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体育史、文明史的发展,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影响 几方面看,体育不仅对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类运动能力,促进 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物质文明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建设精 神文明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 程中,人们早已认识到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 其崇高的目标;离开了教育,现代体育就会出现异化。在经济与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奥林匹克主义正面临着竞技运动价值观异 化的严峻挑战,因此,举办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奥运会将使人们 重新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实现它的神 圣目标。
中华文明不乏珍贵的价值。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视东方文化为 解决当今文明诸多缺陷的办法。中国文化富于人文精神,不是以 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中国人注重与自然 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但这种和谐往往是 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个体个性的淹没,将形成缺乏生机与活力 的自觉奴性。
现在,随着东方体育的崛起,我们更加需要人文精神。在新 世纪体育的所有发展规划中,人应该是最高价值,人的发展应该 是终极目标。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类全面发展的条 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为人的潜能、人的理性、人的感情、人的 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条件。体育必须有利于克服人的异化 和人性的畸形发展,必须使人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全面的发 展。体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 义及其价值的终极关切。跨世纪的体育需要人文精神,要求我们 学会关心、实施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
参考文献
- 张铭远.黄色文明.上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 杨适.中西人论及其比较.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 熊斗寅.人文奥运之我见.前线,2002 (12)
- 马亦梅.人文视角中的新世纪体育.体育文史,2001 (3)
武术在知识人群教育中的社会意义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必修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列入体育教 学大纲之中,从而确立了武术作为体育教学手段其应有的地位和 功能。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因种种因素,只有少部分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远未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其 教学内容、教材多年一贯制,技术方法简单、陈旧,完全跟不上 武术技术发展的要求。多年来也未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 大部分内容已是解放初期50-70年代制定的教材,同体育教育的 改革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尚存一定的距离。同时,高校一般都开 展公共体育课,还未设民族传统体育部或武术课专业教研室,有 武术专长的教师数量太少,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对开展武术教 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只停留在一般体育课教材搭配方面,很难引起 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广泛开展武术常规教学的重视,更谈不 上普及与发展。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武术内容只是列入二类 课程,有的学校则可有可无,所占课时比重甚少。随着体育学科 的分类,对具有民族传统性体育项目统一划分为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作为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应充分利用武术健 身强身、防身自卫、自娱自乐、交友修德的功能,从体育教育中 上升到宣传民族文化,继承民族遗产,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在 跨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认真反思体育教育的过去,总结经 验,认清高校体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打开高校体育教育的
作者:张茂于、赵斌、贵永波,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
610041 新局面。
一、 武术的教育价值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从锻炼方法到技法 原理,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是表现中华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其运动特点和方法,既保留了民族传 统文化特色,又展现了具有现代体育的文明精神。武术的娱乐 性、趣味性,健身性、防卫性、对抗性、表演性特征,是其他体 育项目难以比及的。武术的内在因素丰富,外在表现力强,吸引 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群众加入到武术健身活动中。习武 修德、健体强身、防病治病、怡情娱乐、防身自卫、延年益寿、 修身养性等功能,充分展现了武术对社会产生的良好影响及其对 人民群众健身的作用和价值。
武术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容,其意义在于通过身体锻炼可以提 高身体素质,达到健康的目的;进行技术练习可以掌握防身自卫 的本领;阅读有关武术书籍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以身体锻炼 的形式继承民族体育技能。
二、 学校是培养人才、塑造具有健康体魄的摇篮
具备现代文化知识素养,开发型、创造型的人才梯队群体, 大都汇集在众多的大专院校,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高等院校对未来人才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其知识载 体——人,进行健康塑造更为迫切。知识技能最终要靠具有健康 体魄的人去实现,因此对知识载体的健康教育,更能体现知识运 用的效果。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过程,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 健康水平为宗旨,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特别应当广泛开展和 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把具有良好健身作用,传统性很强的 武术内容增设在教材中,增加对抗性技击项目,加强武术基础理 论的讲授,特别是技法原理和历史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武 术的认识。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它还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当学 生认识到武术的内在价值,在高校广泛开展武术教学并不是一件 困难的事情。
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学习负责,更应该关心学生的体质 和健康,把学生健康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管理,关心下一代 健康就是对未来负责。
三、 武术的社会价值及高校普及教学的意义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体育项目, 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 喜爱。在众多的庆典活动中,表现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情,武术往 往成为庆典的主体内容。武术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的体育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自古以 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 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把“礼”与“德”作为习练武术的 格言,世代相传,这与社会道德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相 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把民族优 秀的社会意识融进武技之中,以德、仁、礼、道对人的行为进行 规范,其内涵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
高校普及武术教学,建立常规教学体系,既可使学生达到锻 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明礼修德;不仅能使之强于筋骨、壮 于体魄,还能使之正于精神、净于灵魂;近可健身、强身,远能 明礼修德、养身;不仅可掌握身体锻炼方法,还能学到防身自卫 的技能。
四、 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健康人生
高校教学中,全面开展体育教学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 途径。学生掌握全面的体育技能,可以适时根据环境的不同,进 行自我身体锻炼。文化学习过程中,大脑的疲劳往往需要进行体 育锻炼,以达到恢复脑力疲劳,娱乐身心的效果,更有助于提高 文化学习的效率。学习与身体锻炼互为补充,互为调节。良好的 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只能通过体育锻炼才能获得,而具备充沛 的体力又能为潜心钻研提供坚实的后盾。学校进行武术教学时, 应当让学生熟悉、掌握不同环境的锻炼方法,使学生从基本技术 教学中逐步向自觉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进行锻炼过 渡。教学应灵活,不强求练习的内容和项目,同时开展以武术为 主体内容的身体素质练习。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侧面,应当适当增 加武术技术原理的教学,了解技术与身体运动的关系,从文化学 方面介绍有关武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在体育教育中学习到 与体育有关的知识。
浏览2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