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中国各地域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 特点,这些各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共同 构成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此前,对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 对中国武术进行整体性描述,并未引入“地域”的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武术文化的个性及其产生这种个性的原因探究不够深入,属于一维 度的研究模式。本书旨在研究关东武术文化源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论证游牧、渔 猎以及农耕等经济文化形态是影响关东武术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骑射 文化为关东武术之源起;展现关东地域武术技术流派的娉变;论证移民 (特别是齐鲁、燕赵)对关东武术技法、流派以及武术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揭示关东武术文化的鲜明特点以及关东地域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促进关东武术文化健康、和谐、稳健地发展。本书研究的意义:在对关东地域武术进行充分调研、挖掘与整理的 基础上,运用文化学、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以及武术文化等方面的理论 与方法,从多视角探讨关东地域多元化的武术文化积淀,梳理出关东地 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揭示关东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总结 出关东武术的区域性特色,并对这种区域性特色的形成、发展与嬉变的内 在规律进行梳理与探求,构建关东武术文化系统的基础,补充中国地域武术 文化版图。关东武术文化研究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完善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将探讨关东地域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文化脉络及 其与政治、经济、民族演变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归纳、总结出关 东地域武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典型拳种的技术流派及风格特 色。进一步挖掘与整理出关东地域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规律,提 升武术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东武术的本体文化通过对关东武术中的拳种、拳械、拳技、拳理、拳经、拳谱、武林掌故 与武术人物等本体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对关东武术的本体文化 的根本特征加以梳理与总结。关东武术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要对关东武术文化进行研究,就必须厘清关东武术文化与宗教、民 俗、社会制度等相关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能够对关东武术文化的 整体格局和本质属性进行全面认知与系统阐释。关东武术文化基本特征由于各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域的武术文化都有其 独特的特征。依据地域文化、人类文化学以及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关理 论,对关东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 武术的理论体系,丰富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关东武术文化形成的因素分析总结归纳出关东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是“知其然”,而要了解关东 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进行缜密地分 析,才能“知其所以然”。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 武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涵蕴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 神,值得我们穷毕生之力进行研究、传承与弘扬。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 的角度出发,传统武术文化中也确实存在某些神秘化和片面性的糟粕, 要求我们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崇公业,图远利,去 芜存菁,客观地继承与发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坚持关东武术文化的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原则,把握关东武 术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 所处地域的环境、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因 素的变化,都会导致文化发生变异,所以,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发展 路径,因地、因时而异。坚持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武术文化构建的“过程”的原则。受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变革、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关东武术文化各种特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构建过 程。由此,对关东武术文化的研究,不仅要对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的共性 进行梳理与概括;同时也要研究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个性特征,不仅要 描述该地域武术的表象,更要全面、准确地研究该地域武术的文化特征 和内涵。坚持以时代性眼光看待关东武术文化的发展。研究关东武术文 化,要时刻记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等因素的 时代性制约,从而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析其地域文化特征,否则单凭 异代人主观的臆测和悬空的推论,决不可能恰当地反映当时实际的 情况。研究的具体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比较法。分析法与归纳法的综合应用。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关东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政治体制的 沿革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关东武术文化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研究的难点对关东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与分析。对关东武术文化的嬉变历程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的创新点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生产力发展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关 东武术文化的源起、发展以及特点进行纵向研究。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关东武术文化与关东独特的 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所发生的交互关系。