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的过程,就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强调了人心的和谐,因此在 学校武术教育中,教育者要加强习武者身心内外的协调配合,从而才能使习武者 能达于阴阳平衡在对劲力的追求中,身心内外高度一致,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对学生武德方面进行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参悟“恕” “忠”之道,真实体 验到武术的内在美,感悟到人性关怀的美,还要从身体的外部动作体会到强筋练 骨的美。只有符合外有强健体魄,内有高尚品德要求的习武者才能在瞬息万变的 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自己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得 到和谐发展,习武者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实现。
(二)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所谓的人与人的和谐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诚心和爱心为纽带构建的和谐 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人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诸多的社会关 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和谐的、有对抗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都是建立在 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之上。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不断加强,人们开始在交往中注 重公平的竞争以及团结协作。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一武术就为人的发展提 供了这一平台。在武术演练中,双方通过对抗和交往,不仅获得了身体技能的提 高,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马克思曾说过人的社会发展不仅要“全面”, 更要“丰富”,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个体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致使武术文化中也充满着浓郁的 “仁礼”思想,而“仁”这一思想整合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相吻合。“仁”的伦 理要求有两点,一是是重视仁的内心修养,二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 古代,由于受两千年封建社会家天下思想的影响,武术文化强调的具体内容就是 以孝悌为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如果将这种家族成员和谐相处的关系延长 至其他关系上,就会有朋友之间要讲诚信、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和理想。由此 形成的“天下为公” “克己奉公”便成为价值理想而被推崇。武术中武德教育不 仅强调了 “恕” “忠”的内容,更强调了 “点到为止”,意思就是指在演练或者对 抗中,不能得理不让人,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要注重人机关系的和谐、冠荣和 融洽。正如武术中的代表派一一少林妙兴大师所说的“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 重守不重攻……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意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刀”。
《少林短打十戒》中有六戒是关于德行的规定,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忠 诚、信义、谦让、宽厚。这些关于德行的规定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都有所涉 及。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精湛的武术,而且在与人的交往中, 还能体会人际的和谐美,从而有利于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系、相互协调的环 境。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与社会的和谐。所谓的人与 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指人与社会以及其他社会个体共同发展,形成以人权、公 平、正义为基础的构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练习武术 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具有公平竞争意 识和团结协作的人与他人及其社会交往中,又会对他所处的社会和谐发展带来影 响。武术作为强调人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运动项目,在当代 世界体育比赛中具有突出贡献。另外,学生通过长期练习武术,还可以参悟武术 背后的仁爱之心,成为报效祖国的人才。
(三)人与自然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因长期受到道家“天人合一”“万物同源”“道法自然”等思想 的影响,因此武术文化也相应地带有道家思想。这种思想符合了当代生态文明思 想,对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的观点告诉人 们,一旦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威胁,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也将受 到侵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当前社会发展不断强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确立 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武术作为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项目,长期以来受 “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更是将人的运动与自然的运动放在重要位置。自然与 自身的统一是武术思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观点,也是习武者练习技艺的核心 准则。在与自然相处中,要想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习武者对练习时间、幽静、 优美练习环境及方位的选择,由阴阳观念衍生出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一 系列对应概念、运动过程中对“圆” “空”的追求、象形拳的象形取意等,都是 效法“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武术的不断练习中,习武者还可以通过与自然 达到和谐统一,体会武术背后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比如,一个习武 者选择在一个广阔的田野里练习武术,这种练习本来就是与自然的融合,把自己 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大自然实现无声的对话,从而参悟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 到武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于提高习武者的武艺 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练习武术还可以体悟人与自然和谐美,进而在武术美的影 响下产生对世界的审美意识。武术审美意识的产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推 动作用,如果人一味地练习武术,没有参悟到武术的意境美,就是流于形式的训 练,对于提高武术技能也是毫无意义的,更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身心 得到放松和解放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 审美能力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教育者要不断加强对 学生自身意识的提高,使其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上,发挥自我能动 性,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达到心灵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另外, 学校武术教育中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习武者形成生态意识文明也意义深 远,可以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生态环境的 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章
武术精神与美学文化下的体育武术研究
第一节中国体育武术的文化精神
一、武术文化精神的基本元素
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它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精神。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在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呈现 出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
有关对“精神”的解释,古代《辞海》中提出的解释最早,其认为精神就是 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和内容实质。而“文化 精神”就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贯穿与个体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始终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征。在《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中,张岱年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规范着人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人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精神支柱是被民族信奉 和认可的,在民族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包含众多要素的综合体系,其中有四个因素组成,分别 是刚健有力,和与中,崇德礼让,天人协调。上述四个因素,以刚健为统领,共 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体系。
武术在不同的年代中发展,都会相应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几千年 的历史发展中,武术也无形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内涵。武术不仅 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表演和观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武 术还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这也是武术区别于世界体育运动最 重要的一点。
浏览2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