化套路),本文认 为术语化套路的市场和定位都只能够在发展竞技武术时运用,而 不适合运用于广大的社会群体市场,在此不进行深入分析。
三、推广武术的市场运作准备工作
从几千年武术流传特征来看,武术主要从战争、武举考试、 民间三种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由于当时时代的需要,战争促使 军事武术技术不断前进,科举制度也是在为这种发展服务。
浏览2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