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姜君者,殆亦与佛结观欢喜缘,成沙门之盛举者哉!于故于功殁之日,乐为濡笔,以纪其盛。姜君名怀先,妻黄氏,邑中颍畔人。住持僧名同秀。得并书焉。

龙飞雍正七年岁次已酉二月吉旦立 徒铉省、铉兴、铉荣、铉得、铉保、钱贵;

孙祖魁、祖问、祖熙、祖伦、祖双、祖宁、 祖来、祖香、祖朝、祖林、祖杯、祖成; 鲁孙清普、清口; 玄孙净林。

注:碑中称去开封为周王医病的为“务缘”。查明万历三十年鲁风仪撰的《无言道公雪 居行实碑记》,“务缘”当是“无言”,即无言正道。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此碑关于历史方面的内容是永化堂老僧同秀给登封举人刘姓口述的,然后由刘姓记录后写成的。在口述时因“无言”和“务缘”音相同,所以刘即以发音来记录,故有此误。而碑文写成后,老僧同秀没有审看碑文,或者是同秀不识字,故才会出现此错误。再有文中称明末永化堂兵燹被焚,未言是谁所焚。查《登封县志》及《中州杂俎》知,明末与少林寺作战的是登封农民起义者李际遇。他就居于少林寺南的御寨山,永化堂当是李际遇所焚烧。

禅武医疗效的亲身感受

文物记载了历史上有少林高僧以禅武医学治病,在当代,我有幸也能亲身体验。我初次与德建师父会面,本来是怀着学武的心去拜会此高人,却不知道他医术高明。我没有向师父说及我的身体健康状况,他已知道我正处于非健康状态。师父慈悲地请我卧在床上,手放在下腹,观察自己的呼吸, 吸气的时候,观察肚的起伏,呼气时观察气从鼻出。我合上眼睛,按着指示做。当时,不知道师父在我身旁做什么,只感到腹内的大肠鸣叫,咕咕作声,而且身体有暖感。之后,师父用手指在我胃部按下,当时我感到十分痛楚。师父叫我身边同行的朋友也单击感受腹中的硬块,说腹内有很多积滞, 是很多年积聚下来的。师父再在我腹部用指点摩,便叫我好好休息。

第二天早上起来,胃及腹部全胀起,好像腹内有很多东西,犹如食了十片面包后再喝三杯水,胀胀的,但又下不来,十分不好受。我告诉师父情况,他回答说:“我把你体内的食积和气滞疏通了,使它们可以排出来。” 我当时因为太不舒服了,只是无奈地等待所谓积滞的排出。下午时分,肚及腹还是胀满,仍然不好受。傍晚时分,师父又再用他的手指在我肚腹上方导引,我再次感到肠咕咕地鸣叫,但是肚腹的胀满还是没有消失。当晚再依师父的指示,睡前服用中药。次日,早上起来又服中药,早餐后排泄了一些。 胃部的胀满消减了,但是下腹仍然胀大,肚内还是有很多东西。师父向我解释说:“这里的积滞现在由胃向下转到肠道了。”

再过一天,因为要回香港。早上师父再问有没有下清,我回答:“没有。”师父笑道:“教授的毒实在顽强。”师父在我离开之前,再次为我导 引。这次的治疗,我再没有第一次胃部剧痛的感觉,只是肚内不断鸣叫,也是一种如风的感觉。但是下腹还是又胀又满。告别德建师父回港后,当晚继续服中药,腹肚仍然不舒适。次日早上,便十分畅顺地下清肠道的所有。身体顿然觉得十分轻松,胃、腹、肚也“空” 了,没有先前胀满的感觉,虽感到身体有点倦意,但十分精神。

肠内如风的感觉,气在体内咕咕鸣叫,胀满的胃和肚如吹满气的波, 肠道空无一物的松。这就是少林禅武医绝学!师父的一指禅是不轻易示人, 我有幸能亲身感受到!之后,我礼拜德建禅师为师,有幸得师父收为入室弟 子,于是专心一意地学习少林禅武医绝学。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生前徒费心千万死后空余手一双

