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比较容易被七情困扰的要算老年人为多,尤其是离退休干部职工为甚。这些老年人由七情激动而产生了以下一些症候:

①孤独感(忧)。这些老年人由群众生活变为居家个人生活或家人不多或独居,就自感孤独、苦恼、忧伤,久之则觉周身不遂,百病袭人。

②垂暮之感(悲)。有的老年人离退休后对进入人生第三阶段的认识不足,感到老了,不中用了,于是悲观失望、情绪消沉,因而食欲不振、食减眠少。

③狭隘多疑(思)。很自然从过去人来人往求情说事,一下变得接触面小,偶和外界接触,对别人的言谈举止察言观色,故而容易发生错觉,敏感多疑,常觉得别人不如过去对自己尊敬了,“人走茶凉”,甚至连自己的子女也不如过去对自己亲热了。这一思想很容易联想到都是因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心里矛盾重重、疑神疑鬼、怨天尤人,终日在脑子里反复思虑,久之劳心伤脾,损害身体发生疾病。

④烦躁易怒(怒)。由于以上所述情况是由于社会和家庭地位的变化,感到事事不能遂其心,易动肝火,常发脾气。当然,这就很容易想到过去在工作岗位有职有权,别人常常有求于自己,因而对自己表示亲近和尊敬。而今天无职无权,就感到别人对自己疏远了,尤其有事求人处处碰壁,就更感到别人对自己歧视。在家中也同样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如今子女遇事不听话甚至语言顶撞。如此等等,都使老人易怒、不可控制自己。因而忧郁易怒,闷在心里,忧思难解,致使旧病复发,新病也接踵而来。

⑤惧病怕癌(恐)。老年人由于身体逐渐衰老,精神不像过去那样充沛有力,抗病能力减弱,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本是正常现象,但有些老年人却因恐惧心情由此扩大病痛。故而怕生病,尤其恐惧癌症。实际上常是愈怕病反而愈易生病,而坦然者反而少病。精神压力是思想上的沉重包袱。 同时离退休后,由原来紧张而有秩序的生活,一变而为松懈散漫的生活,有的要享“清福”。但什么是清福?许多人把“清福”误解成终日悠闲无事,躺躺卧卧,而不愿参加学习和运动锻炼,久之自感周身不适,某处疼痛,便 疑虑是否得了癌症,情绪紧张、寝食不安。常言:“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气不壮则神衰,神衰则精神恍惚,这样怕癌而恐,癌症亦许真的可能“光临” 了。

⑥多言(喜)。老年人们在逢年过节假日时,家人团聚,亲友探望,老年人感到特别高兴,语言显得多了,有时可能觉得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是青年人的模范,青年人应奉为圭臬(即奉为唯一的准则)。而子女已长大,工作独立,同时他们要按照自己生活方式去处事接物,自己本以为是关心他们的一片好意,却换来了子女的反感,这当然会使自己生气,故而由喜转悲,久之不乐却引来了疾病。

⑦惊悸不眠(惊)。老年人睡不着,吃不多,是身体衰弱的一种表现。这本是一般老人的通病。但由于忧虑、恐惧、恼怒、悲哀等等原因,以致反复 思考,用脑过度,思虑伤神、心肾不交、心脏气血暗耗、痰饮为患,或因老年人肝胆阴虚易惊,致使上之阳气不能与下之阴气交合,是以不寝,有的昼夜不眠,这样是要影响心身健康的,要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以上说明七情内伤是百病发生的根由。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结 肠炎、忧郁病、神经衰弱、痴呆、耳聋、目盲及各种癌症等,大部分都是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这应当引起老年人的百般警惕和十分注意,擅自处之,才能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健康长寿之道(一)

(1986年3月22日)

情绪与健康长寿

(一)情绪和它的生理变化

人对周围的事物,在态度上总会有一定的反应,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这种心理活动叫做情绪。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以及语言和语气表现出来。

从引起情绪变化的外界因素来说,有生物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受了外伤,有痛苦的表现,这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情绪变化。社会因素比生物因素复杂得多,因而由社会因素所引起的情绪变化也复杂得多。

从情绪反应的性质来说,有积极的反应,有消极的反应。满意、快乐、 喜爱等属于积极反应。不满、痛苦、厌恶等,属于消极反应。

从情绪的缓急来说,有比较持久的反应,有突然的反应。我们说“这个人的心境不佳”,这指的是比较持久的情绪反应。我们说“这个人非常激动”, 这指的是突然的情绪反应。人突然遇到意外的非常沉重的打击,或者突然陷 于十分危急的境地,可以引起情绪的高度紧张。

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来说,由微弱的反应到强烈的反应,有不同的程度。

情绪这种心理变化,是与内脏器官的生理变化相联系的,是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内涵。

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都处于平稳的,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兴高采烈或者狂喜的时候,可以发生一 时的脉搏、呼吸增快,血压升高,接着而来的是消化液分泌和新陈代谢的 旺盛。

