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是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首先,关东地域的自然环境,为 原住民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制 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因为社会的发 展和文化的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与其生存环境相伴而生,并不断适 应、磨合与改造的历程,必然制约着其文化创造内容与方式,从而形成了 关东地域的文化特征。其次,文化创造具有能动性。”每种主要的文化 固然是当地的成就,但绝不是孤立的J①自然环境是文化创造的物质基 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创造的环境决定论,因为关东先民总是能动地 利用、改造着周围的生存环境,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全民善射,是关东骑射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由于耕种土地不很 可靠,他便依靠饲养牲畜为主,依靠他的马提供流动能力,以对付草原的 干旱。……他又是训练有素的猎手和骑手,因此他是个潜在的战士。”② 在关东,骑与射是不可分的,在广袤无垠的草场与地貌复杂的丛林中进 行游牧与射猎,马自然成为原住民最佳的代步工具,弓既是生产工具又 是攻伐武器,要生存就必须掌握骑马与射箭的技艺,弓马骑射成为关东 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为基本的生存技能。关于关东少数民族的骑射活动, 史籍中多有记载。《史记・匈奴列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 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哥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 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③关东不仅男子,女子也是骑 射高手,即便是贵为后、妃也需要参与军旅射猎活动。《辽史・后妃列 传》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 未尝不从。”④由此可见,在关东地域可谓是全民皆能骑射。关东先民的英雄人物,都以精骑善射而见之于史,并因此得到人们的敬仰与崇拜。骑射成为关东先民生存之本,是因关东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物 产分布情况的制约而自然形成的。“16世纪的满洲,只是在其最南部的 沈阳以南辽河两岸,采取了汉人式的精耕细作式。满洲西北部分仍是游 牧区。其东北部分是满洲人的老家,一部分适合渔猎骑逐和少量农耕的 森林地带。”①在几千年的关东历史进程中,关东地域是渔猎、游牧、农耕 三者相兼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渔猎与游牧都与骑射紧密相关,骑射已 经成为关东先民必不可缺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一)梏矢石弩——历史悠远,注重实用最早反映关东的民族及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散见于先秦时期的经籍、 史书及文学作品中。满族的前身肃慎族早在尧舜之时,就以“贡弓矢”而 闻名中原。《竹书纪年》载称:“帝舜二十五年(约公元前22世纪)息慎氏 来朝,贡弓矢」《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楷 矢贯之,石智,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孔子之馆问之,仲尼曰: “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册府元龟》:“宋孝武帝大明三年,肃 慎国贡楷矢。”除上述外,《三国志》《晋书》以及《宁古塔纪略》等古籍文献 中都有关于梏矢石碧的记载。何为“梏矢石碧”?据《魏志》曰:“挹娄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梏,长 尺八寸,青石为镶。”“景元三年四月,辽东言肃慎遣使重译人贡,献其国 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梏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五体清文鉴》记 载,蒙语中“桦皮树”一词可读若“梏矢”。所以近人多以桦木为楷木。②石智,据《柳边纪略》中记载:“梏木长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 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破于石,居人多得之虎儿哈河。相传肃慎 氏矢以此为之。”“虎儿哈河即今牡丹江,江中有形似树木的石头,即今日 所说的硅化木,多见于黑龙江上游。”③它是一种木头纤维组织,由于深埋 于地底经过矿物质的置换取代而形成的具有原本木质纤维结构的二氧化硅矿物化石,因其具有石与木的双重特征,既有岩石的比重和硬度,又 有木质的形体和纹理,易于被制成箭簇,成为肃慎族最典型的骑射工具, 并作为贡品进献给所依附的中央王朝,从而见诸史书。