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禄禅的同乡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理论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 儒家学说为指导,参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兵家奇正虚实之理,医家经络 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陈清平所授蓄发提放之技,结合实践心得, 创编了融技击、健体、修身(品德)、养性(陶冶情操)为一体的新型拳式,制 定了练功身法,修订了拳式名称,总结了走架打手行功心得,写出了《打手要 言》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从以技击和以形体锻炼为主升华为练意、练体、养 气三者高度相结合的高级拳术,使太极拳成为一门身心并练,性命双修的养生 术、健身术、医治疗术、技击术和表演术,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武术 学派;同时,也为从明代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术 的技击方略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他的传人李亦畲先生继禹襄之学光而 大之,使太极拳有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亦畲的弟子郝和(为真先生) 广传武、李之术,禹襄先生所创拳势乃风行于河朔。在杨、武两家及其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始成为既有理论,又有教学 内容和符合时代需求的教授方法,为太极拳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日益加剧,广大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帝国主义及陈式此式名初收,下一相同拳式名再收。杨、武二家改名为手挥琵琶式; 孙、吴二家简称手挥琵琶;这是一个象形取意的名字。因此式两手在胸前一上 一下,犹如怀抱琵琶。不叫手抱琵琶,而名手挥琵琶,是画龙点睛之笔,暗示 用法:敌臂一旦为我所擎,乘势擎引纵放,亦如琵琶高手一具琵琶在抱,素指 挥动即可弹奏出无数美妙的乐曲,才取此名。
- 搬拦捶(有进步、退步二式)
陈式此式名掩手肱捶,杨式名进步(退步)搬拦捶,武式名上步搬揽捶, 都是根据拳式技击用法命名。因各家此式用法有别,拳式动作也不尽相同,所 以杨、武二家不仅与陈式名称不同,二家在个别字上也略有出入。搬拦是防守动作;捶是拳的俗称,是还击动作。本式是防中有攻之招法。
- 如封似闭
陈式旧名六封四避。陈鑫释为:上下、左右、前后皆封住门户曰六封,东 西南北都令人无隙可乘谓四避。杨、武二家改名如封似闭,与本式技击用法吻 合。封是封挡,闭是前进逼取,“似”在此是继续的意思。意为此式先封格御 敌,以挫敌锋,继则前进逼取,乘势破敌。寓攻于防,防而后攻,为此式之真 谛。
- 抱虎归(推)山
陈式旧名抱头推山,杨、武二家,改为今名,喻以壮士有缚虎之威,推山 之力,益觉本式气派大、形象美。
虎为山中之王,素以“三绝”著称:收纵以扑、转侧以掀、绞尾似鞭,窜 山跳涧,神速威猛。太极拳家所拟定的拳式名称如“抱虎推山”,“披身伏虎”, “退步跨虎”,“弯弓射虎”,均以“虎”为制服之对象,以示太极拳柔能克刖、 弱可制强之宗旨。
- 肘底看捶
孙式名肘下看捶。
本式是根据攻防用法命名。立肘的肘下叫“肘底”。“看捶”就是着捶,也 有看守防护的意思。诀云:“肘下看捶护中手”就是这个意思。
- 倒撵猴(左右二式)
杨、武、吴、孙诸家此式名称相同,是根据本式技击用法而起的一个十分 形象化的名字。“倒”是撤步后移;“撵”是驱逐;“猴”喻强敌。意为强敌 捷如灵猿正面扑来,我以退为进,闪化来势,再挥戈反击,将敌逐退。
陈式名“倒转肱”,肱指前臂,是按拳式动作取的名称。
- 海底针
诸家皆有此式,但名称不同。
“海底”是穴位,道家指裆部为海底。此式是用右掌从腹前下插,所以取名 海底针。有人解释为海底捞针,自是大谬。武式此式是右手虎口叉开下按,因 而命名“按式”。孙式将此式合并于“三通背”中。
- 闪通背
气功家有气通任督二脉之说,任督一通则气血和畅,百病不生。督脉在背 后,有“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这一拳式是以通脊背为主的运 动,长练可使内气由尾间上升脊背,以达通“三关”之目的,故取名“闪通 背”,“闪”是快速、骤然一现之意。
杨式名“扇通背”,实因禄禅口述笔录之误。有的解释扇通背是把自己的脊 椎比喻做扇轴,两臂比喻为扇幅,两臂分张如折扇张开。此说多少有些牵强附 会。
武式旧谱作“三通背”。意为从前式海底针俯身下按,到本式撤步翻身,内 气可三通其背。因此,源于武式的孙式就干脆将海底针一名删简,于本式合并 统名“三通背”。
