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侠客皆武功超凡,以行侠仗义为己任,所以侠客都是临危不惧, 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并勇气过人之人物。“侠客不怕死,怕死事无成”。 无勇,就不能被称之为侠客。春秋时,墨子门徒多似侠客。陆贾《新语》 有“墨子之门多勇士”的说法;《淮南子•泰族训》称:“墨子服役者百八 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明末清初人方以智在《稽古堂文 集》中又有《结客赋》一篇,其中有“古之结客者,意欲有为也” “养客 以乘会立功,可不谓杰欤”。揣摩他的意思,大概认为那种能养士结客、有 很多人依附的是任侠。《辞源》解“任侠”为“抱不平,负气仗义”之人。 说到依附于贵族、官僚为生的剑士,最典型的有两件事情:一是齐之孟尝 君、赵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此乃“战国四君子”,培养门 客上千,其中不乏武艺高强、勇力效忠之士;二是《庄子•说剑篇》中的: “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 好之不厌。”剑士是凭借个人的技勇充当为人效命的没落的侠客。他们技艺 的高低,对其个人名望境遇都至关重要。因此,这些人在提高技艺上舍得 下功夫,而且十分重视这种特殊技艺的薪传接续,他们对武艺的总结、提 高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隋唐盛世,尚任侠之风不减,《旧唐书》记载:刘弘基“少落魄,交通轻侠”;《隋书》说刘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王 领“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等。当时赞扬侠客的诗篇也极多,如李 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何等的功夫;“二杯吐 然诺”,“纵死侠骨香”,又是何等的豪迈。李白的诗不仅是他浪漫的理想, 也是当时侠客的生活写照。为了使人们对“侠客”基本特征有所理解,现举一实例加以说明。具 有侠义精神的侠客们不仅可反抗官府,为民申冤,还清除为非作歹的武林 败类,为民除害。《清代述异》叙述了“清初八大侠”的史记。“康熙雍正间,大江南北以拳勇名者八人,甘凤池其一也 凤池金陵人,短小精悴,须髯如戟,手握锡器,能使溶为汁,及指缝中流出,然在 八人中尚居末座。第七人为白泰官,……第一人为僧某,第二人为吕四娘, 实晚村孙女也。僧淫暴无行,荼毒良懦,七人咸恶焉,思除之,以救一方。 然自度艺皆不能胜,恐转为所戕,乃相约以六人合围之。斗方酣,白忽从 空飞下以刃刺僧首,僧若弗知者,斗如故。白又飞去,六人者复进相搏, 如是者三,乃歼僧于地。七人皆散去,各以技雄一方。又誓不作纤毫非礼 事,约有犯者,六人共诛以如僧例,以故海内莫不称其义侠。
这段“惩恶记”,堪称武林界教育习武者的生动教材。告诫习武先修德 的重要性,无论是谁只要违纪戒约,所为不轨,作恶多端,必将受到应有 的惩罚。这种惩罚是无情而严厉的,它表明了以武治暴的道理,守信重诺 的理念和侠义精神。现代武侠小说大亨金庸在论及“怎样成为武功高手”时强调两点:一 是刻苦学习;二是外在机遇。他笔下的武林高手都具备这两条。道德品格的传递信——侠客的道德观念“信”与“侠”同时出现于春秋时期,并有机的加以结合。侠之所以为 侠,首先是因为它具有自由的人格特征。自由的人,才能在契约中表现出 责任和义务,所以,司马迁论侠时也赞赏“信”。“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 存亡死生矣侠客们为实践自己的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 至甘愿牺牲生命,慷慨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今人在评价武侠时, 仍强调“诚信”和“信赖”的意义,即:“公正;助人为乐;自由;忠于知 己;勇敢;诚实;足以信赖;爱惜名誉;慷慨轻财”。时至今日,守信重 诺仍然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义——侠客的行为准则李德裕在《豪侠论》中称:“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 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义侠,侠义,侠必称义,侠前必 冠以义,义与侠密不可分,便是这个原因。具体说来,义包含有舍己为人、 施恩不图报的精神,“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称,” “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 施而薄望侠客行义,还包括劫富济贫、锄暴安良、扶危济弱、抑恶扬 善、打抱不平等豪举,包括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和为正义与真理奋斗 的崇高思想境界。有违于此,则为义侠不容。一如司马迁所言:“至如朋党 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为人要“仗 义”,对朋友要“义气”,一个“义”字,包含了与朋友肝胆相照、风雨同 舟的内容。