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 领域,形成了内外兼修、蕴含深刻哲理和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 传统文化,文化的底蕴造就了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方法特点。只有 明白了道理才能合理运用,才会有益于自己,才能进步,这是一 个很简单的道理。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随着文化底蕴的逐步深厚、文化意 识的逐步进步而发展、完善的。单独的去发展武术外现的运动形 式,应该不是一个很明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辩证理性地讲: 它或者会因为积极推进产生国际上武术技术水平的普遍迅速提 高,而最终又必然会因文化和理解上的差异产生较大的技术差 距,阻碍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又或者会因为为了尽,快推广出去而 盲目地去适应西方的文化和理解方式,改变武术形式,抛开武术 -的民族性文化基础和含义,变通地去迎合,从纯竞技的高、难、 美、快发展,势必加剧武术的两种表现形式(套路、散打)的极 端化分立,而失去武术的许多精华成分和文化韵味。
所以,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从表现形式和健身价值的 吸引中进行文化理念的渗透,并将之作为内在的吸引因素。当 然,这绝不是天真地要去做什么文化意识的改造,而是为了让世 界人民更深的认识武术,了解武术的文化特质和简单的形成及发 展背景,以更好地认知和使用武术。同时武术的哲理性、健身 性、技击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命的辩证协调,仁、义、 理、智、信等道德的教义等等,正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渴望 人文回归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身体和心理给养的东西。况且,世 界众多武术和技击形式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历史已经为我们铺 垫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土壤。
这种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内外合一”,共同互补的推进 应该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性的走向思路。
(二)国内体系发展和国际推广的"内外合一”
武术的国际推广需要有国内成型的运作和发展体系作为依 托。我们现在的竞技武术发展从竞技体育的要求和模式规范上看 已极为可观,但它的国内体系结构还是不甚成熟,武术的体育运 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并没有深入下去,甚至一些武术专业人士 对于武术的技术动作形式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罔 谈技术的特定文化成因和正确的技术表现。记得有这样的话“不 知中国人,无以知武术;不知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武术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国际化发展必须 要有国内文化的基础和氛围,如果国人都不甚明了武术,那么, 这些话说起来也只会是说说而已了。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育大 纲,至今并不成功,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很低,甚至教 育计划落空。所以,要想武术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项目国际 化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奥林匹克的第一个体育项目,就 应该把它真正的作为民族文化、依托民族精神的文化在国内形成 武术的文化体系,形成伴随中国人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民族 体育支柱。日本的柔道、剑道、空手道等,韩国和朝鲜的跆拳 道,这些民族体育都是国家用来发展全民素质、焕发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强国强种的重要教育手段,在大、中、小学各级 各类体科教育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有完善的政策和
后勤辅助支持。中国武术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底蕴相对应更厚重一 些,这种教育观念、发展理念的汲取,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体 系的形成、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凝聚,尤其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国内形成体系才会形成发展优势,形成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和社会文化氛围才会有充足的国际化发展后劲,这种内壮和外壮 的相互依托是武术发展“内外合一”的重要因素。
另外,对武术训练和竞赛内容的文化因素(道德教化、礼仪、 服装等)的搭载和包装也是武术发展“内夕俭一”的〜重要环节。
五、结论
经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中国武术的“内外合一”的道 理,既是武术修习的规律,也是武术得以蓬勃发展的道理。只有 做到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外部技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和融合,做到有 武术的国内体系化可资依托的国际化推进,才能使武术健康蓬勃 发展,才可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向世界人民展示世界人民 能真正欣赏的具有更能增添北京奥运浓郁人文色彩的中国武术。
参考文献
浏览2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