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肘为求劲藏中,二门攻防闭五行,中节若空上肢松, 练好中节妙中生。头门主拿与刁领,二门封闭主为横,三门 虽言力最大,谨防落空自失中.二门变化最为灵,但失中节 便迟钝,攻防之中为主将,学者岂可不识中,横搁竖裹紧磨 身,配合意气响连声,运时虽渠达时刚,全在寸间抖绝中 肘不下垂劲力飘,肘不相合劲力的。根节为发劲之源,中节为藏劲之所,梢节为放劲之点, 支撑在于根节,变化在于中节,运用在于梢节。这既是形意 拳对于三节劲的重要理论,又是形意拳对于三节运用变化的 重要技巧。也就是说在练习时,如若丢了头门(手)之意,则 难以求得达梢之气如果丢了二门(肘)之重(即重视沉之 意),则难以求得变化之灵,若无中节之变,则无进攻之余; 如若丢了三门(肩、膀)之沉,则难以求得劲力之源。所以在 三体势桩功中,不但要练习明劲的功夫,而且也必须练习暗 劲和化劲的功夫。
“横搁竖裹紧磨身,配合意气响连声,运时虽柔达时刚, 全在寸间抖绝中晨这主要讲的是肘的运用和变化。肘既有 横搁对方之妙,又有裹挎对方之力,更有进攻对方之劲。一 粘则进,进则相磨(即拳经中所说的“出手如钢锤运行中 虽慢,是为了寻找和创造进攻的机会;接近对方身体时要 快、疾、猛、刚,爆发出抖绝之寸劲,是为了增大打击对方 的冲击力,同时也是为了使对方难以防护和变化。横肘竖肘,左右后肘,前不离心胸两肋,后不离两肾命 门。横、竖、左、右用肘,是讲肘打的方向,心胸两肋和两 肾命门,是讲肘打身前和身后的部位。
“肘不下垂劲力飘,肘不相合劲力削工 主要讲无论在三 体势桩功中还是在练习五行拳中,肘必须有内含向下的沉、 坠劲,方为中节(肘)不空。否则,就会形成整个上肢的飘 浮,失掉它在攻防技击中的作用。合,是指两肘的劲力都要 有共同向里的拧劲和合劲,才能增大全身与上肢的合力。如 果肘不拧合,而是向外宣旋,那就会使身劲与手劲不合,使 整体劲力受到削弱分散。总之,垂肘不外矽藏中,闭住五行永无凶,不漏空子无 其洞,重心不丢敌蓬进;时不含劲上肢空,膝不含劲下肢松, 腰不含劲全身空。中劲是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劲,也是最根本 的劲。若无中正之劲,则无固守之余,更无进攻之力。正如 拳经中所说的:“先打顾法后打人,便身是法乙
手臂歌前臂斜度与肱同,腕骨高低与肩平,伸到极处不可展, 井池双穴离一寸。尺槎二骨须相交,阴阳相合劲力增,少阴 太阳筋宜挺,催发劲气到神门。“前臂斜度与肱同”讲的是上肢的角度。即当三体势站定 后,前臂与上臂的斜向角度,应该都是十度左右“腕骨高低与肩平”,讲的 旺二是手在三体势中的尺寸。如果 …手伸得过高,则会使头后仰; 手若伸得过低,头又会形成前 低。前低与后仰,均不能令眼平视,故都是不正确的尺寸。“伸到极处不可展工 讲的是曲中求直、伸筋拔力。过曲 不及,过直不力,都不能达到伸筋拔力的要求和目的,唯有 伸到极处之后,意思在上肢中的经筋,仍然要有拔长的意 劲,并使上肢内有酸涨的感觉,即谓之“曲中求直”和“伸筋 拔力工“井池双穴离一寸"讲的是前上肢在伸到极处之后的尺 寸。“井”指的是肩井穴,“池”指的是曲池穴。当前上肢伸到 极处之后,若从肩部至腕部拉一条水平线的话,那么肘部的曲池穴与这条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应该是相离一寸左右。
以上是将四句歌诀分开来解释。如果将这四句歌诀合起 来解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 的“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尺 寸和标准。“尺槎二骨须相交,阴阳 相合劲力增”尺”指的是前臂 一内侧的尺骨,“梯”指的是前臂外侧的梯骨。“相交”是指在站 定三体势之后,前臂中的尺骨和桶骨,要由平时的平行状态 变为互相交叉的状态,即成为型。槎骨在上为阳,尺骨 在下为阴。尺梯二骨的相互交叉,在形意拳中,即同称为 “阴阳相合九阴阳的相合,可以使上肢的撑劲和顶劲增大。 但是,尺槎二骨的交叉,需要通过手上的角度变化来完成o如果手成立掌(即四指朝前上方,手心向左或右侧),尺梯二 骨就不能达到完全交叉的要求;如果手心完全朝正前方、手 背朝自己的面部,便又会因手转的角度过大而使尺梯二骨过 分交叉正确的手型,应该是从纵横两方向看,都符合于四 十五度,方谓之中正不偏。“少阴太阳筋宜挺,催发劲气到神门”。“少阴”指的是手 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从心系上行于肺部,横出 腋窝下的极泉穴,沿上臂内侧之后缘,经青灵穴、少海穴、 灵道穴、通里穴、阴揶穴、般门k、少府穴止于小指内侧尖 端的少冲穴。“太阳”指的是小火由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的 尖端(少泽),沿手外侧之前谷穴、后谿穴、腕骨穴、阳谷穴、 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j®俞穴、天宗穴、秉风 穴、曲垣穴、肩外俞止于肩中俞。
浏览3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