人在情绪消沉,悲伤或者焦虑的时候,会伴有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分泌液减少和生物化学调节的失常。

人的情绪紧张、恐惧或者愤怒的时候,会伴有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和血糖增高、消化分泌液减少以及由于末梢血管收缩而引起手脚发凉。突然的极度的情绪紧张、恐惧或者愤怒,甚至可以引起休克。

这些异常的生理变化,主要是对立的两种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去平衡的结果。

(二)“外感”与“内伤”

长时间的情绪不好可引起疾病,这个事实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在我国古代医学里,讲到病因,有外感与内伤。外感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现在来说,当然也包括微生物的感染。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 惊,所谓之“七情”,也就是情绪。

前面说过,情绪的生理变化主要来自植物性神经的失调。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都受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当这两种对立的神经在作用上保持平衡的时候,各个脏器的活动就能够保持平衡正常状态。反之,就会失去常态,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短时的情绪变化可以出现短时的症状。如果反复发生情绪变化,或者情绪变化持续的时间很长,这些症状就可能长时固定下来,这就是情绪变化所造成的疾病。

1.对传染病的免疫。就是体内产生抗体,能够抵抗外来的病原。抗体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和身体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长时间情绪不好,所引起的食欲减退和消化障碍,可以造成营养不足,特别是蛋白质的不足。这样就会使抗体的形成受到影响,从而使免疫力减弱。维生素的不足也会影响到抗体的形成。

2.不仅身体各个脏器的功能靠植物性神经调节,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靠植物性神经的调节。试验证明,抗体浓度的变化与植物性神经作用的变化有关。植物性神经的失调可以导致免疫力减弱。高瞻远瞩洞若观火,鸡毛小事不挂心怀,心和体的统一平衡,就可避免因忧郁而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功能,使血流贯通,真气舒达,一和百和,身泰寿延。

更广泛地说,一切疾病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好有助于疾病的改善,情绪不好可能促使病情恶化。原因就是:情绪不好,可以引起或者加重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失调。人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精神与肌体之和、血脉与真气之和、 喜怒的变换之和、劳作的舒缓之和,只有达到生活中的和谐,才能保障身心俱健。心理情绪会直接影响生理健康,古今中外,但凡长寿者无不心胸豁达, 不计小节。据说,日本老人有一条主要的长寿之道,善忘者寿。就是学会遗忘,忘记死亡,摆脱对死的恐惧;忘记钱财,挣脱钱财的桎梏;忘记功名, 远离尘世的纠缠。

尚余思想与情绪、正确对待疾病、乐观者长寿下次再讲。

健康长寿之道(二)

(1986 年 4 月 19 0 )

(一)思想与情绪

中枢神经系统管理着身体各部分的各种生理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有各种不同的分工。譬如,肢体的运动及其平衡、各种外界及体内刺激的感知、正常呼吸的维持、体温的调节以及言语等等,都是各个神经中枢在各司其职,各个神经中枢之间又有相互联系,因而身体的整个生理活动能保持相互协调。情绪活动亦有它的神经中枢,这个中枢同植物性神经的联系最为密切。它的位置在间脑,也就是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相连的中间部分。这不仅被动物试验所证实,而且被一定的病人的病理现象所证实。当间脑发生病变时,除去有体重、睡眠、食欲等变化之外,还会发生情绪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哭笑失常。

但是间脑并不是最高中枢,它还要受最高神经中枢大脑皮质的控制。大脑皮质是思想的器官。人的情绪变化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这种变化是和人的思想活动分不开的。

婴儿的情绪反应非常简单,随着人的生长,种种社会因素影响日益复杂, 情绪反映也就复杂起来。

外界因素,对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譬如,一个人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之中,久必情绪失调、脏腑失和。生活中喜怒哀乐无法避免,但必须要心胸开阔,宽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驾驭情绪,以平和调节心志。与他人交,不失谦谦和气,与自己处,不失淡淡平和。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在思想的一定作用下,一种情绪可以被另一种情绪所抑制。一个嗜好吸烟的人看到香烟,会产生喜爱的情绪,可是当他认识到吸烟的危害,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认识已经牢固地占据了他的思想之后,他就会对香烟产生厌恶的情绪。这说明,由于思想的变化,一种情绪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情绪。

人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所经的锻炼、所培养的意志,都对情绪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在困难面前,有的人表现为颓丧,有的人表现为坚强。 这就是思想在起作用。

什么是革命的情操?就是由革命思想所支配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感。危险可以引起恐惧的情绪,可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可以做到临危不惧,这足以说明思想的力量。

其实,人活在世上历经风雨坎坷、是非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恩德也有怨恨,但不必事事都耿耿于怀。唯保持一颗平和、宁 静之心,远离凡尘的搅扰、牵累,才能有益于长寿;只有善于忘记者,才是豁达之人。

浏览3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