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派有宗派之派,亦有学派之派。宗 派之派,固不当犯;区分学派,有什么不对呢?京剧界不讳言梅派、马派、麒 派。百家争鸣方针并不反对建立学派。在武术界乃不敢言派,岂非知其一,不 知其二……乃陈、杨、武之异同,不专在于形式,杨氏以松缓变陈氏之沉柔, 丰富了太极拳技击的练法,此已不止形式的改变,而更有其新的内容,武氏不 但在练法上又开一径,其功绩又在理论的阐发,不但将王宗岳的旧谱之理论具 体化,并将锻炼之关键与程序开始明白指出。其后之若吴、若孙亦各有独之处 ……凡此皆非专从拳式上可以包括其异同,区分其特点,岂可独以’式’之一 词概之乎?”徐先生的见解,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流派的形成,说明太极拳已进入成熟 阶段,不仅涌现出若干风格迥异的拳势,还有相应的拳理、技法、器械乃至训 练手段等,宛如群星璀璨,竞焕异彩。如此宏伟之成就,自然不是“式”之一 词所能包容。再者,流派之形成,也是太极拳自身之需要,任何学术、艺术,乃至武术, 为了自身的繁荣昌盛,需要形成相对独立的流派。没有流派,该项学术(艺术、 武术)就会停止发展,就不能永葆其强大之生命力。拿太极拳来说,其学术成 果,技巧诀窍的传递,不能不依赖师长的教授、弟子的继承和社会的影响;后 人为了掌握师门心法,也必须刻苦练功,用心揣摩,有成就者还会在前人的基 础上达到新的境界。其新成就,无疑会使本派拳艺更加丰富,愈趋完美。太极 拳如果没有若干流派的竞相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霞蔚云蒸,气象万千的局 面。“式”之一词,焉能概括如此辉煌的成果?何谓流派?同出一源是其流;各有其独特技艺、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其派, 流派一词说明了各家太极拳的异同关系。而“式”这个词,却不包含这个意思。流派要流动,要发展,要流传。在纵向继承之同时,还要进行横向的交流, 才能使太极拳益臻完美,而“式”也无法表达如此宏大之内涵。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在遣词用字上更是极 其考究。为了太极拳的健康发展,对已构成流派或具有流派特点的各家太极拳, 应称某派太极拳,不要再叫某式太极拳了。

(原载:《武魂》,1999年第10期)

研究什么?

向善武术研究会进——盲

“文化大革命”后的二十余年间,各武术研究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这 是一桩好事,象征着中华武术的振兴腾飞。各武术研究会如何开展活动,自有 各自的宗旨,我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愿进一言,聊供参考。武术研究会应以研究为主。当务之急,有以下几项:

一、 对本门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提高

各家武术都有自己的体用理论,是指导本门武术实践的指针。没有先进、 科学的理论,要想使本门武术得到提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各家武 术虽然都有自己的理论,但发展得很不平衡,有的从教学、练功、养身到技击 实用拥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有的还停留在歌诀式的原始阶段,内容还比 较浅陋粗糙。后者固然急需研究充实提高,就是前者也有继续拓展丰富之必要。 以太极拳为例,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辈为太极拳制定了正确理论,膏 馥了千千万万太极拳爱好者,造就太极拳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云霞蒸蔚,灿 若繁星,把太极拳从永年一隅之地引向全国、全世界,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 拳种。学习者老少咸宜,各取所需,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即使如此, 太极拳的理论也有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给予研究提高的必要。

二、 实事求是地研究本拳种的历史沿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拳种产生的时代和创始人以及发展变化,还是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研究会应当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研究本拳种的历史。研究者 除了重视史料之外,如有条件还应做实地考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如 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十余年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力量访问有关人士, 搜集有关资料,不仅澄清了关于八卦掌的源流和创始人的一些不实之词,肯定 了董海川是八卦掌创始人的历史地位,还初步考察出八卦掌转圈这一基本练习

武术戈:存

形式,可能源于浙江天台山、南雁荡山等地“龙门派”道人的健身术“转天 尊”,解开了董海川受何启示创出“转掌”之谜。在研究本门武术历史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史料进行严 格地考核和筛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由于各种原 因,伪造历史和资料借以抬高身价者过去有,现在也有,研究者必须严肃认真, 详加考察,以免受骗,给今后武术史的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 挖掘继承优秀遗产,研究整理提高

由于“文化大革命”浩劫,武术运动受到了很大摧残,弄得不少拳种名存实亡。因此,及时抢救、挖掘、整理本门优秀遗产,仍是当务之急;在挖掘整 理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精神,客观需要,研究、革新、提高更为重要。做好继承与发展这项工作,是永葆本门武术青春活力的关键。四、 充实教材,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使本门武术后继有人各家武术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应予研究,使之更能符合教学规律,形成一 套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且各阶段都应有考核成绩的标准, 使本门武术既能普及,又能提高,拥有多种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本门武术的 发展壮大,也为中华武术竞放异彩提供了后备力量。根据实际情况,有些武术研究会不一定诸项都能做到。量力而行,能做一 项也好,总比把研究会搞成旧时拳场或吵架场所要强。

(原载:《武魂》,2000年第4期)

演,武场上赛天明

一次看武术比赛,会后,有的运动员埋怨裁判打分不公,有的观众为自己 喜爱的运动员未能夺魁而愤愤不平,而裁判员感到打分不易者亦有之。怎么办? 我看除了不断完善比赛规则,提高裁判人员的业务水平之外,运动员、裁判员 以及广大观众还得互相尊重,理解谅解,团结合作,共同关心演武场上精神文 明的建树。在演武场上不仅要演武艺,评武艺,还要看文明,赛文明,把刀光 剑影、龙腾虎跃的演武场变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好场所。运动员是演武场上的主角,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明确竞赛目的, 根除锦标主义,丢掉思想负担,才能轻装上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才能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通过比赛,彼此观摩,相互切磋, 达到共同提高、振兴中华武术之目的。对裁判员要尊重,要相信,要服从。只 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运动员才能在武学上登堂入室,才不会为演武 场上的一时得失而陶醉,而沮丧,而怨天尤人,从而最终会以精湛的武艺和彬 彬有礼的道德风范征服观众,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新一代中华武士的雄风英姿。裁判员和有关领导是演武场上的组织者,是运动员和观众的枢纽。演武比 赛能否成功,能否满足观众的欣赏愿望,能否通过比赛发现人才,交流技艺, 提高武术质量,莫不与他们密切相关。为此,不仅要不断地改进比赛规则,完 善组织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职业道德,秉公办事,不徇私 情,依法判分。首先要理解运动员的苦衷,他们辛勤学艺,今朝前来参赛,谁 不想在演武场上出人头地,荣获榜首,否则“点额不成龙”,就要“归来伴凡 鱼”。其次还要理解观众的心情,“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景心”,他们放弃休息到场上为运动员站脚助威,鼓掌喝彩,自然希望优秀运动员能得高分获桂冠, 武术队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握有大权的裁判员应该感到“一枝笔千 钧重”,尽可能地打分公正,符合运动员演练的实际水平。广大观众是演武场上的贵宾和武术事业的支持者。观看武术比赛不光是为 了欣赏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享受,还可以从中学习运动员的 文明作风、裁判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组织才能。因此,自觉地遵守和维护赛场 秩序,责无旁贷。那种不尊重裁判,不尊重运动员,忽视赛场秩序,随意喧哗 鼓噪,不讲道德文明的胡闹,理应受到舆论谴责。

浏览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