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武场上,运动员、裁判员、组织者和观众,都应把精神文明和加强道 德修养置于第一位,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严以自律,把演武场办成传播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阵地。演武场上赛文明,才能把中华武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原载:《武魂》,2001年第4期)

也谈吴、际咱武

1954117日,吴派太极拳家吴公仪和白鹤派拳师陈克夫在澳门比武之事,近年报刊多有提及,各方反映有差,尤其是对太极拳家的技击术毁誉不一。 我因工作关系看过当时比武录像和一些资料,也想借此谈点看法,供读者参考。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有几位太极拳师先后到香港等地教拳。当地人士有 的对太极拳持怀疑态度,最初在报刊上与太极拳界笔墨研究,终于导致吴公仪 和陈克夫在擂台上“公开研究”——比武。吴、陈比武原由当时澳门康乐会筹办,定名“慈善比赛大会”。本旨是替澳 门镜湖医院及同善堂筹款,后因香港石硬尾六村火灾,数万灾民亟待救济,大 会决定将“慈善比赛大会”门票收入以百分之四十救济香港灾民。吴、陈比武 是“慈善比赛大会”的大轴,其目的大会总裁判何贤先生在开幕词中说得很清 楚:一为筹款,二为借以提倡国术。为了达到目的,吴、陈两位“都一致认为 这次合演,目的只系研究国术,公开研究,对于谁胜谁败,绝对不介意的。”话 虽如此,事前还是规定了比武条件,并于195413日在香港新光酒店双方 签订了合约。合约内容是二人拳斗定六个回合,每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二分钟。 “自由搏击,尽其所能”,如拳击肘挣、拉握指插(不许插眼)、扭手脚踢及冲击 身体任何部位。双方年龄体重俱无限制。决斗后如果有损伤,任何一方都不能 提出赔偿要求(摘引自陈公哲1954112日致澳督函译文)。从合约及陈公哲函的内容来分析,这场名谓“公开研究国术的合演”,实质 是一场比武较量。吴、陈公开比武是在1954117日下午,举行于澳门的新花园。赛前 先搭擂台于游泳池上。是日下午215分,澳督史柏泰夫妇到场。大会正式开幕后,依照预先安排由几位著名艺员(如红线女、马师曾等)义务演唱戏曲, 再由各拳社表演拳术、剑术、推手(如78岁老人钟灿容表演八仙拳等),最后 是吴、陈二人的比武。由于新闻媒体的竞相报道,此次赛事在港澳地区引起很大轰动,观众多达 一万余人,新花园观众席上人山人海。117日《星岛日报》以^动港澳国 术合演》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吴、陈比武过程。摘引如下: '三时四十分,司仪张瑛宣布:“吴公仪陈克夫国术合演”,场内空气顿时紧 张起来……吴公仪首先上台,只见他穿深灰色长衫,蓝胶鞋,两个助手跟着。 吴在上台时四边拱手,观众台上报以热烈掌声……接着是陈克夫上台。陈氏穿 白色蓝边浴袍,黑胶鞋,两个助手穿黄色衣衫,全部西洋拳师作风,上台后向 四边观众鞠躬为礼,台上传来一片掌声。四时十五分,大会总裁判何贤召集两拳师在台中握手为礼后,当场裁判彦 光宣布开赛。电铃一响,吴公仪、陈克夫相继离座,比武开始了。第一回合,陈克夫首先用拳击打吴公仪面部。吴氏微微闪过,亦用拳还击。 陈克夫一面转弯,又是一拳向吴公仪面部击来,吴氏左唇被击中。跟着陈克夫 一个“回手”落在吴公仪颈部,吴氏倒退两步,仆于台上之绳边(擂台四周有 上中下三根绳栏)。陈克夫未再向前袭击。公仪马上恢复反应,一个箭步向陈氏 脸部迎面一拳,打中陈克夫之鼻,当即左边有血渗出。公仪向陈左颊又击一拳, 陈氏退到台之一边。公仪向总裁判看了一眼,也不进袭。此时电铃大响,第一 回合结束。在第一回合中,陈克夫鼻部被击中,鼻血涌出甚多。休息时,陈的两个助 手用冷水替他浇头,并做全身按摩,休息时间因而延长6分钟。第二个回合开始后,.吴、陈二人各做上中路进击,公仪胸部中了两拳,克 夫肩部头部亦被击中,且右手伸出时,亦被公仪在其小臂骨连连敲击。一分钟 左右,克夫突飞起右腿,大会眼见场面恶化,电铃大鸣。总裁判何贤即召集裁 判员作紧急会议,洽商后,决定做不记名投票。投票的裁判员有梁昌、梁国荣、 彦光、李剑琴、董英杰6人。开票后,有4张票是应停赛,1张是应暂停赛,1 张是吴胜。

