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两条资料推算出场禄禅返回永年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杨禄禅到北京教拳是武汝清推荐的。《武禹襄传》载:“仲兄泽棠(按武 汝清字泽棠),亦酷嗜拳艺。每乘公余之暇,练习数遍,名闻当时。刑部(按: 汝清时为刑部员外郎)诸公极为钦佩其术,愿执弟子礼而师事焉。泽棠未纳, 爰思及同里杨露蝉(按:即杨禄禅)者,为术亦精,介绍京师,以故露禅遂获 盛名焉。”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也有类似之记载。当时京西富豪张某 “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按:武汝清之讹写)者往聘焉。”这两条史料所记载杨禄禅到北京教拳是乡友武汝清介绍的。武汝清是道光 二十年中的进士,任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杨禄禅到北京教拳的时间应在道光 二十年后的一段时间里。

三、杨禄禅在说中的毋吴

1.《杨露禅先生纪念碑》中说:禄禅“曾任清庭旗营武术总教师”。在这句 话中,除将“清廷”误写为“清庭”夕卜,说禄禅曾任“旗营武术总教师”,不知 有何依据?十有八九是作者的溢美之词。“旗营”指由八旗子弟所组建的军队。 旗兵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之别,如果说禄禅是满、蒙、汉八旗的 “武术总教师”,固然不可能;退而求之,仅指当时在北京驻扎以“营”做番号 的旗兵来说,前后就有骁骑、前锋、护军、火器、健锐、虎枪、善扑、神机等 营。其编制、所肩任务、训练内容也不尽相同。如虎枪营“以黑龙江所进,善 杀虎者”组成(《清史稿》志一百五•兵一)。其兵员名额,在咸丰三年驻京“各 旗营兵十四万九千有奇”(引文同上),禄禅岂能肩负起这么一支庞大队伍的 “武术总教师”的重任?何况旗兵编制中也没有“武术总教师”这一职务。最早说禄禅曾为“旗营武术教师”(请读者注意:无“总字”)的,是许禹 生,见他写的《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京城印书局版)。许禹生是杨健侯的 弟子,他在书中介绍杨禄禅身世时说过以上的话。他说的“旗营”,我认为是泛 指当时的军队,用现在话说,禄禅曾在部队中当过武术教练,并未具体地说明 是哪一支“旗营”,可见当时人们已不太清楚禄禅曾在哪支“旗营”中当过武术 教师了。如果夸大为“清庭(廷)旗营武术总教师”,即满、蒙、汉八旗的“武 术总教师”,根据清制这是不可能的。“吾谁欺,欺天乎?”这不禁使我想起了 文艺作品中对岳飞的老师周侗的描述。周侗本是一民间武师,因为教过岳飞, “师以徒贵”,身价大增,在清人钱彩的《说岳》中,周侗不仅是岳飞的老师,I宝祐盘术文存也是卢俊义、林冲的老师;其职务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到了近代扬州、杭 州、北京评话(书)中,周老先生又成了 “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水浒》中有 名的打虎英雄武松也成了他的“半个徒弟”。但是文艺作品可以虚构;名人史传 则应求实。鉴于目前写武林人士文章中浮夸之风日起,不实之词渐多,借机多 说了几句,希望更多的读者、作者重视这一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 研究方法,翔实的史料做些澄本清源的有益工作。开求实之风,杜舞弊之门, 以利于太极拳的健康发展。2 .《杨露禅先生学拳说》引《永年太极拳大事记》说:“1854年杨露禅经 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这也是不可能的。1854年是咸丰四 年。据《清史稿》“列传,诸王七”载:嘉庆帝第四子绵忻于嘉庆二十四年 (1820)被封为瑞亲王(即瑞王),道光八年1829)七月,薨。子奕志袭郡王, 道光三十年(1851)五月薨。无子。直到咸丰十年1861)才命谆亲王次子载 漪过继给奕志为子,袭贝勒。1854年奕志已死,载漪尚未过继入府,武汝清介 绍禄禅到瑞王府去教哪位?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过去在文章中曾经谈过杨禄禅曾经教过端王载漪的 话,看来也是不大可能的。我写那些文章时,尚未读《清史稿》等书。近几年 读了《清史稿》和载漪后人有关载漪的介绍文章,对载漪的情况有了较详细的 了解,知禄禅人端王府教端王与史不合。因载漪于光绪十五年1889才被加 郡王衔,光绪二十年(1894)才进封为端郡王,禄禅已死22年矣。(原载:《太极>,1997年第2期)

