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紧绕征战武艺,为军事训练服务是关东武术相关文化的共同特征萨满教作为关东地域的原始宗教,在部族集体的祭祀活动中,萨满 通过引领部落成员以模拟战斗和狩猎的形式来鼓舞士气和进行原始格 杀武技的训练,以提高部族的战斗力;而在“跳家神”的“神刀舞”中就包 含很多武术要素。关东青铜短剑的器形短重,古朴厚实,以势大力沉的劈砍来提高杀 伤力,凸显着关东先民的务实精神;“曲折多战斗之容”的关东乐舞,是关 东人民狩猎生产和部落战争在艺术上的反映,表演者通过武打的形式来 展现武将们的高强武艺。四、关东武术文化的成因分析自然环境是关东武术文化形成的自然根源。关东地域独特的自然 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东北地域的渔猎、游牧和农耕经济相兼的多元文化 类型,使骑射成为关东先民的必然选择。政治体制是关东武术文化发展的制约要素。猛安谋克与八旗制度 属于一脉相承的军政一体、兵民合一的政治体制。这种以务实、实用为 特征的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套子武艺在关东地域的发展。生产力是关东武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关东武术由“术”入“道”,由“技”达“礼工它丰富了关东武术的文化 要素,提升了关东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推动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生 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力与武术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 系,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因,武术文化内涵的提升则是果。在中国近代史上,关东是移民数量最大、频率最高的地区。外来移 民的涌入,使关东地域由以游牧渔猎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转变成为有 “北大仓”之称的农耕地区,并为关东武术文化的娉变构建了主脉络。大 量被流放而来的博学鸿儒,为关东武术文化播撒儒家文化的萌芽;大量 “闯关东”移民的涌入,促进了关东武术拳种的兴起与繁荣;护院、镖行加 速了关东武术与外界的交流;自中原而来的义和团等民间结社组织以习 拳的名义抗击列强入侵,展现了关东人民威武不能屈的武德精神。一、问题的提出文化的发展既有时间的变迁,又有地域的差异。时间的变迁,意味 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所呈现出的时代性特征;而地域的差异则意 味着自然环境对文化形成所施加的影响。任何文化的历史演变总是与 地域上的表现相伴,而地域的文化样貌又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由 此,文化的全息图景必由时间与空间两个坐标轴来表现。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统一的文明古国,生活在不同地域的 先民依照自然地理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地 域间的文化差异,也形成了自己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文化 所具备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得更为 鲜明。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是以农耕为主导的汉民族文化为基础,其 他各民族文化均以此为框架,并结合本民族的政治、经济特点形成和发 展起来。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交互糅合、互取所长, 再经长期积淀而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与 精神。可以说,各个民族在以各自的方式创造着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 在不断地补充、更新与完善着中华文化,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它在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要素 的同时,也必然负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 共同组成,中华文化自然也是此56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有机统一,因此,研 究中国武术文化,不仅包括汉族的武术文化体系,而且也要对其他民族的 武术文化现象和本质加以梳理和探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的 全貌,缺一则说明对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研究是残缺的,至少也是不完整的此前,对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原内地,将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浙江等以农耕为主业的汉民族聚居地作为研 究的核心区域,反映的是单一的农耕文化形态的武术史和武术文化特征, 而缺乏对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边疆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与补充,但这并不意 味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被“汉化”而丧失其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恰恰 相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因文化之不同而凸显其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 征。因此,研究关东武术文化,认识和了解边疆地域及少数民族的武术文 化,对于更为全面地认知中国武术文化版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关东地域是中华众多民族的肇兴之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 境,影响乃至决定着关东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活动,构成了 关东不同民族的渔猎、游牧和农耕并存的多元文化类型。关东先民逐水 草而生、居无常处的生活方式,与汉民族农耕文化中的“重土轻迁”形成 鲜明的差异。这些文化选择方面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环境,体现出关 东人民为谋求生存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所处 特定环境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改造。关东武术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关东 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生活在关东这片广沃 土地上的人们能动地适应和创造性地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基于此, 本研究将在充分调查、挖掘与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关东地域武术文化的 鲜明特点,彰显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多彩纷呈的地域性特 色,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中国各地域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 特点,这些各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共同 构成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此前,对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 对中国武术进行整体性描述,并未引入“地域”的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武术文化的个性及其产生这种个性的原因探究不够深入,属于一维 度的研究模式。本书旨在研究关东武术文化源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论证游牧、渔 猎以及农耕等经济文化形态是影响关东武术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骑射 文化为关东武术之源起;展现关东地域武术技术流派的娉变;论证移民 (特别是齐鲁、燕赵)对关东武术技法、流派以及武术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揭示关东武术文化的鲜明特点以及关东地域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促进关东武术文化健康、和谐、稳健地发展。本书研究的意义:在对关东地域武术进行充分调研、挖掘与整理的 基础上,运用文化学、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以及武术文化等方面的理论 与方法,从多视角探讨关东地域多元化的武术文化积淀,梳理出关东地 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揭示关东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总结 出关东武术的区域性特色,并对这种区域性特色的形成、发展与嬉变的内 在规律进行梳理与探求,构建关东武术文化系统的基础,补充中国地域武术 文化版图。关东武术文化研究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完善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将探讨关东地域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文化脉络及 其与政治、经济、民族演变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归纳、总结出关 东地域武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典型拳种的技术流派及风格特 色。进一步挖掘与整理出关东地域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规律,提 升武术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东武术的本体文化通过对关东武术中的拳种、拳械、拳技、拳理、拳经、拳谱、武林掌故 与武术人物等本体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对关东武术的本体文化 的根本特征加以梳理与总结。关东武术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要对关东武术文化进行研究,就必须厘清关东武术文化与宗教、民 俗、社会制度等相关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能够对关东武术文化的 整体格局和本质属性进行全面认知与系统阐释。.关东武术文化基本特征由于各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域的武术文化都有其 独特的特征。依据地域文化、人类文化学以及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关理 论,对关东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 武术的理论体系,丰富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关东武术文化形成的因素分析总结归纳出关东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是“知其然”,而要了解关东 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进行缜密地分 析,才能“知其所以然”。
浏览2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