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先生在《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见《中华武术》,1994年第4期)中 谈到“陈清平的师承与传播”时,引用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溯源》的一段话:“……其后,陈先生(指陈敬伯)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 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一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 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李先生根 据这段话引申出“’能统其道’的张宗禹参加了捻军,是安徽捻军的首领。因 此,赵堡镇陈敬伯一一张宗禹一系的太极拳教学水平因为人才断层出现了低谷, 这就为陈清平立足于赵堡镇授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接着又引申出“由张 彦保存下来的赵堡架,陈清平传给了和兆元等人……陈清平从陈家沟携来的陈 沟架,则传给任长春以至杜育万等人”。李先生这些推论,我认为不妥,特别是 把赵堡拳师张宗禹和捻军首领张宗禹混为一人,更为不妥。陈清平是温县陈家沟陈姓第十五世孙。祖父万拔,叔祖父万选移居王培垮 村(在陈沟东)。父锡辂在赵堡镇做粮食生意,去世后,清平子承父业继续在赵 堡开粮店。因生意兴隆,便在赵堡镇关帝庙西购地建房六十余间,又置田二百 余亩,遂定居赵堡镇。他下世后,子河阳、汉阳仍在赵堡镇经营粮店。陈清平 除做粮食生意外,还在赵堡镇教拳。因教学有方,培育出不少高手。武派太极 拳的始祖广平府武禹襄也曾专程赴温向其问艺,故后世尊清平为一代名师。作为太极拳的一代名师,陈清平移居赵堡镇的原因就成了后人谈论的焦点。 主要说法有二:一为唐豪先生的“赘婿”说(到赵堡当倒插门女婿);一为杜育 万的“学拳”说侄!!赵堡拜张彦为师学拳,因赵堡有拳不出村之习)。这两种说 法,陈清平的后人认为都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说:陈清平移居赵堡镇的唯一原 因就是做粮食生意。因赵堡镇交通方便,店肆林立,贸易发达,便于经商,教 拳只是他的副业(见陈庆雷、陈庆国《话说陈清平》)。再看捻军和他的首领张宗禹的情况。捻,即捏。是将分散的力量捏合起来的意思,是当时北方民间对社团组织 的一种叫法。入捻者大都是农民、船夫、小手工业者以及破产商人。入捻有一 定的手续和仪式。捻众早期只是抗粮抗差,吃大户。
咸丰五年(1855),各路捻 众首领百余人聚会于安徽省蒙城县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永 王”,宣布以推翻清廷为目的,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同治二年(1863),雉河集 被清军攻破,张乐行被害。捻军余众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会合,归其节制。赖 文光在其《自述》中说:“其时(按指公元1864年11月)江北兵士无可归依 者共有数万,皆是蒙、亳之众,其头目任化邦、牛洪升、张宗禹、李蕴泰等, 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予带领,以期报效。”赖文光按照太平军的兵制重新予 以改组,采取了 “易步为骑”的战术,极大地提高了捻军的战斗力。这支新捻 军的领袖是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荆王牛洪升。同治五年 (1866)冬,捻军在河南许州兵分两路,一支由赖文光、牛洪升率领在中原地区 活动,是为东捻军;另一支由张宗禹、张禹爵率领挺进西北,是为西捻军。次 年冬,东捻军溃败于山东,牛洪升、赖文光先后遇难,为救援东捻军,张宗禹 率部东进,同冶七年(1868)八月被清军围困于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 之间,为刘铭传、郭松林部击败。张宗禹突围时死于徒骇河中(可参阅梁启超 《李鸿章传》等书)。史载,梁王张宗禹是安徽亳州人(不是温县人),是新捻军中的青年统帅, 蒙难时约三十余岁。