童海川生前白勺身5分

八卦掌一代宗师董海川生前是肃王府的太监,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是有 些作者在文章中说董是皇宫护卫,肃王府武术教师;还有的作者写肃王待董犹 如上宾等等,显然都是想象中的事情。董海川卒于光绪八年冬1882年),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南1981 5月移葬于京西万安公墓),先后共建墓碑铭四座,是研究董海川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第一座墓碑是光绪九年二月由弟子尹福等人修立的。碑文为铁岭人 贵荣撰,由沈阳人清山用草书书写,甚为精美。记董“不意中年蹈司马公(按: 指司马迁遭宫刑事)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 猜嫌,改棣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商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董海川中年始为宦官(太监), 先在皇宫,因遭同人猜嫌,才“改棣肃邸”当差,可见不是什么皇宫护卫。 2)晚年“始得寓外舍”,到民间教拳。却没有在肃王府当教师的记载。可知, 说董在肃王府当教师,肃王待如上宾等等,是揣测之词。这些同志不了解当 时太监的悲惨生活,否则就不会说出这些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了。 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的记载,清朝统治时代,在皇宫、王府的太监中, 声势显赫、得到皇帝和王爷宠信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在层层压制之 下受尽奴役和摧残的奴隶。根据当时规定,在王府当差的太监,最高的是首领 太监,得宫中准许后,可戴七、八品顶戴。他们的职权范围限于内院,太监、 “妈妈”、“丫环”等人都受他们管辖(实际上是奴隶的头领)。其次是回事太 监,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小太监和有来客时,担任禀报,引导客人出入。再其次 为小太监,是服侍主人的贴身侍者。地位最低下的是散差太监。他们的职务是 洒扫庭院、住室,挑饭,烧炉子,是工钱最低而受累最多的可怜人。根据当时 制度,董海川在肃王府既不可能当王爷、贝勒的拳师,更不可能受到上宾的待 遇。无怪乎碑文的作者有“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抚怀屠狗, 独黯然其销魂”之叹了。董海川离肃王府后,长期住在他的徒弟史计栋家。史计栋名振邦,家资富 有,在北京朝阳门内开设义和木厂,其妻为董海川之义女。史计栋《墓表》对 此曾有记载:“董老衣食之需要,由君(按:指史计拣)供给,殁则为之莹葬 地,并认其棺椁寿衣之费。”数年前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李子鸣先生曾亲去 董海川故里文安县朱家务访问,据村人相告,董氏故居只有土房数间,已无近 支族人。这一切都可说明:董海川在肃王府时不会是显赫一时的侍卫或武师。

(原载:《少林武术》,1988年第5期)

"李三各能”楚李飞习习的易名

有些作者在文章中把河北形意拳首传人李飞羽写做“李洛能”,这是不妥当 的。孙禄堂在《拳意述真•李洛能小传》中写道:“李先生名飞羽,字能然,世 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已清楚地说明:称李飞 羽为“洛能、洛农、老农”的,皆一音之转也,就是因为口音的差异而带来的 讹传。遗憾的是,指出这一错误的孙禄堂本人,在他的著作中仍沿用了这一错 误。要知古人名字是很有讲究的,有身份的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也称表 字)。《仪礼士冠礼》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 也。”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根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字以表德”,对 本名的涵义做进一步的表达。如三国西蜀大将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本人 自称说名,平辈为了尊敬,就只唤其字。李飞羽的字是能然,是对飞羽涵义的 引申。过去民间习俗,称呼长者,还要在他表字之前冠一 “老”字。李飞羽字 能然,上了年岁后,人们尊称他“老能先生”,是人们对李飞羽的尊称,犹如现 在称长者为“李老”、“王老” 一样,并非他们的正式名字。由老能而讹传的 “洛能”,不应把它当做李飞羽的正式名字。

浏览2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