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造,这会使武术丧 失其固有的特色,进而导致一味追求虚华的流畅;也由于今天 的社会毕竟大大不同于古往,所以武术又不能不发生适应现实 条件的变化。合理的变化正是它生命力的表现。动辄以古衡 今,言必称“技击”者,实际上往往对古代以战场为主要场所 的军旅武艺并无实质性了解,其知识多半来自小说和闾巷之 谈。一句话,复古是不可能的,复古便意味着将武术推向死 亡。

马凤图是传统武术的杰出整理者。他继承和大大发展了原 来只流行于沧县东南一隅三地的通背门拳械技术和理论。通过 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活动,他使通背拳派终于确立在中外 武坛。特别是他定居陇上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由他 加工整理并以“通背劲”错铸为一体的劈挂、八极、翻子、戳 脚等拳种,已广泛流行于陕、甘、青、宁、新五省区,仅新疆 一省,练习者便不下万人。通背拳成了西北地区拥有爱好者最 多的拳派。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的“西北风格”,亦称为 “马氏风格”,不仅在国内得到确认,而且已名布域外。近年 来,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和南洋诸国的武术爱好者,不断 到西安、兰州求学问艺。

通背拳的最大特点是融合长拳、短打为一体,并吸收我国 南北多种拳法的特长,形成风格独具的劲力系统、技术系统以 及与之相应的理论系统。通背拳在中国武坛的崛起,是马凤图 一生的心血所致,是他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三他是社会武术活动家和教育家

同许多杰出的武术家一样,马凤图也是一位卓有成绩的社 会武术活动家。早在宣统二年1910),他奉同盟会燕山支部 的指示,联合北方著名武术家李存义、李瑞东、李书文等人, 在天津组织了针对日本侵略者的“中华武士会”。这是清末以 来北方最早也最有影响的民间武术社团。到冯玉祥系统后,他 先后组织了冯部的白刃战研究室和新武术研究会,具体主持和 参与制定了酉北军的大刀教程。抗日战争中,西北军的大刀片 曾经使日寇为之丧胆。定居陇上以后,他又先后参与创办了甘 肃省国术馆和主持创办了青海省国术馆,出任过这两个国术馆 的副馆长。众所周知,这两个国术馆所培养的武术人材,对推 动两省群众性武术活动发挥了作用。解放后,他以高龄经常参 加甘肃省的各种武术活动,出任了兰州武术协会的主席。

马凤图还是一位武术教育家。早年曾在东北地区担任过中 学武术教师,是他第一次将劈挂、八极系统介绍到东北地区, 又将东北的翻子、戳脚带进关内,最后安家落户在大西北。在 西北军任职时期,他曾担任武术总教习之职,亲自训练了大批 西北军将士。旅居西北后,教授了大量门徒,其中不乏出类拔 萃的人物。还在西北师院体育系任教多年,所教学生至今犹能 回忆其身教言传的细节。他教学生,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强调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念,并要求学生摒除门户宗派之 见,博采广收,兼容并蓄。马凤图在培育子弟上是成功的,他 的弟弟马英图,是武术界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家,功力深厚,至 今犹誉被四方。他的长子马广达,曾为冯玉祥将军的手枪队

长,因为雄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武艺而受到冯玉祥的爱重。

马凤图留给我们丰富的武术遗产,这包括他所恢弘发扬的 通背门全部技术和理论体系,包括他在武术史和武术理论上的 一系列精辟的观点,也包括他的许多品格和特质。他留给我们 二十多万字的手稿,还留下大量的武术言论。整理和研究马凤 图所遗留的这份遗产,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的遗产将 对丰富中华武术的宝库起到作用。

他屡败于吴鉴泉手下,方成了吴家乘龙怏婿和太极传人

马岳梁的父祖辈是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满族也就是皇族, 大清朝对满族人是奖励生育的。马岳梁父辈弟兄共11人,其 父排行第十一,名惠昌(满族人一代一姓),人称一爷。其五 伯父惠新吾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官居都察御史,是北京城 的九门提督(城防司令),权势显赫。因此马岳梁家有箭院, 也就是练武行功、跑马射箭的所在。马宅地方很大,有五厅五 间,中间三间,两旁各有一间耳房。当时由于杨露禅辞去旗营 教师职务,回河南永年

北京水磨胡同惠宅(马岳梁家)的箭院,又因镖局大刀王五向 惠王爷推荐了他的师父宋迈伦(人称宋老迈),因此宋迈伦亦 住在惠宅前院。全佑和宋老迈得以在一起切磋技艺,喝酒谈 心,遂成莫逆之交。宋老迈的“三皇炮捶”在京城威震武林。 全三爷是杨露禅高足,与凌山、万春齐名,武艺精湛,名噪京 城。当时来前院学艺者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因此马家和吴家 为世交,通家。

