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武术运动得到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交流, 并不断创新发展,湖南武术进入一个新的灿烂历史阶段。1950年, 彭玉麟等在长沙市创办“长沙大众国术社”,利用每天早晚和星期 天举办武术训练班,并在节假日举行武术表演和比赛,培养了很 多武术人才。1952年成立了长沙市业余武术运动委员会,由向恺 然负责,易在勤负责传授内家拳,蔡炳煌负责传授外家拳。随着 湖南群众体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武术活动也得到普及,不断呈现 新的面貌①。建国初期的湖北广大城乡,民间武术活动比较普遍,活动形 式多为民间拳师开办的小拳场,也有少数拳师开办武馆。如武昌 刘宪武开办“宪武武术馆”和汉口袁新安的拳场。“宪武武术馆” 以传授北派的六合长拳、太极拳、通臂拳为主要内容;袁新安以 教湖北地方拳洪门、鱼门、孔门为主要内容。1950年10月,湖北 省成立建国后最早的武术群众组织——武汉国术委员会。该委员 会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广泛开展武术活动,进行武术表演,组 织武术界加强学习和技术交流,使武汉市的武术活动得到前所未 有的蓬勃发展②。第一节湖南武术拳种概况湖南省拳术,据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组的调查统计,在湖南 境内流行的拳种有46个,拳术套路835个,拳术对练套路39个。 湖南有近40种武术器械,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按其形 态、质料、功能,有长短、软硬、明暗之分,其中使用最广的有 棍、刀、剑、鞭等。湖南本地拳种有湖南南拳、梅山拳、万法归宗、败桩十八拔、 岳门拳等,其余大部自清朝传入湖南,属外来拳种。湖南具有特 色的武术器械为:长器械——虎头双尾棍,稀有器械——鹿角刺。第二节湖北武术拳种概况根据武术挖掘整理统计,湖北现有拳种56种,含拳、械套路 1 003种,强身壮力气功50余种。湖北主要地方传统武术套路有鱼 门拳、孔门拳、洪门拳等南派拳术、武当武术以及其他拳种若干。 湖北外来拳种见表3,湖北省本地拳种有洪门拳、孔门拳、鱼门 拳,见表4。表3湖北外来武术拳种概况续衰总之,对湖南、湖北的拳种进行分析得出,在荆楚地域上流 传有95种不同的拳种,拳、械套路2 000余种,此外还有强身壮 力气功50余种。第三节荆楚竞技武术概况一、套路竞赛湖南、湖北武术在建国初期的比赛中,均获得过较好的成绩。 1956年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湖北的刘玉华、崔华、祈 殿臣,湖南的成仪则获奖。1957年在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上, 湖北的刘玉华、崔华获得一等奖。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上, 湖北对练(李龙泉、刘玉华)获得一等奖。195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李龙泉获得表演项目三等奖。1960年,全 国武术运动会,湖南运动员黄彩霞获太极拳比赛第二名;张九九 获表演项目三等奖①。湖北省武术队1977年开始筹组集训,队员为男女各6名,组 建工作由杨永负责,并任领队,教练由江百龙、陈湘陵担任,参 加了 8月在内蒙古临河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运动员在比赛中首开纪录,杨淑华获形意拳第三名,温庄获枪术第六名。1978年 正式组建湖北武术队。运动员经过一年集训已有起色,在10月的 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队获乙组集体项目拳术第二名,袁 林林获乙组三个单项第二名,女队员张均玲获乙组刀术第二名, 另有四、五、六名各一个,表明初建的湖北队技术基础是较好的。 1979年开始进入全国甲级队比赛,获得集体项目九节鞭第四名。 280年全队第一次获得全国比赛集体项目九节鞭冠军,实现了金 牌零的突破。此后直到1985年,集体九节鞭第五次夺冠,1987年 在六运会武术比赛中,男队夺得团体冠军,写下湖北竞技武术的 辉煌。武术在湖南城乡普及发展,各地业余武术训练加强,使武术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湖南省武术队是湖南省武术技术水平的代表。 湖南省武术队经过不断充实,1979年有运动员‘31人,其中新队员 占60 %以上,大部分是经过业余训练,有一定技术的年轻运动员。 1978年7月,经过全队刻苦训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吸取多 次全国比赛的经验教训,教练决定在女子对练项目上作重点突破, 创编了一套具有高难度摔跌动作的对练套路,结构新颖严谨。在 1979年9月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上,郭艳春、姜瑛获女子二 人对练第四名,姜瑛获女子传统器械第六名,结束了湖南武术在 全运会榜上无名的历史。湖南武术队开始引起全国武术界的重视。1983年6月在郑州 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湖南武术队获女子对练亚军,有5名男队员 获得参加第五届全运会资格。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 行,郭艳春、姜瑛获女子二人对练亚军,郭艳春、汤玉兰、胡黎 明获女子三人对拳第四名。1985年在银川举行全国武术比赛,郭 艳春、姜瑛获女子二人对练第一名,湖南武术队经过多年艰苦训 练,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武术史上的 新纪录。1983年6月,在湖南长沙举行“韶峰电视杯”全国武术 184锦标赛,湖南队获男子团体第四名,集体项目第二名。湖南湖北两省在参加全国比赛的同时,在各自省内还举办了 多种层次的武术表演和竞赛。《茶陵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作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流传下来。1958年5月,高陇乡极江 农业社农民陈应德参加湖南省武术比赛,获拳术一等奖。同年9月 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优胜奖。1959年,秩堂公社农民刘件生在湖 南省农民运动会上获拳术第一名。湖北《沙市市志》记载:1956 年,沙市武师王精忠参加中南区武术比赛获“花枪第二名”①。表5历届全国武术套路比赛荆楚运动员冠军成绩一览表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荆楚地域武术运动员共获得套路 比赛金牌数为77枚,其中湖南10枚,湖北67枚。说明湖北武术 套路竞赛水平优于湖南,而同其他地区相比较还处于落后位置, 如吴越地区同时期共获得123枚金牌①。荆楚地域的金牌分布主要在太极拳类比赛中,共获得26枚金 牌,说明湖南和湖北地域的太极拳水平较高,而在拳术和器械上 的水平相对较差。湖南省业余体校武术班的训练水平、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1983年5月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东安县业余体校学生 获两块金牌,1986年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湖 南队获集体基本功第六名。二、散打对抗散打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 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散打 也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 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散打比赛采用中国传统武术的擂 台形式,这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所 整理而成的。1979年,随着中国武术热的再度兴起,中国体委按照竞技体 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 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 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同年,又进行了几次 比赛。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较前增多,同时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了 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为武术散手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 作用。1982年制定了《全国武术散手比赛规则》。散打从比赛形式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打擂台”的方式,一 方掉擂出局即为输方。在竞赛方法上采用三局两胜制,先赢两局 者即为赢家。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 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 的一块里程碑,标志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湖南武术散打队组建于1988年初,领队安忠,主教练李建平。 该队建队时间虽短,但进步较快。在第八届全运会上,曾获得中 级别金牌。冉献义、公为纲、曹红艳,吴福全等8人获九运会决赛 资格,并参加两个小团体项目的角逐。公为纲在2000年全国武术 散打冠军赛上成绩为52kg级第一名。
浏览2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