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继承武德。武德是以传统道德为基础 的,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才能产生武术的道德,而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并没有产生,证明中国传统文 化与武术具有关联性。这种特性正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 儒、道、佛三流合一的主流文化,并直接影响到传统道德观念、标准、教育的形成,像儒家的仁学、道家的哲学、佛家的禅学都对传统道德的形成 产生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传统道德中有几个关键词与武 德是相关的。如“礼仪之邦” “厚德载物” “尚德不尚力”“尚武崇德”“忠 孝仁义”“贤良正方”等等,这在众多的门规、戒律中都有所体现。如仁 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容等内容,仍具有其进步意义。倘若这些内容 能够很好地得以弘扬和发展,就会永葆东方文化的特色。
其次,要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继承武德。民族精神是与国家、民族 息息相关的一种向上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我国一直崇尚人性本善、扩 充成德;重义轻利、以公灭私;修己成德、成人以仁;清正廉洁、克己奉 公;无私无畏、知耻改过;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宽人严己,以和为贵; 文以明道,精修艺德;正人正己、德教为本;修身明德,平治天下;…… 这些传统道德主要是从人性论、义利论、仁爱论、公私论、智勇论、德教 论、修身论和人生论等进行划分的,适用于不同领域的道德要求,全面体 现了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名品牌,是体现中华民族 精神的重要窗口。武术的武德礼仪教育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公忠为本, 精忠报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尊师重道,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虚 礼让,诚实守信,宽厚待人,克己奉公,厚德载物,求真务实,里表一致, 勤劳节俭,操守气节……这些内容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 神的具体体现。第三,要从弘扬武术文化的高度继承武德。人们习惯用“博大精深” 来赞誉武术的文化内涵。简言之,“博大”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认定的,而 “精深”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认定的,反映的是武术文化意义。武术史研究发 现:武术晚熟,主要与依附规律有关。武术依附于古典哲学、传统美学、 中医理论、军事、兵法、宗教、艺术等,武术是随着这些学科的渗透而逐 渐成熟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它的理解难度,以显示其“精深”。弘扬武 术文化,重要的是传承武德。在梅花拳派中就有一个有别其他门规的不同 规矩。即梅花拳不尚家传。其中要求梅花拳世家子弟学拳得另拜师傅,如 果只是跟自己家长学,所谓“内传”,他的名字不允许载入“文场”师傅掌 管的《世系谱》内,也就不予承认。这种尊重师承、不尚家传的做法优点 很多:①倡导“易子而教”的传统,反对“近亲繁殖”的做法,梅花拳不以家族私相授受为荣,而以另拜师深造为重;②梅花拳的规矩,有利于扫 除武术界唯我独尊、门户之见的不良陋习,改变武术垄断,推崇“百花齐 放”,和谐发展的正确之路。③梅花拳尊重师承,不尚家传的规定是有远见 的,将梅花拳看作是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姓一族的私有财产。 这种做法也是对进步中的武德的一种诠释。当然,对于传统武德不能只是简单地批判与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与 发展。
改造不合时宜的提法在传统武德中有一些内容、提法与做法是不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前 面提到的需要“摒弃封建的宗派思想”是其根源,与其对应的具体条款也 是需要改造的。因为具体条款是在封建宗派思想指导下订立的,其条款、 文字、语气都是值得商榷的。这里仅以“江湖义气”“行侠仗义”两个词为 例,在古时多指有武艺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劫富济贫、盗亦有 道,这在当时是许多习武之人追求的目标,而从和平盛世年代来看,不但 不提倡“江湖义气” “行侠仗义”的提法和做法,而且要受到谴责和鄙视。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用“见义勇为” “习武守法”更适宜,它更靠近我们的 生活和社会。新编武德的核心内容经过对传统武德中宗派思想的批判,对不适宜现代社会的内容、提法 和做法的修正,对优秀民族传统道德的继承,进而从传承武术、习练武术 和应用武术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武德内容,以供同行共勉。
传承武术时的言行准则重视择徒,从严练功择徒是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吴殳在《手臂录•戒谨篇》中强调:“不 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玄授道,贵乎择人”。类似的要求在各门派 传承中都有具体要求。而如今,在择徒方面已不像旧时那样保守和神秘, 开放的选择成为主流。只要是品行端正,尊师重道,喜欢武术的青少年都 可以成为选择和培养的对象。作为武术教师、教练或民间拳师在选择学生、运动员或徒弟的基础上,还要实施严格的训练。现代“功夫之王”李小龙 就是典型的代表。李小龙年少时,便跟随名师叶问学习南派咏春拳。叶问 先师要求十分严格,经常告诫小龙:“中国功夫的宗旨是强身防身,故非在 万不得已时不可攻人”。李小龙牢记师父的教诲,每天勤练不辍,“嗜武入 痴”,为后来创造截拳道奠定了基础。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一颗 耀眼的彗星闪过武坛上空,在世界武林留下了不灭的痕迹,“功夫”甚至成 为中华武术的代名词。“教不严,拳必偏”。这样的反面例子也时有出现:如坑蒙讹骗、参与 犯罪、灰色竞技、恃武争霸、乱舌耸听、宗派之争等。通过对个案的综合 分析,究其根源有四个方面:①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② 社会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产生的负面影响;③武德教育乏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④传统武德中落后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失范现象虽然为个案,但足 以警示后人。德技双修,文武兼备作为武术教师、教练员或民间拳师,理应成为德技双修、技道并重的 典型代表。也只有德技双修、技道并重,才可能诲人不倦、教人不厌。常 说的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表达的就是老师或师傅的人格魅力。 戚继光一贯倡导:“师道不立丨则言不信,教不遵,学之不习,习而不悦, 师道废而教无成矣!”在武术史上曾出现了许多名师巨手,以高尚的武德、 精湛的武艺,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影响了几代人。而最具影响力的要算爱 国武术家霍元甲以家传的秘踪拳在天津、上海两次吓跑西洋大力士,并在 上海创办了“精武体育会”。霍元甲以其良好的社会声望和精湛的武艺为感 召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参与到习武、同盟会当中来,虽然学校 明确表示不介人“政治斗争”,但是在历史的重大事件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发挥了作用,并得到孙中山先生“尚武精神”的褒奖。今天,倡导“尚武 精神”是要求习武者更应具有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思想。
浏览2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