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连,开放贯通山水相依、海陆相通,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理环境的突出特 点之一。从地形上看,关东地域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大兴安岭、小兴安 岭、长白山山脉分别耸立于关东的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将整个关东地域 环抱于内,黑龙江水系、鸭绿江水系、辽河水系三大水系贯穿关东,中间 是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形成外部环绕、内部贯通的地理特征,再加之关东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促进了关东经济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在中 国历史上,诸如鲜卑、蒙古、契丹、女真、满族等民族皆兴于东北地域,并 长驱直进,进入黄河流域,或领有全国,其借助于本地域的地理优势,不 能不是一个主要因素。气候寒冷,地貌多样关东三省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寒冷的地域,属于大陆性寒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降雪期在半年左右,夏季短促,气候湿 润,冬夏、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短。关东境内的地貌构成多样,江河 湖海、原始森林、火山、平原、草原等均有分布。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 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以及大、小兴凯湖、松花湖、呼伦湖、天池、五大 连池等江河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庞大水系网络;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将我国最大的平原一东北平原环抱其内;西部是著名的科尔沁草原 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南部濒临黄海和渤海,有着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和众 多的天然港湾。复杂多样的地貌共同组合成一个比较完整而又相对独 立的自然地理区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关东地域属于大陆性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春、夏季气温迅速升 高,降水集中;秋季晴朗,日照条件好;冬季严寒,大量的枯枝落叶难以腐 化、分解,经沉积而形成厚厚的腐殖质,形成了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经 过数百年的开发,东北平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和畜牧 基地。关东地域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大小兴安岭、辽西山地、长白山构成 绵亘千里的东北林海,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袤浩瀚的东北林海 中生长着红松、兴安落叶松等材质优良的树种,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 占全国总量近1/3。在茂密的森林中,栖息着虎、鹿、紫貂、麝、熊、犯、貂、 黄鼬、野猪等多种耐寒的林栖动物,所盛产的麝香、熊胆、虎骨等都是世 界驰名的贵重药材,人参、貂皮、鹿茸被称为东北三宝,久负盛誉,具有很 高的经济价值。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大小兴凯湖水草茂密,是我国重要 的淡水鱼产地。大兴凯湖是中俄两国的界湖,也是远东最大的淡水湖, 面积4 380平方千米,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出产的翘嘴红鳏是我国四大名 贵淡水鱼之一。大兴凯湖北侧的小兴凯湖,以盛产鲤鱼类为主。东北草 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北部,是天然的优 良牧场。丰富的野生动物和鱼类资源,为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渔 猎民族提供了可靠的衣食来源。东北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 石油、铝、黄金、煤炭储量均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 石油化工基地,能源电力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也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的关东大地,是哺育关东文化的摇篮。独特的 自然和生态环境,影响以至决定着关东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 活动,构成了关东文化以东部渔猎经济、西部游牧经济和南部农耕经济 为基础的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类型。第三节关东文化特征“关东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区域,不仅因其具备名称 上的概括性和地理上的兼容性,更重要的是还具备构成关东地域文化的 共同特征,并在中华大文化圈内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多民族文化的聚合商周以来的关东古代民族,大体可分为四个系统, 分别是汉族、肃慎、扶余、东胡。“古代之东北民族,大别之为四系。一曰汉族,居于南部,自中国内地移殖者也。二曰肃慎族,居于北部之东。三 曰扶余族,居于北部之中。四日东胡族,居于北部之西。此皆早居于东 北之民族也「②就其民族衍变大体趋势来说,汉族为外来民族,人居关东 的时代大约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据史料记载,西周灭商之 后,商朝贵族箕子率商遗民来到关东,在辽东地区建立箕氏朝鲜。以后 历代,不断有汉族人民为避战乱、灾荒来到关东,间或也有因战争掳掠或 充军而流放到关东,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流人出关已呈现出不可遏制 的趋势,从而使汉族移民逐渐发展成今天关东地域的主体民族;肃慎族 系前后经历了挹娄、勿吉、鞅鞫、女真、满族等族称;扶余再变为高句丽、 百济,后来大部分南迁,人居朝鲜半岛,形成今天的朝鲜民族;东胡族分 为四部,分别为乌桓、鲜卑、契丹、室韦。乌桓、鲜卑、契丹多与汉族融合, 室韦则发展为后来的蒙古民族。在此期间,不同族系并不是独立发展, 而是通过战争、通婚等形式不断进行民族之间的聚与分。以东胡族系为 例,契丹族内的两个支系从本民族剥离,分别融入肃慎和蒙古两大族系, 成为后来的满族与蒙古族;鲜卑与乌桓融合成一族之后,又形成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和拓跋氏四支,而后再融入满族。关东各民族就是在不断 地融合与剥离之中,发展形成现在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锡伯 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等。除汉族外,这些民族的生产方式 基本以游牧、渔猎为主,因而他们的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总体则呈现融 合的态势。善于吸收,影响深远关东独特的多样的地理风貌,纷繁的民族构成以及农牧渔相兼的经 济形态,构成了关东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共同体”。特别是三省之间地 理的开放性和一体性,人口能够在整个地域自由地“逐水草而生”,形成 了关东地域文化开放、流动、善于相互吸收的地域文化特征。古代多民族的共居相融与人口的流动形成了文化形态的开 放性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关东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域内 人口构成、民族成分、文化素质、风尚习俗、道德风貌、宗教信仰以及居住 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等密切相关。“关东人”的构成要素,如从历史的流变 与现今的纵横面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多成分、多流变的复合体。古代的关东地域从人口构成上看有三个特点,一是民族的多样性, 二是融合性,三是迁移流动性。“关东文化”从形态上说,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动态流变的特点,进而 形成了开放变异的内质特点。问鼎中原,影响世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关东总是民族纷争的一个矛盾焦点,影响中 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地域。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逐渐强大或入主中 原,或占据半壁江山,并不断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少数民族,如鲜 卑、契丹、女真、满族等都勃兴于关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也让世界感到震惊,如女真 创建的金朝,满族所创立的清朝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而且对于世界历 史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关东古代少数民族粟末鞅鞫所创立的 地方性民族政权——渤海国,在日本的历史中留下了它的深深印记。在 关东地域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虽说文明落后于汉族,却屡屡成为中国 或半个中国的主宰,这一奇异的历史现象,在其他边疆地域实不多见。文化发展南北不均衡古代关东地域文化发展在空间的分布上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如 果将不同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与地域环境相对应,可以发现不同民族之间 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这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也与各民族 所主要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契合。如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的蒙古族 主要分布于西部的草原;主要从事渔猎的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则主要 分布在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等地区;而汉族则主要居住在南部 平原地区,主要以农耕为生。从关东地域的发展而言,南部平原地区的 文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部和北部山林地带。南部平原毗邻中原,与中原 地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比较多,受当时中原地域先进汉文化 的影响更大,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在农牧渔三种经济形态中,农耕所 占的比例也更高,处在封建社会;而中、北部地区,特别是在林莽密布、人 迹罕至的大小兴安岭等原始森林地区,生产力更为落后,原住民更多是 依靠渔猎、游牧,艰辛地维持生计,处于原始奴隶制社会。文明发展的规 律,总是从低级、落后向高级、先进的方向发展,关东地域南北区域之间 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增加了关东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之间的相互 征伐的频率,为不同区域的文化对流提供了基础,也为关东各部落、民族 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浏览2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