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天地二字即阴阳二字,盖一阴 一阳皆生于子午坎离之中。阳则明,阴则浊, 试以照物验之。阳明居坎之中,阴浊在外, 故水能照物于内,而不能照物于外。阳明在 离之外,阴浊在内,故火能照物于外,而不 能照物于内。观此阴阳,生于坎离之端矣。 坎卦一阳居其中,即一阳生于子也,故谓天 一生水。及水之盛必生木矣,故天三又生木。 离卦一阴居其中,即一阴生于午也,故谓地 二生火。及火之盛必生土而生金矣,故地四 又生金。从坎自艮至震巽,乃自北而东,子 丑寅卯辰巳也,属阳,皆天之生。至巳则天 之阳极矣,故至午生阴,从离自坤至兑乾, 乃自南而西,午未申酉戌亥也,属阴,皆地 之生。至亥则地之阴极矣,故至子而生阳。 艮居东北之间,故属天生,坤居西南之间, 故属地生。”此言天地万物之道皆依阴阳八卦之理而 生。盖阴阳八卦之理皆出于河图与洛书。阴 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儒、 释、道、武、医文化的核心理论。修炼中国 传统功夫必须探究阴阳学说,如此方能登堂 入室,以求技艺之大成。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古代唯物论基础上 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 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 结果。由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错相荡, 促成了事物的发生,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二气的相互作 用,是一切事物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的 根本原因。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 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 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 立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变 化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 律。如《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并无实物 可见。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 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 性而形成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因而它不 再特指某一具体事物和现象,其本身亦无实 物可见。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由于阴阳是以具 体事物和现象为基础而形成的抽象概念,因 而讨论阴阳时,一般须借助于具体事物和现象来论说。离开了相互关联而又性质相反的 客观事物和现象,也就无法论阴阳。用水火的特性来说明阴阳,最具代表 性,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虽不可见,但水火可 见。通过观察水火的不同特性来理解阴阳这 一抽象概念,无疑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事物的阴阳属性有其相对性。阴阳的属 性是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归纳出来的,若一 对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性质未变,它们的阴 阳属性确定不变的,既不可指阴为阳,也不 可指阳为阴,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方面。但如果双方由于相互斗争而 使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则它们的 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这是事物阴 阳属性的相对性。总之,阴阳的相对性,一方面 表现为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 化为阴;另一方面,表现为阴阳的 无限可分性。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 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相互间密 切联系着的四个方面:阴阳的相互对立,阴 阳的互根,阴阳的互为消长,阴阳的相互转 化。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 促进,这是少林六合功中阴阳之间最基本的 关系。而阴阳的相互消长与互相转化,是阴 阳的基本运动形式。在阴阳对立,互根、消 长、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由量的变化到 质的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维持着 阴阳之间的相对协调与平衡。阴阳对立,是说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 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 面。而阴阳之间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与 相互排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使事物取得了统 一,即阴阳的相对协调平衡。在少林六合功 的练习方法中,上与下相对,左与右相对, 前与后相对。在上的、在前的、在右的属阳, 与之相反则属阴。上下、左右、前后相对, 从而形成对应相合的分力与争力。阴阳互根,系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相互贯通 的关系。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 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条件和 依据。前人说“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等均含此义。少林六 合功的每一式,每一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阴阳互根,六合互应,内外相参,共成八卦。阴阳对立,体现了阴阳的不调和性;阴 阳互根,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它们之 间,互为根据与前提,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矛 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阴阳消长阴阳的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 的阴阳两个方面,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 态,而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 地运动变化之中。消,即消减,衰弱之义; 长,即长,盛大之义。阴阳消长是由于同一体中对立双方的相 互斗争、相互抑制与排斥所引起,另一方面, 消长又因阴阳的互根互用而使之保持在统一 体中,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一盛一衰,一进一退,使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不断 运动的状态,且维持着相对的平衡。阴阳的 正常消长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即以维 持统一体的存在为条件。否则,这种阴阳消 长的结果就会使原来的事物解体消亡。阴或阳的偏盛偏衰,反映在自然界会表 现出气候的异常变化,体现在人体即是一种 病理状态,在武术中则表现为六合不应,手、 眼、身法、步法散乱,精气神不能统一。阴阳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 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的方面转 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双方在斗争抑制和互根互用基础上 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即所谓“物 极必反”状态)所出现的转化,是事物运动 变化的又一种基本形式。经过两次转化,即 表现为一个周期,从而使自然界一些事物的 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阴阳的转化与阴阳的消长是密切相关 的。如果说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 话,那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 变。阴阳的转化既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也可表现渐变的形式。“太极”之真意,就 是事物的阴阳双方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 质变。综上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等几个方面。阴阳的对立与互根,阐明事物 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事 物运动转化的基本形式。阴阳的对立统一是 在阴阳的不断消长、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而 阴阳的消长是在阴阳对立、互根基础上表现 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 质变。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既相互区别,又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理解这些基本观点, 有助于认识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掌握少林 拳派功夫的主要学术内容。少林六合功的练习就是阴阳太极的自然 规律在吐纳导引、拳式中的变化之道。《王 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盛极阳,阳盛极阴,太极而变,变则生三, 三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太极图是阴阳学说 的图示法,八卦是阴阳学说的数字表示法。 通过古太极图的运动方式,我们发现动静阴 阳,处处相合。前、后、左、右、上、下六 个方向的整体合劲,即局部的六合与整体的 六合,是一统一体,形成一个滚动的太极球 体。在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其它的方位都是 一体而动的。这样就需要脊柱与四肢做到圆 转自如,做到“不着相",松空圆满,自转 与公转相合,周身无处不圆通,全身处处皆 阴阳的活太极状态。这样四肢、关节、脊柱 与脏腑、经络、气血才能浑然相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五行 相生。中医经络学认为一阴一阳表里两经称 一合。经络之六合,即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 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 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 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此经络之六合。少林六合功的导引就是使经 络相合,合则经络通,经络通百病不生,经 络贯通气血方能如环之无端,濡养脏腑、四 肢百骸。
浏览2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