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科要有适合自己的科学研究范式,而且这种研究范式必须适应这门 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以传统武术研究为例,当前发表的研究传统武术的文章绝 大多数是思辨性的宏观论述,而只有较少一部分采用了一些较为现代的科学实 证研究方法,而且这一部分大多集中于对武术运动员个体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 试和检验、武术动作的生物力学测试、武术动作对大众健身人群的宏观影响等 研究当中。从文化学和人类学视角来研究传统武术则绝大多数是以文献资料方 法为主,较少采用现代社会学领域中的先进方法,特别是当前在人类学中占主 导地位的田野调查法。研究民族传统武术首先要了解掌握民族传统武术中相关拳种的起源、形 成、演变、分布、构成等一些基本因素,这样就离不开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 与整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视民族传统武术活动为杂耍式的较为下层的 活动,因此在许多正典史籍中并未做过多的记载,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认 为“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主流文化也一直排斥这种单纯的肢体 运动,各种记载较少,文本档案有限。此外,由于历朝历代一直视习武者为民 间动乱之源,因此封禁较多,传统武术一直没有自己合法的主流地位,绝大多 数传统武术活动与下层老百姓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许多拳种在民间得以发展传 承,而这些民间传承者乂往往将其视为家传绝技,借此卖艺表演或者教徒谋 生,多不外传,秘不示人;再加上许多传承人文化程度有限,即使是技艺传授 也大多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许多动作大多以口诀为主,少有记载。正是这 些原因致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看到民族传统武术中掺杂着许多 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的现象和问题。当然这些现象和问题也不能完全用现 代科学方式去破解,而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问题与现象。从宏观 层面而言,民族传统武术的研究应该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领域,而民族传统体 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范 式去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对民族传统武术展开研究,有利于民族传统 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当前民族传统武术更多体现为一种活态传承,许多拳种 的传承人是活着的,而且在特定的地域中发展。比如山西太谷的形意拳、洪洞 的通背拳、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这些拳都传承数百年,历经几代人, 其中特定的地域民俗对这些拳的传承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如果采 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到这些传统拳种诞生之地,去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挖掘, 其结果必然与我们完全依靠各种文本所取得的数据完全不一样。以河南温县陈 家沟一地的调查为例,民国时期唐豪数次到陈家沟进行实地调查,虽然那时他 未必完全按照田野调查方法的种种规范程序去进行考察,但唐豪先生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因此,从传统武术发展的长远来看,做一 些深入的田野调查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有助传统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更为重 要的是有助于今天武术的长远发展。实践与理论:田野调查在当代武术研究范式中的应用田野调查这一术语最早由动物学家哈登介绍到人类学中。哈登在托雷斯海 峡进行首次田野调查时,将田野调查法定义为:“为研究动物群、结构以及珊瑚 礁形成的方式。” °之后,田野调查方法作为研究人类学的重要方法开始在人类 学研究中兴盛起来。将田野调查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 科学田野调查法“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逐渐趋向于要求在自然环境 中直接观察其研究对象的灵长类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o 0马林诺夫斯基在南太平 洋的初步兰岛做调查时,就在当地居民中做了4年的实地调查,即使这样学术界对马林诺夫斯基的评价则认为“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他的方 法’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制度化的方法以及其弟子的努力,而 不是大量的参与观察本身内在的任何因素”。°即便是这样马林诺夫斯基依然被 认为是田野调查法的重要标志性人物。当前田野调查的主流方法被称为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家尤 其是文化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验证假设的主要方法,即参与到实际社会中去, 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进行直接观察。包从词义上看,到田野去工作、到田野去 考察,是从家里、都市出发的,其潜在的初始意义是以自我为中心,代表着现 代、先进、发达的人类共同体去了解古老落后的民族,这实际反映了田野调查 法在最初是由西方强势文化来推广发展起来的。今天,由于田野调查的涵盖领 域越来越大,因此,其研究领域也从边远地区转向繁华城市的各个角落,田野 调查方法不但能够使我们了解到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可以提升我们对 本民族本领域的文化习俗的理解。从这一角度而言,当前田野调查法已经成为 “为了解决某一问题,人类学家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以便检验理论设想,然后再 集中研究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田野工作’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从研究室出发 到某一个社区亲自去收集素材的工作”。当然我们无意去辨别田野调查法的具体概念演变历程,我们只是关注传 统武术研究中田野调查范式有哪些?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开展田野调查? 需要做哪些准备T.作?当然随着近年来田野调查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参与 观察法、访谈法、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 法、文物搜集法、概率取样法、背景分析法等十几种具体的田野调查方法。这 些方法都是田野调查中常用的具体操作方法,从宏观理论视角来看,田野调查 实质上就是从社会实践过程中探寻其文化、理论演变形成的过程。田野调查从 表面看是在收集各种现实生活中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种种资料,而且更多情况下 是通过参与式的观察方法来获得资料,似乎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关系不大, 但实质上研究者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也在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着一种深度的理 性思考与理论建构”当前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层效应,其背后的实质 则是研究者对于传统武术的实际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缺乏深入的了解所致。目 前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架构,致使绝大多数的传统武术研究者集中于高校或者 种种政府研究机构当中,民间专业化的研究者较少,而且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在 现行教育体系内培养起来的,接受的是西方知识理性体系的教育,所以更多地 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知识、书面资料上,而少有深入田野的经验和主体感受。这 样在研究中就会产生实践与理论的联结不畅,理论研究无法与实践活动进行很 好的对接与互动,呈现出自说自话、各行其是的分层效应,理论研究最终是要 经受具体实践的检验,同样实践活动也需要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因此从这一角 度而言,传统武术研究中一定要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使两者互相促 进,互相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田野调查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文本与现实: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研究领域的双重 验证著名人类学家柯莫洛夫曾说过:“一个历史民族志必须依靠构建自己的档 案开始。通过建立文献证据的原则不能满足它自身,因为它们自身也是全球现 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对象和调查方式一样多,而且,我们必须通过一 个工作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要能操纵社会世界,乂要能扮演意识形态和争论的 产生中出现的不同的铭刻历史的角色。我们的方法应该告诉我们通过一些方法 把个人行为变成社会事实,如果一个文本字面上的传统主题丰富,并且这个文 本是从我们胡乱假设世界中出来的一些分散的碎片,那么这些文本就必须固定 在它们的生产过程中,固定在赋予他们生命和力量的那些联系和影响的轨道 中。”。相对于民族传统武术而言,首先没有完善的档案文本材料。翻开国家体 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可以看到在明代以前中国武术基本形式以 军事武术为主,民间武术发展记载较少,明清之后由于各种民间结社组织白莲 教、天地会、拜上帝会的兴起,部分在民间发展的拳种开始成形,并逐步构建 起自己的发展体系,如少林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通臂 拳、红拳、查拳等在清代“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如此之多的拳种,有明确记载的拳谱文本则只有《手臂录》《拳 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茬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寥寥几 本,而且这些拳谱记载的也多是一些拳术动作名称、技法身法、套路口诀,对 拳种的起源传承,发展历程,传承体系几乎没有做更多的说明。1934年国术馆 成立后,专门负责编辑武术论著的编审处也只编辑出版了《查拳图说》《青萍剑 图说》《少林武当考》等22种.完成编辑尚未出版的《练步拳》《八极拳》《形 意拳摘要》等12种.未编辑完成也未出版发行的有《太极拳》《八卦掌图说》 《内功正轨》等11种。

浏览2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