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上海体育学院“085工程”内涵建设重要项目——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文化系列丛书出版,我首先对这一成果的面世表示祝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 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育是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体育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和历史文明 的生动体现,不但与其他文化形态相伴而生、同步而行,还与经济社会发 展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又是一种文化载体——体育还集多种文化形态、 艺术形态于一身,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语言,是人类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方式。可以说,体育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 社会亲和力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增强国家文 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上海体育学院主动对接教育强国、文化强国 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体育特色和科研优势,自 2012年开始,将“体育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著工作纳入学校内涵建设的中 心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六大工程(学校文化传承工程、体育学 术精品工程、大学文化育人工程、校风学风提升工程、文化环境营造工 程、文化传播服务工程)之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体育文化理论研 究,开展体育文化专项研究课题立项工作和体育文化系列丛书编撰工 作。经过两年多的孵化与培育,该项目已经初显成效——丛书第一辑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是目前国内第一套系统研究体育文化的系列 丛书。该丛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统领,以形成一批具有时代感、富有创新性、体现特色性的有质量、有影 响的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为目标定位,坚持国际视野、中国视阈、上海视角 和体育视点,关注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前沿,努力回答体育强国、文化强 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及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 的体育文化基础问题,对于发挥体育文化研究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 智力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体育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中 的贡献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系列丛书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体现了“三个结合”。一是对接政策 精神与体现学术价值相结合。丛书的编著,既回应了党的十八大、十八 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关于 教育、文化、体育等讲话的精神要求,以及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 体部署,也体现了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二是本土研究 与比较研究相结合。体育文化既是一种本土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文化。 全球现代化视野下的体育文化具有国际共性,而各国家、各民族发展起 来的体育文化又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的特点。该丛书既具有国际视野, 又将本土化研究与比较性研究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三 是分类研究与分项研究相结合。该丛书既按照体育文化的类别展开研 究,也兼顾了相关专项性体育项目的文化研究,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研究 体系。该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体育学院”085工程”内涵建设经费的资 助,既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 内容,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落实、落细、落小)和 “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推进“学科德育”建设,进一步增 强学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文化动力,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的文化底蕴,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及上海人 民出版社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当今世界,体育竞争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技能性或技艺性竞争,更 是一种体育价值观的竞争,是一种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竞争。一流的体 育,不但要有一流的体育竞技,更要有一流的文化研究。该丛书的出版, 相信必定能在这一方面开个好头,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提供 文化支撑。所谓关东,是源于明初修建山海关后所形成的地理和文化概念。山 海关及其相连的长城的修建,将华北与东北人为地分割,形成两大地域。 自此,人们将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广袤地域,俗称为“关东”或“关 外”。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三大山脉将整个关东地区环抱于内,黑龙 江、鸭绿江与辽河三大水系贯穿其中,中部东北大平原,西部草原与内蒙 古相连,南临黄海和勘海,构成了关东地域山水相连、开放贯通、地貌多 样、土地肥沃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关东”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文化的概称,就在于其同时 具备地理上的兼容性和文化上的同质性。关东较为完整而又相对独立 的自然地理区域,为关东武术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环境条 件和物质基础,再加之地域内政治、宗教、民族等人文因素的交互影响, 共同构建了相对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关东武术文化。由此,本研究将关 东武术文化定义为:由生活在关东地区的人类创造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本研究以关东地域内的武术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学、史学、地理 学、社会学以及武术文化等方面的理论,多视角探讨关东地区多元化的 武术文化积淀,对武术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进行具体阐释,并 通过梳理、总结关东武术文化形成、发展与娉变的内在规律,论证移民对 关东武术技法、流派以及武术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揭示关东武术文化的 鲜明特点与精神内涵。一、关东武术文化的阶段性特征关东武术文化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其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与流变 的过程中。因此,关东武术文化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以游牧渔 猎为主的少数民族时期,以骑射文化为核心,并主导形成了注重实用、崇 力尚勇的武术文化特征;近代,随着关内移民的大量涌入,形成了以农耕 为主的社会形态,不仅打破了关东传统社会的原有结构,而且改变了以 骑射文化为核心的关东武术文化形态,开始转而注重力、技、智、德的同 步提升,促进了关东“套子”武艺的兴起与繁荣,但技击实用仍然是关东 武术文化的核心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关东武术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价 值取向,技击实用的核心思想发生弱化,而强身健体、社交娱乐等功能则 日渐凸显。二、关东武术之本体文化研究对于关东游牧、渔猎民族而言,骑射不仅是攻城略地的军事武器,更 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和思维模式。从历史悠久的梏矢石弩,到皇家射礼活 动所专用的镀金大礼箭;从辽代皇帝的“四季捺钵”和金代“猛安谋克”制 度,到民族风俗活动中的悬弧、射柳之俗,都鲜明地体现出关东游牧民族 的骑射文化精神。以满族为代表的关东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南进, 夺取中原政权,所凭借的正是“以国语骑射为先,兵挽八力,枪有准头,骁 勇闻天下”的尚武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骁勇无畏、 强悍扩张的游牧、渔猎民族文化与中原谦恭、内敛的农耕文化互补所长, 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框架,而且改变着整个中华民族 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属性。因此关东骑射文化不仅是关东武术文化的核 心,也是关东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样,“百戏中独近戎务”的“拔里速 戏”不仅是一项比较完备的竞赛项目,更是关东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武 技,具有娱乐与技击相统一的特性。随着以汉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武术拳种的传入,习武被融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系统之中,赋予武术以伦理教化和审美熏陶的 责任,即通过习武练拳来达到力、技、智、德同步提升的目的。武德大义 也成为关东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关东勇与义的武德精神与关东人民强 悍勇武的武威结合,构建了关东武术之魂,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 爱国主义精神。关东地域的典型拳种,无论是戳脚文趟子拳、通背拳、少北拳还是霍 氏八极拳,均受到关东地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并能够 随着关东地域文化的不断积淀与演变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对关东武术 的拳法理论的完善与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关东竞技武 术的发展经历了辉煌、落寞和重新崛起的过程,但关东民间武术依然拥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至此,技击实用的核心思想已不是唯一追求,而强身 健体、社交娱乐等功能则日渐凸显。
浏览2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