第二章身心医学的东西进程

身心医学的意义

身心医学是探讨人的心理状况与身体健康相互影响的学问。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分别,是人类有智慧,也有丰富的情感, 就是这智慧与情感的交融使人类超越了其他动物而主宰世界,也是由于人的智慧结合情感,我们的智能比一个超级计算机灵活及多元化。世界上最优 越的计算机还不能做到人类一双眼睛的视觉工作,不是计算机不能分析传入对象的几何、面积、深度等具体数据,而是计算机没有人类融合情感于视觉的能力。但是所有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因为人类富情感的特性,身体健康也十分受情绪因素影响。例如:当我们感到生气、愤怒时,可能呼吸不顺, 有气喘现象;当我们受到惊吓,心脏跳动就会加速,血压升高;当我们感到紧张或过度忧虑时,可能失去食欲或感到肠胃不适。这都是情绪诱发身体疾病的常见例子。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只是偶然发生,身体只会有暂时反 应。但是,如果长时间面对这些负面的情绪,身体便会出现疾病。西方的医学对因情绪诱发的身体疾病给予一个特别的名词——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而常见与负面情绪有关的疾病有以下例子:

循环系统:例如心律不整、心悸、高血压;呼吸系统:例如气喘、咳 嗽;消化系统:包括便秘、腹泻、呕吐;内分泌:代谢系统问题,包括肥 胖、暴食症、厌食症;神经系统:例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自律神经失调症;泌尿系统:例如频尿、遗尿症;骨骼、肌肉系统问题:包括风湿性关 节炎、全身性肌肉疼痛;耳鼻眼喉病:耳鸣、失声、口吃、眼睛疲劳;妇产 病:月经不顺、月经异常;牙病:口臭、唾液分泌异常。

[什么是身心医学]

心理状况
身体健康

心理状况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的,很多疾病都是与负面情绪有关,包括心脏病、便秘、腹泻、头痛、月经不顺等。西方医学已有研究指出一些执着主观的人格是较包容及开朗人格容易患癌病。

身体健康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的理念已在中国医学上有着五千年的历 史,在西方医学上却只是近二十年才开始受到注意。但是,虽然中国千年养生学强调精神修养和健康的重要,但主要是哲学上及理论思想的发展。相 反,虽然西方身心医学的发展只有数十年,但注重科学研究,以实证探讨问 题。所以本章节先讨论中国身心医学的历史及观念,再介绍一些西方的科学研究成果,从中西的理论及实证来综合了解身心疗法。

中国的身心医学观

中国医学对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有很仔细的理论。人的情志——喜、 怒、忧、思、恐与人体内的脏腑有密切关系,中国医学认为心在志为喜,肝 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所以,情绪过于剧烈就会影响某一个相关的脏腑。《黄帝内经•素问》已记载“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即是说如狂喜便会伤心,而神志不宁;悲哀过度会伤肺; 等等。古代所说的七情或情志都是指现代的心理状况,人的感情及情绪。因 此,古代中国养生学已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而且不同情绪都会引起不同的损伤,是有迹可寻。所以培养平和的心境,莫使有过于剧烈的情绪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所以养神养气,在治疗的层面上,则可以因着个人过 于激烈的情志而加以辅导控制及减少。例如,一个肺病的患者,可能悲哀过度,可以对病者的悲哀情绪作出适合的辅导及舒解。一个胃病的患者,可能因为思虑过度,可以对病者的过度思虑作出适合的辅导及舒解。

中国医学认为情绪及脏腑的关系是相向性的。除了情绪影响身体外,身体的状况也会影响情绪。以上一段说明情绪如何影响身体,以下一段《黄帝内经•灵枢》又再指出身体的状况如何影响情绪:

【黄帝内经•灵枢]

月千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金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演不利。

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月市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服,五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由上述《灵枢》的记载,便可以知道中国医学对五脏虚实病变如何影响精神情志已有相当理解及很精细的理念。

因为中国养生学认为剧烈的情绪会引起五脏六腑不同的损伤,所以十分重视精神修养作为保持身体健康,事业成就及长寿的方法。这方面的记载早于春秋战国的经典中已有迹可寻。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保持清静的心境,将世间的事物都看成虚空的,因此便不强求。清心寡欲自然身体健康。老子和庄子,道家的代表者,以清静为养生的方法。静是修养的中心思想,而少欲是生活的原则。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提倡清心少欲的方法,使人生活快乐,使国家安定。老子在《道德经》 说:“故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个思想与禅学的唯心理论相同,都是说明影响个人的心境,不是实际事情的本质,而是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事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提倡无为、少欲、无忧无虑的思想养心神。庄子继老子后,也提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中国的禅学也融合了老庄的思想。中国的第一部禅学经典《六祖坛经》记载唐代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教导,六祖大师所提倡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六祖坛经疑问品》记载一段六祖的教导都是注重修养心性,保持身体健康:“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 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浏览2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