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传 教而建,后有邺下寺武僧稠成为跋陀的第一个弟子,稠习武参禅,使得寺 院逐渐成了习武、修禅的双重重地。佛教的核心就是慈悲为怀,积德行善, 普度众生,见性成佛。而武术的本质就是徒手或手执兵器格杀的方法,置 对手于死地。这一“格杀方法”与佛教的“不杀生”教义是相违背的,所以“少林尚棍”不至于致命,以制服、致伤、致残为目标。禅武的有机结 合,开创了武术史、佛教史的里程碑。在历史上有两件重要的事件与少林棍术密切相关,现加以分析。十三棍僧救唐王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出击王世充,军屯北邙山,连营逼 洛阳。李世民知道少林寺僧武艺高强,为了迅速挫败敌军,次年四月十三 日,写信邀少林寺僧参战。后来僧兵大败王军,王仁则归唐,王世充坐困 洛阳城。据《通鉴记事本末》记载:“甲子,王世充偃师,巩昙皆降。丙 寅,世充军率其太子群臣两千余人诸军门降,于是部分诸军先人洛阳,分 守市肆,禁止侵掠,无敢犯者。”在两军对垒,李军处优势,王军为劣势的情况下,身为三军统帅的李 世民,绝不会只身人敌,扮演“侦察兵”的角色。由此判定:“十三棍僧救 唐王”是不存在的。另据裴漼《少林寺碑文记》记载:“太宗文皇帝,龙 跃太原,军次广武,大开幕府,躬践戎行。僧志操、惠场、昙宗等,审灵 春之所往,辩讴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认 本朝。”这条史料谈到李的军威、少林参战、活捉王仁则和亲自统帅等四个 问题。从“率众以拒伪师”句分析,这个“众”至少有几百人,甚至几千 人。因为前面提到“世充军率其太子群臣两千余人诸军门降”,何况李军处 于优势,其人数也不会少于王世充军,单靠十三棍僧是难以直捣轘州城、 活捉王仁则的。另外,上述记载没有丝毫“李世民孤军深人和被围困”的 痕迹。根据古时期皇宫的规矩,对于皇帝的遇难常常是忌讳的,特别是崇 武的唐皇被人救护,更有损于“龙威”,即使有这个史实,也必须保密,很 难被后人知晓。至于“躬践戎行”一句,似乎可以看出李世民有“孤军深 人”和“遇险被救”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民间传说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的出处。可见,这些都缺少权威性依据。
再者,最有代表性的石碑,要算唐碑刻,这是由唐武德四年太宗文皇 帝为十三位立功僧徒所立。排列顺序如下:上座僧善护、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场、大将军僧昙宗、同立功僧善惠、明蒿、灵宪、普胜、智守、 道守、道广、智兴、满、丰。我们认为不止十三名,可能二十三名,甚至 更多。那么,为什么得出了“十三棍僧”呢?曾有人做过研究认为,“十 三”是少林寺的吉祥数字。北少林寺原有十三座殿堂、现存主殿有十三级 台阶、寺中的宴席有十三道菜,在少林寺内还有十三空、十三落、十三进、 十三佛等记载。至于“十三棍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三日这一写信之日 与少林僧参战吉祥数的契合,实际绝不止十三僧。唐王为了感谢少林寺僧,封僧人做官,赐少林良田,为少林寺题碑。 少林寺棍法以此扬名。至于少林棍法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少林寺僧自 创说;二是紧那罗王显灵创棍说;三是俞大猷创棍说。本讲暂不做探讨。
少林僧兵抗倭“十三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棍法由寺内走向了寺外,并受到朝廷的重 视,于是寺内就有了僧兵的组建,以备朝廷所用。自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 四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作乱”,少林寺僧兵参加了部分抗击战斗。这 里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叫万表,他是一位著名的高级将领,已还乡七年,他 又是一位心学派大师,喜欢援禅人儒,又好施舍,结识了许多少林僧人, 经常与他们酬诗比武。他认为一般人都不习武事,不足抵御“倭寇”,惟少 林武僧武艺超群,一旦国家有难,可以启用。这年四月,“倭寇”由海盐进 屯赭山,他披挂战袍,尽散家财,选拔僧兵200人,命他女婿、杭州卫指挥 通知吴懋宣率领,击退“倭寇”。