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 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 的交流和融合,思索、弘扬和发展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 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融合奥林匹克精神 的学校武术教育,这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学校武术是指学校围绕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为增强学生 体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计划、有组织 开展的武术训练和教学过程①。武术历来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内 容之一②。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 承和提高,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武术 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1983年9月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此后,上海、武汉、 北京、成都、西安、沈阳等几所体育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系,从而确定了武术在体育院校专业中的重要位置。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动性游戏教 研室。那个时候的本科教育就开设了武术课程,1978年开始招收 武术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立了武术系,1998年获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在保留系级建制的基础上更名为武 术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术积淀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在教学、训练、科研、裁判、国 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国家体育总局将“全国武术散打 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全 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培训基地”、“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 设在武汉体育学院。1999年,武术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 2004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高校“精品课程”。武术学院专用的室 内教学训练馆近30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的场地、设备、仪器, 条件为全国一流。武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有武术套路、武术散 打、武术理论3个教研室,共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5名、国家 级教练员1名、副教授17名。根据教育部对学科专业门类的划分, 武术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温敬铭,1905年生,河北蠡县人,他自幼热爱武术,十多岁 成了比较闻名的武术新秀。1933年,他考入了南京中央国术馆, 专修武术,在同年的全运会上,夺得了武术短兵第二名,又获第 二届国术国考乙等奖。后来,他先后到全国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的 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武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 迎。1936年8月I日,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 温敬铭等9人组成的国术队于此届奥运会上表演中华武术,此乃中 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亮相,作为表演项目的中华武术第一次走 出国门。队员们表演的器械和拳术娴熟敏捷、刚健优美,在整个柏林引起轰动,一时间万人空巷观看中华武术。温敬铭的妻子刘玉华副教授,也是一位誉满武坛的人,她幼 年因体弱多病,七岁就从师习武。由于功底坚实,年仅十六岁的 刘玉华,在参加1929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名列前茅。1933 年考入了南京中央国术馆,和温敬铭成为同窗好友。1936年,他 俩都参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同来到柏林,在第十一届奥运会 上表演了中国武术,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接着,他俩又随中 国武术队到达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表演,受到了各地 观众的热烈欢迎。1936年,温敬铭和刘玉华从南京中央国术馆毕业,一同走上 了武术讲台,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为培养体育新生力量,为发展我国武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温敬铭一生专攻武术,造诣深厚,享誉中外。他幼年练翻子, 壮年攻绵掌,一生爱抡大枪。他练的大枪,枪法准确,身枪协调, 劲力突出,变化多端,具有独到之处。温敬铭着重实践,钻研理 论,是文武双全的武术家。新中国成立前,他撰写了《短兵述》 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在报纸杂志上多次发表专论外,还 与张文广教授合著了《中国式摔跤》一书。他还受国家体委委托 主持制定了《中国武术竞赛规则》、《中国式摔跤规则》;参与创编 了初级、乙级和甲级长拳套路及《女子拳》等书。另外,还多次 参与体育院校的武术教材编写工作。温敬铭教授还为《中国大百 科全书》的武术部分撰写了条目。在全国举办的武术、摔跤比赛 中,他曾多次担任总裁判长等职。温敬铭教授在带研究生的同时, 挖掘整理“枪术”,并整理各门派的“拳术击法”。温敬铭的一家 都从事武术事业,可谓“武术之家”。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武汉 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设有武术专业,培养了众多武术 专业人才。湖南省部分学校也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 196的一部分。有的学校还组织武术队的训练,如湖南科技大学、国 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此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 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各高校招收武术专业运动员,培养 武术专门人才。湖南、湖北的一般本科院校大都设有体育系,有 武术专业课设置,培养武术专门人才,为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和普 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湖北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课程特别重视学生“武德”、“武礼” 的培养,并注重发挥武术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蔡仲林教授在武术课堂教学 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将“武德”、“武礼” 的教育融入课堂,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体育课程的独特风景。当前,湖南、湖北省的一些中小学体育课中也有武术教学内 容,其中武术之乡武当山地区和湖南东安县的中小学武术活动开 展得较好,而其他一些中小学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开展得不太 理想。第二节社会武术馆校一、湖南社会武术馆校湖南《汉寿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寿县出名的老拳 师有38人。20世纪70年代,鸭子港、酉港、坡头、沧港、新兴、 岩嘴、太子庙、东岳庙、三和、军山铺、崔家桥、龙潭桥、石板 滩、株木山等地农村地区,相继开办武术训练班。1981—1983年, 湖南对民间武术进行普查、挖掘、整理;1984年,湖南对民间拳 师进行考核发证;次年,成立县武术协会。1987年,军山铺乡农 民刘万友创办中国少林万友武术馆。1989年,全县有民间拳社5 个,学员968人,一级拳师1人,二级拳师37人,三级拳师142 人,初级拳师19人①。1980年起,大部分公社(乡、镇)、学校 成立业余武术队。1986年2月举行全县武术比赛,12个乡镇代表 队、240名运动员参赛,秩堂乡代表队获冠军。同年8月,民间自 制的武术器械竹盔甲送全国武术成果展览会参展,获“雄狮奖”。 1989年全县有业余武术队235个,2 600余人。1989、1992年,嵩 道精武馆、新民武馆先后开办,它们是县内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出 现的民办武术馆。嵩道精武馆1991年组织代表队,先后参加株洲 市“振兴杯”武术散打擂台赛、湖南省第六届“强民杯”武术散 打擂台赛。在株洲市“振兴杯”赛中,该队的拳击、散打、武术 团体得分依次为第二名、第三名、第六名,团体总分第五名。个 人单项获第一名的3人,第二名2人,第三名、第四名各1人。该 馆至1992年,共办7期;累计培训来自广东、广西、江西、浙江、 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省的学员460余人。新民武馆及湖南省 贺龙体育馆定为国家拳师定点培训基地。1992年,全县76人分别 获初级和二、三级拳师称号②。湖南《黔阳县志》记载1984年元旦,县体委在安江纺织印染 厂举办首届民间武术表演,献技者84人,挖掘出传统武术套路12 种,武术器械6种③。上述资料说明武术深受群众喜爱,在群众中 有广泛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武术馆校,为了使这些经营性 武术组织能健康地发展,国家体委分别在1983年和1995年下发了 《关于对群众自办武术馆和私人教拳加强管理的意见》和《经营性 武术组织管理规定》,保障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1983年1月20 H,湖南在东安县召开了全省武术工作会议,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召开的第一次专门研究武术工 作的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精神,研究了全省武 术工作问题,总结交流了武术工作经验,确定了今后武术工作任 务和措施。会议期间东安县、平江县、新化县、株洲市等单位介 绍了工作经验。与会人员现场观看了东安县水领公社冷山大队、 山口铺公社以及城关镇小学、县业余体校武术班的表演和训练活 动,参加了东安县武术协会及东安县武术馆成立大会。会议期间 还召开了专职武术教练员座谈会,成立武术教研联组,研

浏览2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