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子外,孔子也十分推崇“修心,修身”。孔子在《大学》中指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孔子把修养个人 品格作为成功首要的条件。孔子又再解释修身的方法:“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惊,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其心”又或养心是中国儒道医学共同推崇的养生之道。

[中国医学身心观念]

心---喜

肺---悲

肝---忧

脾---思

肾---恐

中国的传统医学十分注重身体及情绪的关系。《黄帝内经》中 已提及过分的忧伤使肝脏有问题,过分的恐惧会影响肾的功能,过分的思考伤及脾胃,过度的喜乐伤及心脏。如此类推,生活有很多例证都是与此理论吻合。工作繁重的时候,就会影响食欲及消化。 有些心脏病患者便是因为过度兴奋而心脏病发。

近年西方医学开始提倡情绪控制以辅助医疗,但早在东周时期中国医学已将情绪控制列为主要养生课题。综观儒道禅学说都主张人们培养安正的心情,减少欲望为养生的方法。静心养神以保持健康是中国古代养生的一个重点。因为欲望减少,所以吃什么都美味,看什么都心悦,穿什么都高兴,知足寡欲。人的物欲无穷,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物质是有限的,所以不知足地追求是无止境的苦恼。例如当一个人没有房屋居住时,便想拥有房子;当有 了一间房子的时候,便希望有大一些的房子;当有了大一些的房子,便希望住在好一些的地区。就是无休止的欲望使人日日夜夜忙着赚取金钱,没有时间享受身边一切,也使身体疲倦,继而生病。

西方身心医学的研究

身心合一,是身与心相辅相成的健康概念。几千年的中国医学思想近年被西方人重视,而且进行科学研究。西方科研指出大部分的情绪诱发疾病都不是源于遭受到突如其来的事情(例如大灾难)。相反,大多数都市疾病如 头痛、高血压等都是由于长期处于循环不断的负面情绪。当我们受到惊吓或威胁,心脏血管系统的反应最明显。首先脉搏增强增快、血压提升,继而手脚冰冷,因为血液由皮肤集中至内脏。这是身体对恐惧的自然抗衡反应,是人类千年进化的自然生存机能。但是,如果身体每天或经常因负面情绪而产生习惯性的反应,例如每天都生活在焦虑、恐惧、愤怒或失望中,便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引致心律不整、高血压,甚至心肌梗塞等心脏病。

心血管病是现在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每年全世界多达千百万 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率百分之二十五,是全球最普遍的疾病。而这个全球最严重的疾病与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罗深万博士用了二十多年 时间研究心脏病的可能成因,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食及吸烟,身体状况如胆固 醇及血压。研究指出压力与行为是美国中年人心肌梗塞的最关键原因,而且A类人格患心脏病的比率是其他类型人格的两至三倍。A类人格的人有野心、好竞争、急于完成工作、性格急躁。另外,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玛嘉烈•金曼(Margaret Kemcny)博士研究情绪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其中一项恐慌、惊讶与免疫功能的研究,于1987年加州大地震后两至四小时内为 受灾者抽血,又于一年后再替这班受灾者验血,发现血液内的自然杀手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在地震后大大提高,金曼博士因而推论人的不安情绪 会提高免疫功能,但长期的压力使免疫功能下降。例如,她对艾滋病患者的 研究,发现他们的免疫系统会因为同伴死去而减弱。

现在的脑科学已指出心境是影响脑部运作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身体健康。人体内的分泌系统包括脑下垂体、肾上腺等,都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脑下垂体是管理全身的各项功能,又分泌不同的荷尔蒙,影响血压的高低、 肌肉的松紧、尿液的收放,等等。脑下垂体的功能十分重要,它处于头盖骨内,大脑下部,被大脑完全包围于中间。脑下垂体分泌的荷尔蒙是为了保护人体,分泌量因而受身体刺激所影响,刺激身体的因素包括病毒入侵、细菌 感染、受伤及劳累,等等。但是,影响最大的刺激莫过于“负面情绪”。美 国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的大伟•非田(David Felter)医生研究老人院的长者以至大学的医科学生,指出“孤独”是影响他们的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负面情绪令脑下垂体分泌荷尔蒙、皮质醇(Cortisol),短期内有助身体抵抗外来压力,对我们身体有保护作用。可是,如果负面情绪不能减低 并且持续,皮质醇便会长期处于过高水平,令免疫系统减少制造各种防卫细 胞,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机会。

[心平气和是良方]

心境平静 一 血气顺畅一 免疫力提升

由于很多疾病都与过度情绪有关系,所以培养平静的心境有助改善身体健康及心理质素。禅学所注重的是“心”的培养,主旨为修养平静的心性。所以一般人都可以用禅修的方法减少心理压力, 使心境平和。

禅医与中医

我的师父,德建禅师曾经说过:“我们将少林医学称为禅医,是因为少林传统医学是千百年来,由历代名僧将实践中累积起来的行医原理和主要行医方法结合禅学理念,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医学分支。”

我的师爷,行性禅师亦曾经对禅医作出以下解释:“少林禅医一道,与中华传统医学相仿,以血气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比如阴阳学术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之间的基础关系,可以概括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是传统中医整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思想。它贯穿于中医藏象、经络、诊断、治疗、药物等各方面,用于阐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中草药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酸、甘、苦、 咸,亦有阴阳属性,传统医学正是依据中草药阴阳属性之不同来纠正人体病变的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医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体制的基础,亦是禅医理论体制的基础。其他如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等,各有体系,又互相牵连,成为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

人体内虽器官与结构复杂繁多,各有其用,但它们并不是互不相干, 各自为政,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相互间有机配合,协调地进行人体生命活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经络与气血。”(摘自《少林禅武医探 秘》)

从以上两位禅医的讲解看来,中国禅医的一些治病理论都是基于中华传统医学,而当中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血气学说形成禅医基础,但禅医亦有不同于中国传统医学理念之处,其独特的地方是虽然它也用草药为药方,但主要是以佛法为主药。僧侣比喻自己为看护、医生,替众生看病,僧侣们为众生看病,是怀着慈悲济世的精神。所以,禅医的主要理论体制是来自佛教——即是让众生离苦得乐;但是,运用的方法却超越古印度传到中土的佛法。就是说禅医以佛法为药方,再加以中国传统治病方法,包括食疗、中草药疗、导引及通窍等方法,而形成一个独特的中国禅医学问。所以要学习中国禅医,必须明白中国传统医学理念中的藏象学 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学说及经络学说。

藏象学说:藏象是《黄帝内经》一个重点思想,“藏象”依《黄帝内 经♦素问 六节藏象论》解释,藏是指身体内里的脏腑,象的意思是指表现于 外表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种内脏实体,以及内脏与心理活动变化而在外面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藏象学可以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变 化、功能及其互相影响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曾经记载:“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中国传统医学将脏腑分为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即胆、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脏六腑不但各有机能,同时也互相协调、 互相影响。五脏六腑也有其特定的相对: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 大肠,肾与膀胱,六腑中的三焦是元气及津液的通道,影响脏腑间的连接。

浏览3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