马岳梁自幼入私塾读书,尔后又进洋学堂读书。在学校里 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踢足球;20岁时中学毕业,进北京 协和医院工作,后又就读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在协和医院检 验科工作。1921年马岳梁应聘来上海,先后在中山医院、红 十字会医院、上海协和医院等任检验科主任。

马岳梁青少年时代由于受到武术影响,他对少林拳十分爱 好,耍枪弄棍,练少林弹腿。他在北京学过少林拳和三皇炮 拳,他受宋迈伦和大刀王五一派的影响颇深,经常请教于名家 门下,又经常和人较手,他真正对太极拳有认识,是在吴鉴泉 到他家的前院练拳教拳时。他有了印象,起初他不以为然。 后来听说吴鉴'泉功夫很好,就向吴请教;名为请教,实为较 手。但是他三二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开头还是不服,于是和打 外家拳的师父,师兄弟们共同讨论对策,再次请教,但还是败 下阵来。这时方知太极拳的厉害,就正式拜在吴鉴泉的门下学 太极拳了。由于马家和吴家同是满族;又是通家。当吴鉴泉的 女儿吴英华在箭院和马岳梁相识后,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以 后经促合,结为亲家,这以后马岳梁得到岳父吴鉴泉的真传。

他治好了沙菲女士,美名传遍美国

1928年吴鉴泉来到上海,传授吴式太极拳。先是在精武 体育会教拳,后创办鉴泉太极拳社,马岳梁追随岳父吴鉴泉, 身体力行钻研吴式太极拳□ 1942年吴鉴泉由香港返沪生病去 世,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则由吴英华、马岳梁主持。

1942年有美国舞蹈家沙菲女士,在训练舞蹈时,腰部扭 伤,在美国治疗无效,遂来中国上海求医°经人介绍请马岳梁 治疗。马用的是点穴推拿法。沙菲将信将疑。谁知经过几次的 推拿治疗,沙菲女士的腰部伤痛被治疗好了。她非常高兴,对 马岳梁先生十分崇敬,便跟马岳梁学习了吴式太极拳,回到美 国后到处宣传马岳梁,宣传吴式太极拳1946年沙菲进入了 联合国工作,同时组织了吴式太极拳俱乐部,在联合国总部教 授太极拳;她还在各大学、各学术团体教授太极拳,使吴式太 极拳和马岳梁的名字在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为孤岛,鬼子全部占领 上海。当时日伪政府获悉马岳梁系协和医学院毕业,精通医 学,决定聘任他为南京市卫生局局长。并派人上门通知和“祝 贺”,同时又限令在规定时间内上任。马岳梁深明大义,不当 汉奸;于是逃出家门,辗转行程几千里路。在交通阻塞,以步 代车的情况下,忍饥受冻,饱尝种种艰难困苦到达重庆。在重 庆他得到了刘神仙(刘振奎)的徒弟的推荐和介绍,受到了武 术界同仁的尊重和爱戴。于是,他先后向蒋介石的办公厅主任 刘裴上将、国民党政府要员及张群、李济琛、'黄炎培、卫立 煌、李明扬等人传授过太极拳。

解放后,尤其是马岳梁退休后,遂专心一意开展太极拳工 作。吴式太极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开展和传习,影响大,面 广。解放初期,在上海好多区和公园都组织了专场练拳。马岳 梁轮流前往指导传授太极拳,因而上海吴式太极拳十分普及。 除此之外,马老运用气功点穴推拿法为人治病治伤,有求必 应,疗效显著,不收费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戴b

文革中马岳梁受到冲击。就连太极大枪也被人拿去当晾衣 服的竹杆用了。文革之后,1980年,在市区工会和体委的关 心下,上海才恢复了 “鉴泉太极拳社”的活动。在首次几千人 的表演大会上,当吴英华、马岳梁表演太极拳、剑,人们又重 新观瞻了熟悉而亲切的吴式太极拳和她的传人。当表演结束, 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吴英华忆昔思今,感慨万千,不禁 热泪滚滚。

马岳梁以八十高龄、耄耋之年走南闯北。他和吴英华带领 拳社骨干东到丹东、哈尔滨,西到成都、重庆,南到广州、汕 头,北到永年、开封,传授吴式太极拳。并应邀走出国门,先 后去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访问携拳。并著书立说, 先后和吴英华出版了《吴式太极拳》、《吴式精简太极拳》、《吴 式推手》、《吴式太极快拳》等。

浏览3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