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是武术中的一类,泛指模仿动物的技能、特长和形态,或模仿某些古代人物的搏 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法而编成的拳术。这类拳术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社 会。
象形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鹰爪拳
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所以也叫鹰爪翻子拳。相传为清代河北雄县人刘士俊所创,是在十 路行拳、岳氏连拳和八闪翻的基础上加入鹰爪抓扣、鹰翼翻旋的动作创编而成的拳术。
由刘士俊传刘德宽、纪二、纪三、李振声等。近代河北的陈子正擅长此拳。现代河北的 徐向东自幼修炼鹰爪拳,曾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广西武术教练周树生也擅长此拳,笔者 1975年、1979年两度从学于周老师,并首次在昆传授此拳。
二、 螳螂拳
据传,此拳创于明末清初山东人王郎(王朗)。王曾入嵩山少林寺学艺,后游访数省, 广拜名师。偶遇螳螂捕蝉,细观其技,后借鉴猿猴灵活的步法和螳螂快速、准确的动作,融 于武术的攻防动作而创编成螳螂拳。后经历代拳师们的不断补充、修改形成一套名扬海内外 的拳种。
螳螂拳在长期的传习中形成各种流派,有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硬螳螂)、梅花螳 螂(又名太极螳螂)、六合螳螂(又名马猴螳螂)等。
螳螂拳长期在山东流传,1919年范旭东的弟子罗光玉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教师时传授 此拳。后传到广州、香港、台湾各地,继而又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据张祥三的《螳螂拳术源流述要》记载,螳螂拳传系如下。
起源于西汉,到明朝已经发展到一定 规模,从明代郑若的《江南经略》中记载有“猴拳三十六路”中可以得到印证。
猴拳套路一般模仿猿猴出洞、窥望、摘桃、惊窜、入洞等情节编成。
当代四川省肖运鹏擅长此拳,被称为中国的“猴王”。
四、 蛇拳
蛇拳是模仿蛇的形态,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法编成的拳术。据古籍记载,蛇拳起源于古代 越国(今闽、浙一带),今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
五、 醉拳
醉拳是以醉形醉态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术。此拳始见于明末,有模仿传说中的“八 仙”,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铁拐李和曹国舅的醉酒形象编 成的“醉八仙”,也有表现《水浒》人物鲁智深醉打山门、燕青醉酒等情节的“鲁智深醉 跌”、“燕青醉酒”等拳。因突出醉的形象,故名。
第九节武术器械发展史
中国的武术器械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其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原始工具便是后 来刀、斧、矛、戈等武术器械的“始祖”。
商周时期,随着冶铜业的兴起,出现了铜制矛、戈、斧、钺、戟、剑等兵器。到了春秋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了铁制刀、剑、戈、戟、矛、钺 等兵器。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剑、刀、枪、棍的制作也日趋成熟。到了 明清时期,武术器械向精、细方向发展。刀有单刀、双刀、藤牌刀等,剑有单剑、双剑、长 剑、短剑等,枪有大枪、花枪、双枪等,棍有长棍、短棍、梢子棍等。武术器械很多,素有 十八般武艺之称。下面就现代武术比赛规定项目的剑、刀、枪、棍分述于下。
一、 剑术的起源和发展
剑在我国古代兵器中,被称为“百兵之君”,至迟起源于周朝时期。出土文物中有西周 的“铜剑”便是例证。
周秦时期,剑术的基本理论已形成,庄子在《说剑篇》里论述道:“夫为剑者,示之以 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吴越春秋》所载越女向勾践阐述的剑术理论:“内 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具往;杳之若曰,偏如腾 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疽现在仍有较高的 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剑大量使用起来。到了汉代,铁剑已取代了铜 剑,当时的剑术运动,无论技术或是普及性,都大大超过以前,形成了 “宴乐必舞”的习 俗。剑术家已遍布四方,著名的有王越、史可、曹工、邓展、刘备等。
唐宋时期,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擅长剑术的大有人在。诗人李白 “少年学剑”,他经常“酒酣舞长剑”、“三杯拔剑舞龙泉”;诗人陆游“十年学剑勇成癖”、 “少携一剑行天下”、“负琴腰剑成三友”。
到了近代,剑的质量和剑术水平日臻完美。剑术的种类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如太极剑、 八仙剑、八卦剑、纯阳剑、达摩剑、青萍剑、青龙剑、青虹剑、飞虹剑、峨嵋剑、昆仑剑、 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七星剑、龙形剑、蟠龙剑、螳螂剑、通臂剑、金刚剑、双手剑等 数十种。