赵堡太极拳名师陈清平也死于同治七年(1868),终年73 岁(虚岁),比梁王张宗禹约大四十余岁。而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 溯源》中的“能统其道”者的张宗禹,是陈清平老师张彦的祖父。这个张宗禹 又怎能是比陈清平要小四十余岁的梁王张宗禹呢!看来李滨先生是把姓名虽同 而实非一人的两个张宗禹混在一起了。另外,还有一个史料也可作为佐证。太平军于咸丰三年(1853)围攻河南 怀庆府(今新乡市)时,有一名叫田桂林的“候选训导”,负责“督守西城”, 对当时诸事所知较多,所见较切。他写的《粤匪犯怀实录》对各方情况逐日做 了记载。他在咸丰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记:“是日早晨,温县失守。”二十九日 记:"……大头羊窜入温县陈家沟……幸陈家沟有陈仲辛(牲)、季辛(野)昆 仲者,矛杆称为绝技,用杆将大头羊就马上拧下,将头割去……大怒,领大队 到赵堡街……放火焚烧……无兵救护,幸陈仲辛(牲)等逃脱。”参加这次抵抗 太平军的人,据李时灿《陈仲牲传》和陈鑫《陈氏家乘》记载,还有陈耕耘 (陈长兴之子)、李景延(炎)、任长春(后2人均系陈清平之徒、兼师陈仲胜。 任长春为杜育万之师)等。如果赵堡“能统其道”的张宗禹率乡人参加了捻军, 赵堡镇也许就不会发生被太平军于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放火焚烧”的悲剧 太极拳于清末民初成为著名拳种后,它的创始人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最早有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之说;民初有陈鑫的太极拳首创于陈沟始祖陈卜之说;三十年代则有唐豪的太极拳创于陈沟九世孙陈王廷之说。另有杜育万的太极拳创于张三丰、三丰传王宗岳、再传蒋发、蒋发 首传赵堡邢喜槐、次传陈沟陈王廷之说。从而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杜育万先生的《武当太极拳溯源》作为“一家言”,其真实性尚可继续探讨 研究;李滨先生把赵堡拳师张宗禹与捻军首领张宗禹混为一人的说法,以及 “由张彦保存下来的赵堡架、陈清平传给了和兆元等人……陈清平从陈家沟携来的陈沟架,则传给任长春以至杜育万等人”的论点,因与史实出入太大,恐难成立。(原载:《中华武术》,1994年第9期)木板拳在郡 台土也区拍7专播40父展邢台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明清两代属顺德府,下领九县:邢台、内丘、 沙河、任县、南和、隆尧、巨鹿、广宗、平乡。西依太行,东临运河,雄踞通 衢,拱卫宸京,为畿南要郡。民风质厚少文,士崇朴雅,气勇尚义,慷慨悲歌。 因此,民间多设武校,各家拳场遍及城乡村镇,出了不少人才。如清咸丰年间的武状元王世清(1831—1880)就是南和县三思村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 爆发于冀南的抗“洋差”运动,就是广宗县武举景廷宾(字尚卿,1867-1902) 领导的。参加的义军多为邢台、南和、广宗、巨鹿等县民众,其中不乏拳棒好手。太极拳开始传入邢台地区约在清末光绪年间,第一位老师是杨老振。杨老 振本名兆林,字振远。“老振”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旧时民间习俗对老年人不 直呼其名,多在其表字前加一 “老”字,以示敬意,如太极名家郝为真,人多尊称他“郝老为”;形意名家李能然,人多称他“李老能”。这种习俗在冀南等地一直沿传到新中国成立前。杨老振是广平府永年县南关人,杨禄禅之孙,杨 凤侯之子。因凤侯早卒,杨老振的太极拳艺多为二叔班侯,三叔健侯所授,他 一生大都在农村教拳。“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南和县住,邻村北贾郭二郎拳武师冀东先生告诉我,杨老振到南和县贾宋等村镇教太极拳是他父亲冀贵林先生给介绍的。冀贵林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二郎拳家,1928年后曾一度在南京国术馆教拳,冀东是该馆学员,后因故父子北上返里。他们是武术世家,朋友多, 永年县和南和县是邻县,杨老振北上教拳系冀贵林先生的介绍是很有可能的。 1945年我在南和县贾宋镇李牌见过在当地教太极拳的一位李老师,他就是杨老 振的徒弟。后来杨老振又应任县大北张村拳友刘瀛洲之邀到任县、尧山(今隆 尧)一带农村教拳。这里对刘瀛洲做些介绍,因为他对太极拳在邢台地区的传播作过一定贡献。 刘瀛洲,当地人尊称刘老瀛,是清末著名镖师和武师。他幼年随本村孙光义习 洪拳,后从束鹿县某武师习三皇炮捶,以此成名。刘瀛洲本人虽以三皇炮捶著 称,但并不保守,无门户之见,他不仅介绍杨老振到任县,隆尧一带农村教太极拳,他的哲嗣刘东汉和学生以及乡人如李香远、王其和、崔毅士、董英杰等人大都受他的影响学习太极拳,并以此成名。
浏览2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