春秋时期的专诸,以义勇闻名,鱼腹藏剑而刺杀吴王僚,换来 了吴王光的时代。“义”还是联系侠客之间或整个豪侠集团的纽带。梁山豪 侠们结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当然,从今天来看,“义”字的含义更加丰 富,运用时应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勇侠客的实践基础孔子云:“仁者必有勇。”正义在胸,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必然轻 生死,敢赴难。清代贺赔孙也这样说过:“古今侠烈之士,所以大过人者, 则存乎胆与气矣。胆恃气而后克,义气所鼓,胆即赴之。“义气所鼓,胆 即赴之”,实际上就是武德中所赞许的“见义勇为”。勇来自侠客自己的信念与信仰,但勇气又可以通过武功的练习培养,同武功的深浅成正比。 “练胆”是历来拳家公认的第一要务。戚继光《拳经》第一势,开宗明义便 是“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他在《拳经•捷要篇》里提出这样 的练胆法:“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之何以胜之?何 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 信不诬矣!”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则讲:“或问曰:‘人当临敌 之时,每每失其故步,何也?’余曰:艺高人胆大。苟平日识见未广,工夫 未纯,若一遇敌,则心志乱,手足乱,不能自主矣。故弓马娴熟,良有以 也。”在《耕余剩技》中,程宗猷练胆生勇法为:“手足整则胆练,而欲 骋于敌。意气清则心练,而知忠于上。心练则智自出,胆练则勇自生,心 胆俱练则兵与时俱无不合。而练心胆,则又在练器艺为要耳。”这些都肯定 了“艺高人胆大”的说法。2.3侠义精神的传扬侠客的侠义精神是通过信、义、勇的道德标准和超凡的武功,来实践 仗义疏财、同情弱者、舍生取义、扶弱济困、惩治不端的目标。在诸子百 家的评价中,墨家可谓是旗帜鲜明、掷地有声,肯定了侠客的行为准则、 实践方式和终极结果。使得墨家团体经常收留一些近似侠客的人。如好勇 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 了勇武的真正含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民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 学'由此可见,一方面,墨子通过对游侠行为的观察,最早为侠客总结出 一系列行为准则,而大量的武士进人墨家团体,既将侠客风气带人墨家, 又受到墨家理论的影响。侠客与墨家,二者相互影响,渊源极深,无怪冯 友兰会认为墨家就是由出身于侠的武士团体组成。不管怎样,墨家为当时 “世之显学”,“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也做出了诸多贡献。侠义精神也 由于墨家的影响力而广泛地传播于社会各阶层中,才会形成平民社会关于 侠客精神的文化传统。不过,尽管墨侠关系密切,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这一点与侠客是大相径庭的,这也许就是墨家对侠客事迹缄口不言的 原因吧。先秦时期的侠客多出自平民阶层,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周游列国,行踪不定。在思想上,他们与属平民阶 层的墨家学派渊源极深。墨家倡导互制 互助,提出“万事莫贵于义”的崇义 精神,这些都对同处平民阶层的侠客有 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平民阶层追 求人格平等的价值取向。随着朝代的更 替,侠客的出身也涉及多个阶层,由此 出现了与侠客相关的多种称呼。称呼的 多样性,表明了事态发展的多极化,每 种称呼的变化在史书或辞书都可以找到 相应的解释。清咸丰年间,画家任渭长 根据唐、宋时期的传奇故事绘出33位 剑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剑客属 图1作者书法作品于三教九流,有婢妾、和尚、道士、大家闺秀、盗匪、江湖游民等等,他 们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载体和媒介。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为官府所承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武术的历史画卷。而近代学者、维新派改革家梁 启超大加赞赏侠义精神,他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加以概括:国家重 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承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 名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凡此种种,即为古代侠义精神表现的主流。今天倡导“侠义精神”一定要与时俱进,有选择地进行。
浏览2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