在这些剑术中,有单剑术,有双剑术;有长穗剑术,有短穗剑术;有单手运使的剑术, 有双手运使的剑术;有单人独练的,有对练的。项目繁多,形式不一。但就其剑术体势而 言,大致可归纳为: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等四类。
二、 刀术的起源和发展
刀起源于殷商,铜制。秦汉三国时期出现了 “刀舞”。到了唐代,剑术在战场上逐渐消 失(而民间继续发展),刀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李白《从军行》中有“笛奏梅花曲,刀开 明月环”,说明当时刀术不仅用于战争,也用于配乐表演。古战场上使用的刀,有短柄刀和 长柄刀。长柄刀的种类很多,见载的有晋代大刀,以及后世的屈刀、掩月刀、堰月刀、眉尖 刀、笔刀、凤嘴刀、钩镰刀、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以及陌刀、三尖两刃刀、掉刀、 戟刀等。这些刀的形状除后4种外,其余12种的形制都较接近。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将它 们泛称“大刀”,并以明代堰月刀为基本形制。
短柄刀的种类也很多,有环刀、长刀、手刀、腰刀、佩刀、短刀、鬼头刀、响环刀、象 鼻刀等。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将它们泛称“单刀”,并以清代的腰刀为基本形制。
刀术的种类很多,有单刀术、双刀术、大刀术;有单手运使的刀术,有双手运使的刀 术;有单人独练的刀术,有对练的刀术。可把所有的刀术分为:工架刀、行刀、
绵刀和醉刀 共四类。
三、 枪术的起源和发展
枪,起源于隋朝,当时主要使用铁枪,是骑兵的主要武器。到了唐代,发展成近乎现代 的木杆铁尖的花枪。
枪术除在战场上使用外,还有单人演练、双人对练、比武等多种形式。明清时期出现了 杨家枪(梨花枪)、沙家枪、马家枪、石家枪、峨嵋枪、少林枪等多种流派。
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鸥项枪、锥枪、素木枪、太宁笔枪、 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藻藜枪、拐枪;明代有长枪、龙刀枪等;清代有蛇枪、钩镰枪、火 焰枪、钉枪、虎牙枪、雁翎枪等。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枪,以明清时形制简单的长枪为基本形 制。
四、 棍术的起源和发展
棍,源于原始社会的木棒,是历史上最久远的武器之一。最早称为“受”,列为五兵之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短棍、长棍、梢子棍等。
到了明清,棍术套路有宋太祖的“腾蛇棒”、山东“长竿手”、紫薇山棍、张家棍、程家 棍、五虎群羊棍、少林棍等。明代何良臣在《陈纪》中主张:“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 法明,则刀,枪诸技特艺之耳,所以拳棍为诸技之本源也。”
第三章 武术技术分析
在武术运动中,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各种武 术动作的方法称为技术。普遍存在于各种拳械技术中的共性规律,称为技术原理。技术原理 从宏观上反映武术技术特征,把握武术动作准绳,指导武术运动实践。各门拳、械可充分发 挥自己的技术个性,但必须服从总的技术原理。在武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要求做到“内外 合一,形神兼备”。所谓“内”,是指精神、意识、气息、劲力等无形的生理机能;所谓 “外”,是指人体肢躯的型与法所表现出的外部姿态。内与外,形与神,本身是矛盾着的两个 方面,它与武术技术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长拳中的“八法”体现了人体内与外的矛 盾。其中的“手、眼、身法、步”是指外,即对身体表面各部动作的要求;“精神、气、力、 功”则是指内,是对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及内脏器官机能而言的。太极拳要求“先以心使 身”,而后“身能从心”并要“意、气、力”三者结合,“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动身务 令顺遂”。这里的“心”、“气”指的是内,“运身”指的是外。南拳讲“内练心、神、意、 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八卦掌指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 意念足”。通臂拳要求“心、神、意、气、胆、首、项、膊、腰、肋、手、眼、身法、步、 肘、腕、肩、胯、膝要连贯串通”。形意拳的“六合”,则要求“内三合”与“外三合”。内 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各种拳种多是以人体的“内”、“外”这对矛盾的转化来指导技术演练的。由“内”与“外” 这对矛盾双方所构成的武术技术的统一整体,是以“内”的“合一”为基础的。只有人体内 部的活动合一,才能使外部动作灵活自如。外形动作的规范化,也有利于使内部活动的合一。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统一的。
在武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还要做到“动则有法,静则有势”。“动”与“静”也是一对 矛盾,它还是充分体现武术节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是指各种动作的运行过程,要求 做到准确、规范,方法清楚,攻防合理。“静”是指各种动作在完成时的停顿,要求做到姿 势正确、规范,精力充沛。动与静是相对的,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兼。
浏览3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