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优秀的拳种之一,流传广泛,理论完善,拳 系发达,主要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域,并有“通臂”“通背”“通备”等三种异 称,如燕赵之地一般称“通臂拳”,取其主要以上肢的抡拍、穿点等运动形 式为主要特征而得名;陇右等地称“通备拳”,是以追求“通神达化”的境 界为理想的修炼途径;而关东则主要称“通背拳”则是因力由背发,通过 肩、肘将力顺达传递到指掌,达到放长击远的目的而得名。一、通背拳源流学界对通背拳的源流、归类之 说众说纷纭,其名称也是变化不断。 日本学者武田熙认为通背拳历史非 常悠久,其源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 的战国时期,由一个叫白猿的人所 创。“通背门,为战国时白猿者所 传,至今已两千余年。白猿,姓白, 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①而 同为日本学者的松田隆智则并不认 同这种观点,他所著的《中国武术史 略》就认为“据传说系战国时代叫白 猿的人所传,以后由王道、李义和韩 成等人流传到今,但此说法不确,细 节不明。”②通背拳与其他许多古老 的拳种一样,何时所创?创于何人? 难以考证,据《中国体育史》的记载,宋初韩通所使用的就是通背拳,但韩 通到底是创编者还是传承者,却无史料记载;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之子 黄百家在其《学箕初稿・卷一-王征南先生传》中记载内家拳方法有六 路歌诀:“佑神通臂为最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撤出抱 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捶冲掳两翅摇。”③并明确指出:“通臂,长 拳也。”④这说明,至少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已经有了通臂拳,并且有了比 较广泛的传播。而近代,关于通背拳传承源流的记载差不多都是依据修 剑痴所藏拳谱或著书。据《中国武术拳械录》中记载:“唯据1931年修剑痴拳谱遗存的文字记载,清代中后叶,浙江人祈信在河北固安传授此拳, 始称‘祁家门',后称‘通背①马明达在《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 学的起源》中所言,《通臂拳谱》是一本古谱的传抄本,而非修剑痴所著, 其中记载通臂拳乃明万历年间费大环所创。“费大环,乃大明万历年间 人,其祖翰林出身,德高望重,胸藏万卷。其时,天下大乱。流寇四起,人 民涂炭,由于无力抵抗,恻然心伤。故创治此拳,秘传后世,既能防护己 身,又可除暴安良。”②根据《通背拳术要诀》中通背三代历史的记载.近代 通背拳由“祈信先师,传子祈太昌,传弟子数人,……祈太昌先传子祁顺, 一传弟子十人”,③近代通背拳的创始者祈信,祈信传给他的儿子祈太昌 及弟子数人,祈太昌对父亲所传通背拳进行改编,形成了自己的拳术风 格,后人尊祈信为老祁、老派;祈太昌为少祁、少派。通背拳老派讲求舒 展爆发,动作幅度比较大,大开大合,以刚为主;少派动作架势较小,紧凑 灵活,刚柔相济;两者在架势、手法虽有不同,但理法、劲法一样。祈太昌 又弟子十人分别是崔敬、张玉春、许天和、全禄等,而著名的通背拳大师 修剑痴师从许天和。由此可见,修剑痴为近代通背拳第四代传人,所习 通背拳为少祁派传统套路。在上述的记载中,有几处矛盾:(一)修剑痴所藏(马明达语)《通背拳谱》中记载通背拳为明万历年 间费大环所著,而在《通背拳术要诀》中则说祈信是通背拳的创始人,两 者之间存在矛盾。修剑痴先生晚年著书立说,对所习通背拳的拳理、拳 法进行梳理与总结。笔者所参照的《通背拳术要诀》为修剑痴71岁时所 著,为修剑痴弟子林道生所藏。《通背拳谱》为修剑痴所藏, 其中的内容也必为其所通晓,而其著《通背拳术要诀》中依然认为通背拳为祈信所创始,并没有认同费大环的创拳之说。关于祈信的原籍也是众说纷纭,《中国武术拳械录》说其是浙江 人,而修剑痴则说祈信乃河北人,这是此间第二处矛盾。笔者参考《中国 武术大全》、《通背拳》、《辽宁省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拳械录》以及《通 背拳术要诀》等,《中国武术拳械录》言祈信为浙江人,修剑痴所著《通背 拳术要诀》中则明确指出“通背拳术创始,系河北冀县迁居固安县宫村镇 太平庄,祈信先师”①。其他文献书籍则称祈信为河北固安人。但无论如 何,近代通背拳的源流为祈信所创始已经基本上获得大多数武术学者的 认可。