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也是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和十二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支配着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统属阴阳调整气血,和十二经络共同协作, 对全身经络起着主导作用。八脉在分布上:任督二脉行人体正中部前后,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是左右分别而行,带脉行腰一周,冲脉行于人体前后。
因此,经常参加锻炼,能全面均衡地增强身体各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功能,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机能逐步强健,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可靠保障
(1987 年 10 月 12 日)
上次讲到锻炼活动为什么能防病和疗病,并谈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症候循经治疗的医学根据。今天接着把十二经所属穴位着重讲几个:足三里、 委中、列缺、合谷、涌泉五个穴位。只要我们在锻炼中能动有所向,意有所守,循经取穴自我按摩,就能强身健体。
从针灸总歌我们可以知道这四个穴位所治何病。四总歌:肚腹三里留, 腰腿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颜面合谷收。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是胃经之合穴,它的穴性:通调经络气血,扶正培元。在锻炼中不论蹲、起、迈步、前 ,弓后蹬都在刺激着足三里穴,起着理脾胃调中气,和肠清滞,祛风化湿,祛邪防病的作用。
委中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穴性:舒筋通络、祛风湿、利腰膝,主治腰脊强痛不得伸举、髀枢不力、膝痛不得伸屈、风湿痹萎、半身不遂、急性吐泻、心腹绞痛、坐骨神经痛、中暑霍乱等。
列缺穴:手太阴肺经络穴。穴性:宣肺祛风、舒筋通络。主治偏正头痛、 咳嗽咽肿、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开、手腕疼等。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穴性:发表解热疏散风邪、清泄肺气、通 降肠胃,主治头痛、目疾、鼻流血、齿痛、耳聋、喉肿、手指痛、臂痛、中风昏迷、口噤不开、口眼歪斜、热病汗不出。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穴性:清肾热降阴火、宁神志、苏厥逆,主治头顶痛、头眩目昏花、心惕惕不安、咽喉肿痛、暗不能言。
以上所提各穴在锻炼中做到意守,达到循经取穴,自我按摩,日久天长对祛邪防病与治病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在太极拳锻炼中尤其要求做到“六合”,也就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 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之外三合。总为六合。拳术中“心”即指脑的思维活动,“意”即指人体各神经系统的反应,“气”即指能运行于全身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的贯注。简言之,心即是思维,意即是反应,气即是贯注,思维与反应的一致性谓之“心与意”合,反应与运气的一 致性谓之“气与意”合。气的贯注运用于人体各部系统运动的一致性谓之 “气与力”合。一开皆开,一合皆合,一动无有不动,练之日久,则可具备循经取穴自我按摩的能力。
锻炼活动(太极拳)为什么能防病治病
(1987年11月7日)
太极拳是一种养练结合的锻炼方法,用以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理血脉、协和脏腑、活动筋骨、养气存神、扶正祛邪、固本培元,以期延长生命,改善生命存在状态。
锻炼活动为什么能防病治病?从中医学理论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无论什么功法的锻炼活动(包括气功、太极拳及其他)都可以防病和治病。尤其对慢性病尤为有效。按照中医学理论,人体经络畅通则安,阻隔不通则病。人如果生病,通过针灸与艾条,按病取穴,来疏通经络。中医师是以病对症下药,通过中药疏通经络。而锻炼则是通过各种动作姿势活动;抬腿、弯腰、 握拳、推掌、上举、下按、俯仰开合、左顾右盼、伸筋、拔骨,配合动有所向、意有所守、循经取穴进行自我按摩,来疏通经络。
上次介绍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这些脉络组成了一个经络体系,即十二经脉为主体,配合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全身脉络组成一个统一的循环整体,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经脉皮部、五官七窍,把人体各部的脏与腑、五官与内脏、四肢与躯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体。
经络是具有输运气血的作用。古典著作《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 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灵枢•邪客篇》曰:“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这就说明气血是由于谷人于胃化为糟粕、津液和宗气三种物质。因此经脉在健康人中有着营养补给、 调整气血、濡润肢节的作用。
呼吸一肺] 卫(布散于外)属气,气一脏腑一经络,饮食一胃] [营(流溢于中)属血
虽然经络具有输送气血和营内卫外的生理作用,但如果营内卫外,由于某种因素失去作用,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防病作用,以致病邪由外侵或病由内生。由于气血失调而反应病症,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方面病邪可以通过经 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脏腑所生的病症从经络的通路反映到体表。
若要气血通畅必须以中医的气血理论为核心。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淤多数是由于气滞引起,“善治血者先治气”,而气滞有气郁而滞者,有气实而滞者,有气虚而滞者,有气寒而滞者“寒凝”,有气热而滞者“火结”。所以血不通,不能见血治血,一定要抓住“气”,也就是“导气”(也就导引)这个根本,从而达到引血的目的。这也就抓住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精髓。通过每个合乎生理要求的呼吸运动, 能增强体质,促进器官的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故常可促进病变为好转。 如许多患肺结核的病人,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练习太极拳,经过相当时间,可使病情好转而至痊愈。
肺通气量增大,进入体内的氧气亦相应增加,全身的新陈代谢就能旺盛地进行,从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亦可以提高心脏的功能。所以心脏病人从事柔和的轻灵的太极拳运动,可增强体质,改善心脏功能,逐渐使病情好转而康复。
太极拳是动静相间、虚实转化、松劲兼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应、左顾右盼的运动。它使全身肌肉和筋骨都在做协调有序的收缩和伸展的活动,而且练太极拳要求肢体肌骨如螺旋般的运动。而肢体肌肉韧带有节奏的弛张旋动,对于在其中通过的血管增强弹性力,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对血液循环流畅,防止血管硬化大有好处。这大概就是太极拳对于高血压患者,可起到良好疗效的原因之一吧。
腹式呼吸使腹肌张弛有序而富有弹性。腹部压力随呼吸运动节奏而高低递换,它不仅可以促腹腔动脉、静脉、血流的畅通,同时也十分有利于腹腔内脏腑器官中的血液循环,因而促进了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提高其功能及健康水平。如肝脾两脏又都是人体中血液储藏库,膈肌和腹肌的弛张活动将使肝、脾血库的流入和输出更为顺畅,使全身气血更加活跃而旺盛,起到强身祛淤祛病的作用。
老年人因体力下降腹压减弱,排便时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加上肠蠕动减弱,引起大便异常困难,十分痛苦。若坚持太极拳运动,特别注意腹式呼吸,可使腹肌有力,腹压随意增高,肠蠕动改善,常可不药而解决这些病苦。
因时间关系今天就讲这几个事例,待下次再把锻炼太极拳应注意哪些,结合太极拳要领,以十二经脉作依据说明锻炼与健康长寿的密切关系。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锻炼,戒烟戒酒,求得健康长寿。
对邀请两位同志讲课的总结与解释
这个学期我们共请了两位同志为我们讲课。陈教授只讲了一次,是现身说82岁高龄能步履轻健,一切正常,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事。正如他说的,他 的健身方法没有脱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坚持不断的锻炼和七情的调养。另一位是曹编辑,他所讲的也寓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所谓”琐事的注意与锻炼。可以说锻炼寓于生活,生活便是锻炼。比如说中医的“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表现,“七情”在正常情况下可使周身筋肉舒松,气血调和,对人有益,偶有波动也不致生病,若情志波动过于激动或相持时间长久,则会成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浏览2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