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文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发展的间歇性。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如非迫不得已不愿轻易离开自己世代祖居、耕种的土地,使 得农耕文化体系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不断积淀,历代传承,使得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农耕文化表现为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 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不仅没有消 亡,反而日益被历代统治者所强化,一直延续下去。然而•历史上的关东 地域是一种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相兼互补的文明结构,人口不 断流动与融合,文化系统也处在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中,缺乏专门从事 文化教育活动的人才,再加之游牧、渔猎民族的“贵壮贱老”之俗,因此, 其文化很难在某一个固定的区域长久的沉淀、积累。此外,为了获取生 产资料,关东各民族、部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获胜的部落或民族往往会 对战败者进行杀掠和洗劫,使得原本艰难积累的文化底蕴遭到毁灭性破 坏。例如,以“海东盛国”著称的关东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被契丹所 灭,契丹掳其民,毁其城,灭其国,曾经繁荣的渤海国的经济文化就此消 亡,再也无法恢复到往昔的繁荣。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逐渐强大,建立后 金政权,其以畜牧、渔猎和农耕相结合的经济结构得到迅速的发展,努尔 哈赤命额尔德尼等创制满文,并将《三国演义》等汉文经典巨著翻译为满 文,使关东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清王朝 “入主中原”,关东大量的人口“从龙入关”,关东地域重新回到了“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荒凉景象,刚刚兴盛起来的关东文化重新回到沉寂的起 点。因此,关东地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一种非常明显的断层, 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综上所述,关东地域文化的上述四个特征也共同反映出自然气候环 境是关东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这种物质条件对地域生 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会一直存在,并与生产力发 展水平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即生产力水平越低,地域的自然环境对 文化属性和特征的影响越大;反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其影响逐步 降低。因此,关东地域文化正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 规律,并会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发展与完善。第二章关东武术拳种概述第一节关东武术文化概念由于武术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中医 学、民俗学、艺术以及宗教等文化内容,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武术文化的结 构与特点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一是对武术文化的结构研究。已有的 研究多把武术文化解构为一个同心圆,即表层(武术的运动形式)、中间 层(武术动作)、核心层(武术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二是对武术文化 特点的阐释。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武术是将晦涩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以 肢体运动的形式进行表述与外显的一种方式。其不仅具备技击、健身等 使用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通过 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形式来体现和阐释中华文化的理论体系与思维 方式。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与延展,但对武术文 化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研究却并不多。其中,刘峻骥认为:“武术文化 概念有二:一是它本体的文化特征;二是它的外延,即对其他文化范畴的 影响或淫浸、诠释等。”事实上,对武术文化,大多数学者虽未定义,但已 基本形成共识,即包括武术的本体与外延。因此,本书认为:武术文化包 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武术的本体文化,涵盖拳械、拳技、拳理、拳 经、拳谱等内容;另一方面,是武术文化产生教育影响的其他文化内容,涵盖哲学、宗教、艺术、美学等其他文化体系。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区域内形成的具有强烈区域 特征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关东 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结构的背景下,带有独立性、地域性和 特殊性等特征,而且更多地体现出地域性的风俗传统、心理状态、生存方 式和行为观念。因此,关东武术文化作为关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需 要用大量的实践来证明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对武术文化的研究, 必须以历史和文化为纽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不同区域的武术历史与 文化进行模块式分析与剖析,并结合当前我国武术的政策引导与发展趋 势,既重视中华武术之共性,亦关注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的个性,强调共性 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关东武术文化的概念,其内涵必定是文化,其 外延则是分布在关东地域范围内的与武术活动有关的事与物。基于上 述认识与分析,本书将关东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为:关东武术文化是指 由生活在关东地域的人类创造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 品的总和。关东武术文化研究是以关东地域内的武术为研究对象,并时 武术中的各种文化形式与文化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进而探讨关东武术 文化的特征与成因。第二节关东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对关东地域的武术拳种进行了整 理,笔者走访关东地域曾参与武术拳种整理工作的相关武术专家与相 关学者,征询关东武术拳种分布情况,诸位专家均认为虽没有进行过数 据比较,但就三省而言,辽宁省的武术拳种数量最多,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次之。根据表2-2-1的统计情况以及专家访谈的结果,截至目前,辽宁、 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有据可查的拳种共计78种,其中流传于辽宁省的拳种 为48种;吉林省为37种;黑龙江省33种。而主要流传于辽宁省锦州市 与葫芦岛市的“少北拳”,是1996年经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确认的新拳三省的拳种分布情况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由南至北依次递减的态 势。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原因有四:关东地域的78个拳种当中,绝大多数为外来拳种,即便是由胡 奉三所创的文趟子拳,也属于戳脚拳的一类,其源头依旧追溯到河北地 区,而少北拳在其源流介绍中也从不讳言是“源于少林又别于少林的一 个拳种关东地域拳种的分布状况与汉文化在关东地域由南至北的发展 之间存在某种契合。关东地域武术拳种的分布情况与移民进入关东地 域的辐射深度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与关东各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相一 致。自清以降,移民进入关东在数量上呈现由南至北逐步递减的态势, 移民数量最多、汉化程度最早的辽宁省,拳种数量也相应最多;而移民进 入黑龙江省的时间晚,汉化程度低,拳种的分布数量也相应较少。正如 范立君在对东北满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时所发现的那样: “东北满族语言文字的废弃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的过程:盛京最早,吉林 次之,黑龙江最晚,这个过程与移民的进程是一致的,也是汉族文化影响 日益加深、由近及远、逐步北上的过程。三、关东现存拳种绝大多数是以汉文化为基础创编而成的,其文化 基础与理论框架也是建立在汉文化的基础之上。究其原因,应是汉文化 的思想和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国武术文化迥异于世界其他地域技击文化 的特殊性。中国武术之所以被称为“博大精深”,正在于其独有的中国传 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将一种原本好勇斗狠、克敌制胜的搏杀之术,逐步发 展成为一种修身之术与教化之学,使之由术人道,由技人艺,成为一种独 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自于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对“道”“德”“礼”“法”的追求,因此,自古 至今,习武之人都强调一个“悟”字,既要遵循共同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个体“悟性”之不同,形成个体风格,即共性与个性的“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自然要 依附中国文化基本要素而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正是这 种文化的精神形成了中国武术对“天人合一”与“崇德利用”的武德境界 的追求,也为武术提供了“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论指导。四、尚未发现构建于关东地域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 构建在关东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则是以骑射文化为代表的注重实 用的武技。

浏览2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