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改革的成果逐渐显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武术的组织机 构相继成立,众多武术的发展政策、实施目标都在一步步的实 现:在教育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武术就被列入到中、小学 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并被定为体育院校的正式课程。1978年体 育院校恢复招收武术研究生;在科研上,大量珍贵的武术史料被 发掘整理,大量的教学、科研文献出版发行,国际的学术交流日 益增多;在竞赛上,1956年武术首次采用了评分制,比较具体 地区分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尽管很不宗善,但却使武术向规范 化方向发展前进了一大步。1957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全国竞赛项 目。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正式成立。1959年《武术竞赛规则》 正式颁布,使武术有了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同一年,武术开 始实施竞赛制度,极大地推进了全国各个省市竞技武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流上,1985年欧洲武术协会在意大利成立。1987年亚 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横滨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中国 北京成立。1994年国际武联正式成为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的会 员,从而更进一步确立了竞技武术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新中国成 立以来,武术运动的发展史,就是健身武术和竞技武术逐渐分 野,竞技武术逐步完善、推广、提高的历史。事实表明,武术竞 技化的发展方向,顺应了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武术整体 发展的水平,扩大了武术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为武术进入奥运 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通之处
(一) 包容会通的精神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包容会通的博大胸怀, 武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在萌芽初始到发展定型极为漫长的岁月 中,从抵御外敌的生存本能到修身养性的精神需求,从单一的攻 防格斗到丰富多彩的套路形式,从南拳北腿到十八般兵器,从实 践探索到理论升华等等,武术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种类繁 多,门派林立。虽各有所尊,但能兼容并蓄;虽百家争鸣,互相 激荡,却也能互相吸收,长期并存。同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 是一部冲破狭隘民族主义的束缚,体现世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 共处的发展史。奥运会正如顾拜旦所期望的那样,已成为世界性 的体育盛会,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运动竞赛本身。奥运会通过竞 技比赛的形式,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宗教 信仰、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的大舞台。她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 交流与了解,增进了友谊与信任,表达了人们对公正、团结、友 谊、和平共处、公平竞争的向往。如果说武术体现的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多元化,那么奥林匹克运动所展现的就是世界文明的多元 化。
(二) 以人为本的思想
武术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生产劳动、社会实 践、对抗外敌是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提炼、概括,是武术理论形成的依据和发展的源泉。武术文化在 发展中始终贯穿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用传统的思想解释就是:在天地之间,以人为尊;在人神之间,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在于使人性得到全面和谐健 康的发展。中华武术遵循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锻炼方式,追求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境界,推崇护贫济困、精忠报国的人 格典范。与之相似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也正是人本主义精 神。她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和人的力量,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 和维护人的尊严,倡导和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宪 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 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她将体育运动与文 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 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 的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从 根本上讲,中华武术和奥林匹克精神在运动理念、价值追求上是 相通的。
三、武术进入奥运应遵循的原则
历年来,奥运会的主办国都力求在奥运会上展现本国的特色 文化和人文精神。曾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影响至深的韩国跆拳道 运动和日本的柔道运动,还通过本国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分别被 列入1992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和1964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中, 极大地提高了这两项运动在国际的知名度,并随着运动的广泛开 展,其运动的理念、文化也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尊重。
1936年,中国武术第一次与奥运会结缘,那时的奥运会赛 场上还看不到中国人胜利的影子,但是武术的精彩表演却让世人 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武术开始了向世界体坛前进的步伐。武术 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之中,并不等于是被西方的体育模式所同 化,它不仅要体现武术的竞技性,也要体现它的民族性;不仅要 在规则的统一、动作的规范上下工夫,也要突出它的特点和韵 味。此外,在武术的服装、服饰、器材等细微之处也要体现民族 的特点。
总之,武术不仅要适应奥林匹克的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武 术要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新的内容,带来新的光彩。武术源于中 国,属于世界。我们盼望着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华武术早 日步入奥运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 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论武术在申奥中对奥林匹克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动态、发展、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以世 界文化共通的价值认同为基础,以博大与包容呼唤着世界的和平 与进取。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背景下, 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大量地、不断地从全球各民族文化中吸取丰富 涵养来充实自身,增强体育运动的生命力;同时,又在五环旗 下,公平竞争,展露民族尊严,弘扬民族文化。不过,我们知 道,现行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根基,根本上传 承的是西方优秀的体育文化,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发展 的需要。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流动的传 奇。它历史悠久,根植于东方沃土,生生不息,每个毛孔都渗透 着华夏文化传统。本文拟从武术文化精神认知角度来叙述武术入 奥对世界体育文化多样性的贡献,阐明“东西”文化的碰撞为奥 林匹克运动谱写新的历史篇章,以及中国历史久远的文化才智丰 富奥运会的博大内涵。
—、武术文化
在现代社会能够称得上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的,必须 具有对人的尊重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渴望这一特点。以修身养 性为目的,以道德教化为前提的武术文化,不仅透视出中国文化
作者:王楚泽,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21004 特有的魅力,而且还透视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精神。阴阳八卦, 是它的人文基础;五行学说,是它的哲学思想;经络学说,是它 的生物学基础;整体、圆融之美,是它的审美情趣。武术文化讲 究神形兼备,内外兼修,身心俱炼,显含蓄之美,展威武之姿。 如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刚柔相济,大有成为世界性体态语言之 势。而在当今的竞技武术中,依然能感受到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 化基因,感受到自古至今武术运动追求的机动灵活、变化莫测、 出奇制胜的运动形式,它并不强调一招一式的“更快、更高、更 强”,而是展现整体的神韵。这种神韵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天 人合一、阴阳转化的思想,讲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和谐统一。
独具特色的东方运动形式和厚重的东方哲学理念,使世界各 族为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所倾倒,因此,它具有极强的时空穿透 力和文化区域的适应性。以东方武侠文化为依托,以武术技术为 手段的武打片,使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武术,尤其以《卧虎藏 龙》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淋漓尽现中国武术的风采。今天,以 各种传媒为载体的武术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同, 成为世界文化艺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武术精神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最能体现民族气质的体育形式。中 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武术 的产生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气质和斗争精神,包含了 公平、诚实、仁爱、友善的道德观念。
浏览2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