“倭”旋又袭太仓,他又另募月空等僧人, 前往救援,在嘉兴白河滩打了一个胜仗。据《松江府志》载,嘉靖三十三 年“八月初八日,都司韩玺讨南汇倭,令少林僧应募至,遂并统之以进, 焚其三舰。十三日,战于白沙湾,斩首百余级,僧了心、彻堂、一峰、直 元乘胜深人,被害。”次年,他又出任南京都督府佥事,在苏娄门杨泾桥与 “倭寇”遭遇,他亲率所募少林僧兵与“倭寇”激战,终于击退“倭寇”。 但他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义子在战斗中阵亡,他自己也中流矢负伤,月空告示少林派武僧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驰赴疆场,皆战死。据郑若曾《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张鼎《倭变志》、俞大猷《正气 堂集•新建十方禅院碑》、万表《玩鹿亭稿》、顾炎武《日知录》等书记载, 参加御“倭”的少林派武僧有法名可考者近三十人,他们皆擅长棍法,持 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这些僧兵,身怀绝技,勇猛善战。如月空与其徒三 十余人持铁棒击杀“倭”甚众,又有被征募的四十僧各“轮棍进攻,敌遇 者皆仆”。他们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多次进攻,谱写了明史上的“爱国主义” 诗篇。
尽管“抗倭”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在少林僧兵应国家之诏,所展现 高超的棍法令人称道。惩恶扬善,乃佛门之本,与“不杀生”并不矛盾。 因两场战斗一是应国诏的正义之举,二是反侵略的爱国行动。正可谓是 “毒蛇缠身难摆脱,慈悲为怀以惩恶”。棍的文学色彩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墨客以武术为题材演义并赞美侠士的“信、义、 勇”精神。时至今日,武侠小说、武打影视集中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匡 扶正义、惩恶扬善、倡导和谐的主旋律。棍在明清以来尤为盛行,大到军 中将领,小到平民百姓,善习者不少。这一时期关于棍的经典著作有《剑 经》《少林棍法禅宗》等;优秀文学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者 通过描述主人翁使棍的招招式式来突出棍的文化内涵。
《水浒传》中的棍《水浒传》为中国文学名著,深受文学爱好者和习武之人的推崇。作者 施耐庵从小习武,并对武艺有较深的理解,为撰写此书奠定了实践基础。 就棍棒而言,多有的描述。《水浒传》开场就讲:“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 百座军州都姓赵”。这似乎告诉我们,在唐宋时期棍棒是很重要的武器,而 且军旅中对武将已经有了 “枪棒教头”的称谓,民间多盛行“舞枪弄棒” 说法。根据各种现象的频现,说明棍棒在宋代军旅之中乃至民间都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另外在《水浒传》中也有不少使用棍棒比武的描写,如短棒、哨棒、杆棒、齐眉棍、水火棍、狼牙棒、铁棒如此这般,种类繁多,令人 应接不暇。充分说明了宋代时棍术已经有了特定的招式,技法已经相当成 熟。书中所提及的短棒、齐眉短棒、哨棒等不是主要的兵器,只是用来防 身,随行方便。“水火棍”是官府公差常备的半截红半截黑的棍棒,主要用 来看管犯人,也用来防身,当然如果技艺精湛,致人毙命自不在话下。“狼 牙棒”在短棒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它是一端粗壮的短棒,其中“五虎将” 之一的霹雳火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战花荣铁枪,斗呼延灼双鞭,敌索超 大斧,迎关胜大刀,几乎可以迎战任何长短兵器。《水浒传》中的人物,暂且不论使棒水平高低,只要是会使刀舞枪者就 都会用棒。因为棍为诸器之本。虽然,在历史上棍棒虽未大规模用于战阵, 但它却是习武从艺者的必由之路。由此,可以反映出棍在武术中的基础地 位。作为最基础的、最原始、最现代的兵器,最好上手,方便练习,同时 可以为其他兵器的习练做好准备。
浏览2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