郝少如将此式改名“青龙出水”,取其动作象形之意也。
- 撇身捶
撇是飘逸洒脱之意,陶宗仪《辍耕录》八,写山水诀云:“画一窠一石, 当逸墨撇脱”,可证。因此式是转身以拳(捶)搠化还击,故用“撇”字来形容 转身飘逸安然之势。
陈、武、孙等家无此拳式。
- 云手
因本式两臂上下回旋运转,动作连绵不绝,宛如空中行云,回旋盘绕,故 名云手。
武式此式写作“纭手”,纭是多而纷乱的意思。见白居易诗《朱陈村》: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武式本式步伐横进,双手回环,沾粘缠绕,连环 运用,手法繁多,使敌难以抵御,故用“纭”字来形容。
陈式写做运手。
- 高探马(有左右二式)
此式源于戚继光《拳经》:“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
I吴大裕
武术文
有强,接短拳之更善。”
什么是“探马”,原来古人称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为“探骑”。如唐张籍 《张司业集一关山月》“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暗处低旌戟。”探骑俗称探马, 戏曲中常用此泛指一切探听消息的情报人员,如“且听探马一报。”因此式是先 用掌扑击敌面以探虚实,故名高探马。
- 左右分脚
此式杨、吴二家名左右分脚,武、孙二家名左右起脚,陈式称左右擦脚, 因起脚高低和击落点不同,故诸家在本式名称上稍有差异。
- 转身蹬脚
陈式名“蹬一根”,杨、武可能嫌此名不雅,才根据本式攻防动作改名转身 蹬脚。“蹬”是用足跟前蹬。
孙式名转身踢脚。
- 进步栽捶
栽是由上下跌之意。杨式是右手握拳(捶)由上下击,如同物从高空落下, 故名栽捶。武式本式名践步打捶。践步是一种纵跳的步伐,俗称“箭步”,是太极拳中 仅有的一种纵跳步法。此式是纵步上前,踩住被击倒之敌,再用拳下击,故名 践步打捶。陈式名击地捶,也是用拳下击之意。
- 翻身二起脚
这是一个飞身凌空,双足连环踢起拳势。陈鑫说:“二足连环起,全身跃 中空”,即指此式。左右
- 玉女穿梭(有左右四式)
此式左旋右转,周行四隅,错综往返,左右交织,双掌挥舞,进退有序, 拥寸履挤按,连绵不绝,好似少女穿梭织锦,来往如飞,才给这一拳式起了这么 一个雅名——玉女穿梭。
- 下势
陈式此式原名摆脚跌叉。拳式为先打摆莲脚,再接屈腿跌叉。动作难度较 大,不适宜年长或病弱者练习,故杨、武二家删去摆脚跌叉,改为右腿屈膝下 蹲仆步,遂易名为下势。下势者,是身体下降以避敌锋,伺机反攻的意思。
- 金鸡独立(左右二式)
金鸡勇猛喜斗,当其相斗之时,进退闪展,避实击虚,变化神速,飞扑嘴 啄,迅如电击;挨身扇膀(翅)抖翎,劲沉力猛;铁爪似钩,自腹突出,起平 落扣,抓踩制敌。太极拳家取其形、师其意,创编此式,托须按腹,提膝击阴, 下踏敌足。拳式好似金鸡独立昂首高啼之雄姿,故取此名。
- 十字摆莲腿
武术界对所出之拳腿拥拗(如右拳左腿)的腿法,叫十字腿;以足之外侧 旁踢名摆莲脚。太极拳此式转身右腿外摆,宛似风摆荷叶,婀娜多姿,故取名 十字摆莲腿。“莲”即荷花。
- 搂膝指裆捶
指,动词,趋向之意。《后汉书•岑彭传》:“自引兵乘利直指垫江,攻破
I冥大游
武术文有
平曲。”指裆的“指”,与此同义。
此式于搂膝后,上步用拳击捣敌裆,故名指裆捶。
- ±步七星
“七星”指肩、肘、膝、胯、头、手、足。
此式上步两臂相挽,两拳斜对,一足虚点,突出肩、肘、膝、胯、头、手、 足等七“拳”乘势攻敌的气魄,故名上步七星。
- 退步跨虎
此式为向后撤步,两臂分张,身躯下踞,一足立地,一足虚点,状如乘骑。 跨虎喻雄壮威武之意。
- 转身摆莲
此式是转身后,蓄式摆右腿旁踢,故取此名。因是用双手拍击摆起之脚面, 又称双摆莲。前边的十字摆莲,是用一手拍击脚面,遂名单摆莲。
- 弯弓射虎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古代诗人的作品中 不乏类似慷慨激越,热情歌颂良将勇士铁骑突阵,弯弓射敌的诗句。太极拳家 师其意,创本式,弓步屈膝,握拳下击,犹如大将盘马弯弓俯射之状,故名弯 弓射虎。
太极拳以“懒扎衣”起势,用“弯弓射虎”结束,不是偶然巧合,是太极 拳家借此标明太极拳的技击实质——以柔克刚、以巧胜人。从容临敌,神态安 然,强敌如虎,终必为我所制。
(原载:《武林》,
2001年
8月)
木扳拳拳式名称乾濮'支
我幼年学拳时,听前辈王彭年先生讲过不少有关太极拳的轶事。王先生是 河北省邢台市人。邢台在明清两代属顺德府,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是冀南重镇; 商业方面是皮毛、药材、山货的集中地。因而,商肆林立,人烟稠密;五行八 作,三教九流,率多云集于此。太极拳一代宗师郝为真以及永年杨(禄撞)、武 (禹襄)、李(亦畲)三家后人和其传人有不少在邢台教过拳或从事其他职业, 每次作为居停主人的大都是王彭年先生。因此,他对太极拳名家轶事、武林佳 话知之甚多,像李敏弟同志所谈太极拳动作名称的问题,王老先生就和我讲过 它的演变。
浏览3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