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产业化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传统武术产业,从而使武 术产业辐射到全世界范围,拉动国家内需,这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最关键阶段。
面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 间的关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对落后的、单一的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改革 和创新,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民族传统文化才能 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七章
我国武术体育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第一节“体教结合”模式
一、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过程
国家体育总局在《落实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中指出,要 “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而且《关于发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 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中也指出,加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和增强学生体质方面 的内容,确定了那些在学校中有体育才华的学生,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定会在 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而且这些有体育才华的学生在退役后,还 可以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继续报效祖国。在这一次会议上,还对“举国体制” 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讨论,会议中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首先多数人认为由 国家体育总局培养体育人才是不全面的、单一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 展,会议强调要按照“体教结合”的理念,培养竞技体育武术人才,从此之后, 武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成了体、教两家共同培养的模式。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在 社会上受到了不同的反响,不论是准备阶段、推进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 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直到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发一系列的文件后,“体教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工作才真正落到实处,获得了初步成效。从学校招收体校武 术运动员和退役武术运动员以及高中预科班和直接录取有突出表现的运动员开 始,“体教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实 践中获得了发展和进步。总之“体教结合”武术竞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经历三个 阶段,分别是微观层面一一中观层面一一宏观层面,即从运动员个体、学校教育 到体教两部门结合,一步一步推进,缺少任一阶段,“体教结合”模式就是不完 整的,总而言之,就是要真正做到体教双方的和谐统一。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一经 施行,引起了世界体育界的关注,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加快了这一人才培养 模式发展。
二、"体教结合”模式的概念
对“体教结合”的界定,是从其具体层面上进行理解、剖析的。
(一) 体即体育部门,教即教育部门
尽管这一人才模式一经提出好评不断,但是当前我国的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 门还一直存在独立发展的局面。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由不同的上级机构管辖。 体育部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得具有专业性,不仅有专业的体育教练,有严格的训 练时间安排,而且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也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管理,但是不 重视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教育部门,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但是具有体育才华的人才培养却局限在体育队,存在较大的业余性,不利于体育 人才获得发展,学生有时候还会因为不科学的训练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因此, 加强“体教结合”能够有效解决两者存在的弊端,通过两个部门合作运用科学的 方法培养运动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非常有效的。综上所述,体育部门和教 育部门的结合,对于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至关重要,而且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
(二) 体即体育运动,教即各级学校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文化知识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 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致使那些体育特长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体教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代体育运动产生于学校,因此加强 对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是实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从全世界的体育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的竞技人才都是从各类学校中培养出 来的,但是这种脱离对学生文化知识培养的模式是片面的、单一的,将阻碍体育 事业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这一真实例子,尽管其在体育竞赛中获得了辉煌 的成功,但是却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体育部门与学校部门 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还能促进体育人 才更好、更快的发展。随着当代体育总局对竞技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高 校一定要及时加强对竞技人才的培养进度,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培养 出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发展的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三)体即体育训练,教即文化教育
面对体育训练中只注重对学生竞技技术的提高,忽视学生文化水平提高的 问题,我国进行了重新审视。当前,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培养目标就是为适应竞技 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这正好与中国实行单轨制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 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顺应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不断加强了对体育 竞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落后于其他世界各国,因此选择了以单轨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初期阶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发挥了突出作用,不仅提高了体育人才 的竞技水平,而且这一阶段的体育竞技人才的数量上也呈递增趋势。随着中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这种片面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开始暴露出 自己的缺陷,不仅面临着体育竞技人才缺乏、体育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招生单 位经费短缺等问题,而且部分院校在体育训练中,为了达到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 目标,盲目、过度地加大学生的训练时间和次数,引起了体育竞技人才的强烈不 满。因此,对上述问题解,我国亟需探索出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培养模 式,在此背景下,“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孕育而生,其不仅注重对竞技人才 运动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强调了对运动员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有两者有效结 合,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方位的、高质量的体育竞技人才。而且,这 种强调运动技能提高,又强调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的人才模式,可以使运动员即使 在退役后,也会找到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同时,强调对运动员文化知识能 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其在提高智商的基础上,情商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竞技比 赛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冷静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 要的争端。“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只注 重竞技人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转变为“竞技水平高,文化知识水平高”, 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武术竞技后备人才。
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特征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现 状探索出来的,因此其相应地与西方国家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差 异,下面具体阐述一下我国“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特点。
(一) 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发展特色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 的。尽管我国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一直沿用的是单轨制模式,而且取得了辉煌的 成绩,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举国体制”下的体育 竞技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制度的转型,这种人才模式的弊 端也暴露出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探索出一个既能提高体育人才竞技水 平,又能满足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体教结合”孕育而 生,其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武术竞技后备人才,而且通 过学校部门和体育部门两者的共同作用,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独特 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浏览3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