以上种种说明, 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肃慎族就以“梏矢石着”而闻名于中原地域, 被称为“引弓之民工 综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得出:所谓梏矢,即指楮木作 的箭杆;石弩则是指硅化木所制的箭头。(二)命中致远,以质取胜两军对阵讲求纪律,虽千万人而如一人,千军万马进则同进,退则齐 退,射则万箭齐发,所射之箭并无某一确定的目标,所追求的是整齐划 一,箭如雨下,以数量取胜,使敌军避无可避。正如《纪效新书・或问篇》 中所论述的那样:“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 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 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一人 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 ” 关东武术概念中的弓马骑射则更讲求射的力量、技巧与精准,穿而动之, 甚至一箭双雕,无不是强调命中为首要前提,然后才是求力、求远,以质 取胜。关东地域内的“射柳”与“射木兔”等民俗活动,都包含较量骑术之 精、射术之准的竞赛内容,其中射中与否,是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没有 准确的命中为前提,射又如何称之为善,骑又如何称之为精?骑射岂不 是傻大笨粗了吗!关东武术当中的弯弓射猎是以对某一明确的目标的 命中为首要条件,发则必中,否则不仅不能射获猎物,更糟糕的是反而警 醒了猎物或对手,致使猎物逃遁或对手的反击。因此,关东骑射文化与 军事骑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关东骑射文化强调“命中致远,以质取胜”, 军事骑射则追求整齐划一,以量取胜。(三)以猎练射,寓射于赛历朝关东少数民族政权进取中原,无不凭借其金戈铁马与强弓硬 矢,以骑射征服天下。室韦(东胡族后裔)的骑射训练是经过长期发展而 逐渐形成的。室韦初期各部落以狩猎游牧为主,保持着“每大猎即相啸 聚,事毕去,不相臣制”的特点。因此室韦族无论男女,自幼都从骑羊开 始接受骑射训练,并最终成长为骁勇的战士。史称“五胡”之一的北魏鲜 卑为东胡之后裔,人人能征善射。“(鲜卑)人人善射,以战为乐,以战死 为荣,预战时,族人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①鲜卑南下进入中原地 域并先后建立后燕、北魏等政权,大量鲜卑族人进入中原,不断与汉民族 融合,他们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依旧保持着本民族引以为豪的 习射传统。北魏太武帝拓拔煮酷爱骑射,筑马射台,会百官贵族和属国 君臣一同纵横驰射。据史书记载,最早颁发奖杯的射箭比赛是在孝武帝 时期,“以银酒厄容两升许,悬于百步外,命善射者十余人共射,中者即赐 之”②,以此来鼓励鲜卑贵族不忘骑射为立国之本,通过竞赛强化本民族 精骑射、尚武艺的剽悍民风。契丹族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陶拉葛尔 布"节上,都要举行射木兔比赛。赛前先将木雕兔固定为靶,将参赛选手分为两组,“分别走马射之,先中者胜”,失败的一组下马向获胜组进酒以 示祝贺,即“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①。以勇武而著称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将骑射称为“此吾国中最乐事 也”,他也因精骑善射、雄才大略而被女真人奉为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 将打围射猎作为一种进行军事训练的有效手段,以射练兵,寓兵于猎,将 射猎所获作为评价标准,将箭法精准,勇于射猎凶禽猛兽作为英雄的标 志。金国历代皇帝中善于骑射者不乏其人,金熙宗“畋于沙河,射虎,获 之”。②金世宗完颜雍“善骑射,国人推第一”。③明昌五年(1194年)金章宗 “猎于豁赤火,一发贯双鹿”。④关东地域的大规模的射猎活动由来已久,辽时的契丹王室贵族依据 四季变化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四季捺钵”游猎活动。春天,通常会选择 水草丰美的湖泊或河流,凿冰捕鱼,由皇帝钓得头鱼,大宴群臣;秋季则 到丛山密林之中“入山射鹿与虎”,同时处理政务。正隆六年(1161年)金 海陵王完颜亮举行的田猎活动,自中都出发至河南府,随行2 000人,在 当时可谓规模盛大。清朝定鼎中原之后,一年一度的“木兰秋弥”成为一 项由皇帝亲自主持,王公贵族共同参与的大型狩猎活动。”日出前, 帝自行营乘骑先至看城少憩,俟蓝蠹至,驾出,御橐犍,人中军周览围内 形势。凡疾徐进止,口敕指麾。兽突围,发矢殖之。御前大臣、侍卫皆射 其逸围外者,从官追射。或遇猛兽,虎枪官兵从之。或值场内兽过多,则 开一面使逸,仍禁围外诸人逐射,获兽已,比其类以献。驾还行宫,谓之 散围。”⑤清初著名回族诗人丁澎在其《扶荔堂诗集・塞上曲》中对清初时 期的打围(即狩猎活动)进行了描写「紫塞黄沙扑面飞,红妆小队窄裘 衣。月明春帐弹筝坐,共待戎王夜打围。”在占地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木兰围场,首先,满蒙的管围大臣率 军按照部署形成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围圈,再由皇帝亲率皇子入围进行狩

浏览2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