何贤于是郑重宣布“比赛停止”。观众表示同意,报以热烈掌声,然 后离座,秩序无紊。停赛后,吴、陈二人在何贤及两裁判陪同下握手致礼。吴公仪拍着陈克夫 的手说:“我老了。你还年轻,前途大有希望,望你努力。” 一场酝酿了数月之 久的“慈善拳赛”,至此便告结束了。了解了吴、陈比武经过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吴、陈二人的具体情况。吴公仪,字子镇(1900-1970),河北省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吴 鉴泉之长子。曾任黄埔军校学生部及高级太极拳教官,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 后到香港教拳,任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比武那年是53岁。陈克夫,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六村。生于澳洲。师邙本夫,习白鹤派拳术, 兼擅拳击,是香港拳击冠军。曾任香港国民大学体育系拳术教师。1952年于澳 门创立泰山健身学院。比武那年是35岁。从简历上看,二人都是职业拳师。不同的是吴公仪时年53岁,已是年逾半 百的老人,陈克夫35岁,正值英年。二人体重的资料虽无记载,从体形上看, 吴公仪中等身材,貌似教书先生;陈克夫身躯高大,雄武有力。从年龄,身材 两项比较,吴公仪明显处于劣势。那么吴公仪为什么不让年轻力壮的弟子应战, 却要冒着一定风险亲自参赛呢?要知吴氏是一位资深的职业拳师,不能不考虑 比武的后果,比武失败,太极拳就无法立足于港澳;如果战胜对手也会引起宗 派斗争,再开打斗之风,而这种状况是当时港澳当局所不允许的。最好的办法 是既显示了太极拳的风采,又不使对手伤面子,而这种设想青年弟子们是无法 理解和实现的,所以吴氏只好亲自出马。

上述分析,从吴、陈比武的第一回合中也可以找到佐证。一开始,吴氏处 于守势,陈克夫抢先进攻。当时报纸说:“出于意料之外,一开始陈克夫便以 '卜成’手法向吴公仪进攻”,吴被迫处于劣势。后来他改变了战术,“一个箭 步向陈氏脸部迎面一拳,打中克夫之鼻”,陈氏鼻血涌出。吴氏占上风之后,并 未乘胜进击,而是“向总裁判何贤看了一眼”,我想可能是示意叫停,果然“电 铃大响”,第一回合结束。从这场比武经过来看,是否能说明前文对吴公仪为何 要冒着一定风险亲自参赛的分析呢?吴、陈比武的结果是,从此太极拳名气大振,风行于港澳南亚,又未与其 他拳派结下“梁子”,引起门派之争。从这方面来看,吴公仪先生的勇气信心和老谋深算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是,从吴、陈比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太极拳技击训练的不足。自清季 道咸年间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及其传人大力推广太极拳以来,到民初已成为著名拳种,但参加研究者多为达官巨贾和知识阶层人士。伴随社会时尚,太极 拳逐渐演变为以健身养性为主的“高级拳术”,倡导“文明竞技”,实用训练多以推手为主。在历届擂台比武中,太极拳名家都没有下过场,其弟子也很少参赛,这就失去了实战锻炼机会。1954117日吴、陈澳门比武,是太极拳名家第一次与其他拳术名家擂台比武,其结果是既显示了太极拳家的风采位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而又年逾半百的老人敢在万余名观众瞻视下与一身躯 硕壮、年富力强的别派高手较技比武,需要有多大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暴 露了太极拳如果光靠推手训练“文明竞技”,在“武无善作”的擂台比武中是举 步维艰的。意想不到的是这场不到三分钟的吴、陈比武,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掀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高潮,成为20世纪后期海外华人文艺的一大特色, 梁羽生、金庸等人的作品风行一时,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说明人们崇尚侠义 的心情未泯,对武技尤感兴趣。吴、陈比武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如今重谈往事,不必再斤斤计较谁 胜谁负,除敬慕吴、陈二位武德之外,

浏览3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