从金、清时期关东特有的军政一体的政治体制和民族精神着手, 剖析关东武术文化的个性与中华武术文化的共性,构建关东武术文化的 深层形态结构。关东地理环境与关东文化特征关东地域的界定“关东”之含义“关东”,《辞海》中解释为泛指关隘以东地区。具体有三说,一是秦、 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以西 为“关西”,并有“关西将,关东相”等说;二是古镇名,北宋置,在今河南灵 宝县阕乡西,以在潼关之东得名,当豫、陕交通的要冲;三是自明洪武年 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修建山海关及其相连的长城,将华北与东北分 割,形成两大地域。自此,所谓“关东”,即由秦汉时期所指的函谷关或潼 关以东区域逐渐变为今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俗称“关东”或“关外”。如《皇朝 经世文编》第四十八卷《海运南潜议》中说:“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 万石。”姚士整曾在其所作的《出塞吟》中云:“昔转天下粟,辽东常苦饥。 今开沈阳田,谷运关以西。”山东、河北等省到这三省谋生的“流民”,称为 “下关东”或“闯关东”。本书所要探讨的是中国近代约定成俗的“关东”, 即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一体的关东地域武术文化。历史沿革历史上的关东,虽因时间的蔓延和所辖区域的广狭变化,有辽东、辽 海、安东、东三省等异称,但其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无可争议。 最早有东北地域相关记载的典籍是《尚书・禹贡》。《尚书・禹贡》有言: “禹别九州岛,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今辽宁省西部地区就辖于九州之中 的“冀州”,而“青州”则将辽东半岛置于辖境之内。后来,《尚书・尧典》 又拆“九州岛”为“十二州”,《大明一统志》记载「舜分冀东北为幽州,即 今广宁(现为辽宁北镇)以西之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现为辽宁北 镇)以东之地。”此外,《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以及《周礼・ 职方》等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由此可看出,自古以来,关东地域虽被 中原王朝视为未经教化的蛮夷之地,但已是中原王朝的领土。战国时期之前,中原王朝一直是通过纳贡、封赏等形式来确认对关 东地域的羁縻统治。此时的东北仍以方位“东北”代称,同时又把民族作 为地区的代名词。战国时期,燕是实力强大的七个诸侯国之一,但其北面经常遭受强 敌东胡南下骚扰,西面则有军事强大的秦国虎视眈眈,秦、燕两国之间虽 有赵国相隔,但因赵时常受秦的驱使进犯,燕国不胜其扰,这成为燕国心 腹之患。为了防御秦、赵和匈奴的袭扰,燕国开始修建长城,并首次在关 东地域设郡,从而实现了对关东地域的直接统治。“燕有贤将秦开为质 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也筑长城,自 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①其中,襄平是 当时辽东郡的首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辽西、辽东两郡及右北平郡的一 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内。但当时仅限今辽宁地区,并不包括吉林和黑龙 江两省地区。秦统一六国后,在燕、赵长城的基础上,“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 起临洪,至辽东,延袤万余里”②。以防御匈奴骑兵的袭扰。辽东段长城. 仍将今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纳入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两汉时期,关东地域的辖境逐步扩展到松花江和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靠近黑龙江省的区域,在对东北地区的设郡上,除承袭燕、秦 之制(仍设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外,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 87年)又增设苍海、玄菟、乐浪、临屯、真番等郡,对东北地区实施直接的 统治与管理。隋朝在关东设北平与辽西两郡,其辖境相当于从今河北省东北部至 辽宁西部地区。唐朝早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甲兵强锐,更 为重要的是,国力的强盛使得国家对少数民族持开放吸纳的态度,而非 前朝堤防、戒备的心理,辖境进一步延展。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十二月设安东都护府的军政机构,管理辽东。其后,随着渤海国与契丹 的崛起,安东都护府府治不断内迁,先至今辽阳市旧城,再迁至新城(现 为辽宁抚顺高尔山山城),以后,又迁至幽州、平州、燕郡,直至迁到辽西 故城,恢复到唐朝之前历代对关东地域的辖境。元代不仅承袭了辽、金对关东地域的统治,而且进一步扩大了统治 的区域。《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 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从元朝时起,这里提到的“东北”,既 是方位又指区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 扰,命中山王徐达修建山海关及其相连的长城。自此,中国东北地域又 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 江三省,泛称“关东”或“关外”。清代时,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故乡,关东被尊为“龙兴之地”,受到格外 重视,并以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为留者B,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1907 年,清政府在关东设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行省,统称为“东三省”。清 朝政府对于关东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清朝统治阶层清楚地意识到, 逐鹿中原可以依靠本部族的铁骑弓矢,但若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仅仅 依靠满蒙两族无法实现。因此,反对“华夷之辨”,淡化满汉界限,强调 “满汉一家”,不再修建长城;另一方面,关东作为其“龙兴之地”,必须要 防止外人破坏“龙脉”,保持满洲本民族的骑射精神,保障满洲贵族在关 东的经济利益,所以保留山海关,修筑柳条边,以作为阻止人口进出关东 的屏障。近代,特别是当日寇入侵中国时期,关东三省被称为“满洲”。金毓 赧说「至以满洲之名,代替辽东盛京东三省之称,而为一地方之名称者, 实肇端于南满洲铁路。”即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签订的《中俄续订 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第一款中所说的“东省铁路达至旅顺口大连湾海口, 取名东省铁路南满铁路”。遂东三省以铁路之名冠以地方,长春以南称 为南满洲,以北称为北满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三省划为一个大行政区,统以“东北” 名之,但民间仍称之为“关东”,山海关以内的人往往以“关内人”自称,与 之对应的则是“关东”或“关外工在参考《中华地域文化集成》、《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关东文化》、 《东北通史(上编)》(金毓薇)以及《关东文化》(李治亭等)等的基础上,本 书将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定为关东武术文化的研究地域,以不同 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为纽带,以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关东武术文 化源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揭示关东武术文化的鲜明特点,总结、概括 关东地域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促进关东武术文化的和谐、健康、稳健地 发展。

浏览2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