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 领域,形成了内外兼修、蕴含深刻哲理和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 传统文化,文化的底蕴造就了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方法特点。只有 明白了道理才能合理运用,才会有益于自己,才能进步,这是一 个很简单的道理。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随着文化底蕴的逐步深厚、文化意 识的逐步进步而发展、完善的。单独的去发展武术外现的运动形 式,应该不是一个很明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辩证理性地讲: 它或者会因为积极推进产生国际上武术技术水平的普遍迅速提 高,而最终又必然会因文化和理解上的差异产生较大的技术差 距,阻碍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又或者会因为为了尽,快推广出去而 盲目地去适应西方的文化和理解方式,改变武术形式,抛开武术 -的民族性文化基础和含义,变通地去迎合,从纯竞技的高、难、 美、快发展,势必加剧武术的两种表现形式(套路、散打)的极 端化分立,而失去武术的许多精华成分和文化韵味。

所以,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从表现形式和健身价值的 吸引中进行文化理念的渗透,并将之作为内在的吸引因素。当 然,这绝不是天真地要去做什么文化意识的改造,而是为了让世 界人民更深的认识武术,了解武术的文化特质和简单的形成及发 展背景,以更好地认知和使用武术。同时武术的哲理性、健身 性、技击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命的辩证协调,仁、义、 理、智、信等道德的教义等等,正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渴望 人文回归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身体和心理给养的东西。况且,世 界众多武术和技击形式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历史已经为我们铺 垫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土壤。

这种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内外合一”,共同互补的推进 应该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性的走向思路。

(二)国内体系发展和国际推广的"内外合一”

武术的国际推广需要有国内成型的运作和发展体系作为依 托。我们现在的竞技武术发展从竞技体育的要求和模式规范上看 已极为可观,但它的国内体系结构还是不甚成熟,武术的体育运 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并没有深入下去,甚至一些武术专业人士 对于武术的技术动作形式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罔 谈技术的特定文化成因和正确的技术表现。记得有这样的话“不 知中国人,无以知武术;不知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武术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国际化发展必须 要有国内文化的基础和氛围,如果国人都不甚明了武术,那么, 这些话说起来也只会是说说而已了。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育大 纲,至今并不成功,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很低,甚至教 育计划落空。所以,要想武术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项目国际 化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奥林匹克的第一个体育项目,就 应该把它真正的作为民族文化、依托民族精神的文化在国内形成 武术的文化体系,形成伴随中国人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民族 体育支柱。日本的柔道、剑道、空手道等,韩国和朝鲜的跆拳 道,这些民族体育都是国家用来发展全民素质、焕发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强国强种的重要教育手段,在大、中、小学各级 各类体科教育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有完善的政策和

 

后勤辅助支持。中国武术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底蕴相对应更厚重一 些,这种教育观念、发展理念的汲取,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体 系的形成、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凝聚,尤其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国内形成体系才会形成发展优势,形成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和社会文化氛围才会有充足的国际化发展后劲,这种内壮和外壮 的相互依托是武术发展“内外合一”的重要因素。

另外,对武术训练和竞赛内容的文化因素(道德教化、礼仪、 服装等)的搭载和包装也是武术发展“内夕俭一”的〜重要环节。

五、结论

经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中国武术的“内外合一”的道 理,既是武术修习的规律,也是武术得以蓬勃发展的道理。只有 做到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外部技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和融合,做到有 武术的国内体系化可资依托的国际化推进,才能使武术健康蓬勃 发展,才可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向世界人民展示世界人民 能真正欣赏的具有更能增添北京奥运浓郁人文色彩的中国武术。

参考文献


  • 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体育与科学,


1992.1

  • 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华南师范大 学学报,4

  • 冯瑞.人文教育的回归与新世纪体育.体育学刊,


2003.5

  • 王念龙.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共通 性.体育科学研究,3

  • 岳庆利、朱瑞琪.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思考.中华武术,


中国武术进军奥运会的争鸣

—x前 言

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接着各大洲又相继成立了武 术联合会。1999年6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大会上,国 际奥委会表决通过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它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 奥林匹克大家庭。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举国欢 腾,中国人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民族强大的豪迈与兴奋。中国 和国际武术界人士在欢呼的同时,一致认为武术在奥运会上正式 立项为时不远,而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正是武术 走向世界的黄金机遇。

奥运会是当代最高层次的国际运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正悄悄地 融入世界大文化的范畴,被世界所接纳。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 时西行的中国武术队,到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从夺金 牌为国争光,到梦想把武术贡献给奥运会,中国武术的奥运情结 随着历史的积淀而变得愈来愈强烈。在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相 继进入奥运会之后,申奥的成功似乎为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极好 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大大地刺激了武术工作者把武术推向奥运的 激情和干劲。于是,当下武术进军奥运的呼声日渐高涨,关于如 何使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在此,

作者:王俊法、刘伟,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73165 笔者不敢乱下定论,只想就武术的发展这一议题发表一些个人探 讨性的见解,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二、两种体育文化的冲突

武术是融技击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综合体,与西方体育相 比,武术运动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产生 于“儒” “道”思想为主宰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因此,中 国武术素来偏重于佛、道、儒、文、史、哲方面。思维方式上 讲究非逻辑的“由臆达悟”程式,注重“万物一体” “天人合 一” “阴阳互补” “外修内炼” “刚柔相济” “以意击人” “善战不怒” “以静制动”的技艺整体观念,理念上重精神,重 武德、师徒亲情、派别门第、人文门第,其文化内涵强烈地展 示着“中庸”思想,即“谦让、礼仪、含蓄、随和”的民族道 德观念,致使武术始终趋于安宁、怠惰,缺乏强烈的渴求,因 此,传统上只是认为武术是一种以“术”为主的“艺”,故可称 为“武艺”或“武功”。但是,武术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毕竟发 源于两类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占主导作用的不同文化的 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差异。众所周 知,现代西方体育是竞争与对抗的,其特点是明显地强调竞争 与竞技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是以西方体育为基础,以西方文化 为导向,以竞技项目为主干的一种育文化形式。在西方文化 大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体现出的是个性的强化与发展,思维 上讲究竞技性、技术性,崇尚强者哲学,观念上强调“更快、 更高、更强”,寻求在一个有限的时空里人类自身最大限度的发 展。时至今日,当它扩张到全世界的时候,也没有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武术虽然也具有技击的因素,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 体育性并非其主要特征,它是以军事和防身为主要目的的,同 时,它也能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要。

浏览2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