时至民国初年,通背拳传播更为广泛,逐渐发展壮大,习者众多,名 家辈出,京津一带的张策和辽宁的修剑痴以及陇右的马凤图等都是近代 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革新了通背拳术的技术体系,更重要的是 他们对通背拳的理论进行充实、发展和提升,对通背拳的理论和技术的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通背拳的代表性人物。通背拳异称之思辨虽然学界对通臂、通背以及通备此三种异称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 无论从技术内容和理论体系而言,此三种异称指的是同一种拳则是可以 确定的。“通臂拳和通背拳这两个拳名中的‘臂'和'背'二字虽不相同, 但按北平(今北京———笔者注)话发音相同,两拳的技术内容几乎相同, 再从通背拳有时被称为‘白猿拳'或‘通背猿拳’这点来看,也可据以断定 白猿通臂拳和通背拳应是同一拳种。”②其实无论通臂、通背抑或通备,名 称的差异,只是因视角的差异而已,这一方面说明通背拳是中国武术中 传播比较广泛,拳系比较发达,理论比较完备的拳种之一,另一方面也说 明通背拳前辈先贤在不断地习练与求索中,其不同流派在技法风格和理 论总结上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与其说通背拳是一个拳种,不如说是一个拳类,并且还细化出诸如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 臂、劈挂通备、洪洞通背等不同流派,形成了通备拳系丰富多样的技术流 派和理论体系。同样存在一定争议的,还包括通背拳的归类问题。认为通背拳的运动特征以上肢的抡劈、钻穿等模拟猿猴的力从 背发,运臂如风,应将其归属为象形拳的猴拳类,持这种观点的日本学者 松田隆智认为:“通臂拳自古即以河北为中心流传开来,属猴拳类。”并通 过大量的论据来论证通背拳是属于模仿猿猴动作的猴拳类的观点。同 样,李进唐在《张策五行通臂拳》中写道:“通臂拳又名通背拳,属于象形 拳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通臂拳术来自通臂 猿,因而得名,则此拳之动作如猿明矣。”①这是将通背拳作为一种象形拳 进行分类的。认为通背拳属于长拳类,如明朝学者黄百家则认为通背拳属于 长拳类。马明达在记述其父马凤图的通备拳理论思想时同样认为通备 拳并非象形拳,马凤图等以“通备”代“通臂”,一则是因为现实中并无通 臂猿,二则是认为“通臂”一词更多的是强调充分延展双臂,发挥双臂的 力量,从而“衍生出以‘通臂'功效为核心的技术流派”②,实现放长击远、 劲力通达的技击技术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背拳作为全国武 术比赛中的传统项目,也与劈挂拳、翻子拳共同分为第二类,而不是与螳 螂拳、猴拳等象形拳术分在一起。通背拳究竟应该如何分类,见仁见智, 也需要我们后来者进一步的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通背拳不仅广泛地传播于国内,而且还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海外。海 外的通背拳爱好者和研习者不仅学习通背拳的技术,而且还出版了关于 通背拳的专著,如早在1937年东方印书馆就出版了日本学者武田熙所著 的《通背拳法》一书,他从通背拳的源流、练习法、歌诀到各部的动作都进 行了非常详细、明确的讲解,为我们研究通背拳的练习方法和理论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时至1984年,此《通背拳法》的影印本又由北京市中国书 店出版发行,吴图南还专门作了前言,由此可见武田熙对通背拳拳法和 理论研究的深刻。此外.日本学者松田隆智在其所著的《中国武术史略》 中也将通背拳作为中国武术中的代表性拳种进行了介绍「猴拳本是一 种极其卓越的实战的拳法,而通背拳则还保留了真正猴拳所具有的卓越 技巧”。①由此,也进一步佐证了通背拳传播的广泛和影响的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并因其健身、防身 以及愉悦身心的多重功能而得到民众的喜好,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与关心,使传统的武术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背拳作为中国武术拳 种中理论比较完善,技术比较成熟,传播比较广泛的传统拳术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通背拳不仅广泛存在于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的观摩会、 表演赛之中,而且也成为全国性武术比赛的正式比赛项目,这使通背拳 更加深入人心。
浏览4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