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武术精神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了继承,首先是内外兼修,讲究和谐的人文精神;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包容精 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等。 如果向更深层面延伸,武术精神还可以分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礼让、重 诺诚信等特点。

二、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

张岱年在《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中指出:“民族精神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这种民族精神是需要受到部分群体的信奉的,其次这种民族精神是要能够促 进社会发展的。”②根据张岱年的解释,本书认为武术精神必须要符合以下四种要 求,“内外兼修,讲究和谐的人文精神”“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包容精神”“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与“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这些共 同构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


  •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节中国体育武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中国武术之所以在世界上亘古不衰,永葆生命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不仅 能够达到身心统一、修养身心的目的,还因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给人提供美的享 受,在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审美意识。中国武术从本质上而言,其不仅具有优秀的 中国民族精神,而且还彰显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在当前的武术教育和实 践中,这种审美意识始终贯穿在武术的各个方面。

一、 武术美学的形式特征

武术美学除了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外,其在姿势、劲力、节奏、传神、结 构、造型等方面也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下面将对武术美学的形式特征做 具体的分析。

二、 武术形式美与技击美的和谐

武术相比其他的体育项目而言,其更注重技击能力的提高,因此武术的美学 特征也相应地以技击为核心,不管是武术的外在形式还是内部表现都会以体现技 击美为前提条件,因为武术套路运动一旦失去了技击美,就会使武术整体看来平 淡而无味,使人失去兴趣。

(一)健与美的统一

健就是指习武者要符合矫健体型的要求,健与美的统一在于身体与服饰相结 合展示出来的一种含蓄而刚劲的力量之美。另外,对于习武者而言,每一个技击 动作的展示、套路的演练都是内心情感与外部身体相结合散发的和谐统一之美。

(二) 刚与柔的相济

刚与柔的相济就是指习武者要达到力量与速度上的高度统一。其中刚柔相 济美最明显之处在于套路的演练中,习武者通过虚实相间、动静相结合的紧凑 连绵、起伏跌宕的步伐将速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拳术中翻子拳的动作勇 猛激烈、密集灵活,其势如暴风骤雨、风卷残云,给人以雄浑、劲促、刚健的感 觉。而八卦掌的步法灵活、身姿轻盈,其势有如流水浮云、清风徐来,使人无形 中产生一种舒展、轻灵、奇巧、柔美之感。

(三) 虚与实的变化

虚与实的变化主要通过虚实的转换而体现出武术之美。虚和实是一对辩证统 一的矛盾体,具体在武术中,虚实变化不仅体现为外部动作形态的变化,更表现 为习武者情感和心理活动变化方面。尤其是在技击动作中,这种虚实变化更加得 明显,给人一种变幻莫测、声东击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武术美感。

(四) 动与静的相间

动与静也是哲学中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世间万物都是在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 中发展的,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也必然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近年来尽管学 者对武术动静相间的研究颇多,但是都失对动静运动具体形象的要求,比如查拳 强调“行如风,站如鼎”;华拳讲究“动如奔獭,静如潜鱼”;形意拳要求“动 静相间,节奏分明一”;八卦掌注重“掌如穿梭,动静圆撑”;即使全套一气呵 成的翻子拳,也有“行如风雷动似雨,坐似泰岳静如山”之说;其他如劈挂拳等 也皆是“以静入动则有法,以动入静则有形”。武术演练中,动可以表现为激烈 勇猛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柔慢的形式,这需要习武者自己根据动作做出相应的 调整,从而彰显武术的动与静相间之美感。

第三节中国体育武术文化的美学展望

武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突出作用,尽管古代统治者都非 常重视对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历史发展中中国依然直将强身健体和提高学生的 身体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再加上武术本身就具有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特 点,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将其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不容质 疑的。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差别不大的,对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用 语言进行交流,进行有目的的劳动生产与生活是人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进行的 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在这一具体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系统、 人的意识和伦理观念以及人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即具有强烈的主体性。马克 思曾经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科学命题,并且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 造物体形态”的。①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美的本质和根源做出科 学揭示的,为美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美 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 断发展,那么人的审美意识也会发生变化。人类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地进 行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了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美的 世界。

因此,在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 或者文化现象,都是人们长期实践创作的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既具有实用 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价值。这些劳动成果不仅蕴含着劳动人们辛勤劳动

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武术作为祖辈们遗留下来的劳动成 果,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对人们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和修养身心都具有重要意 义,另一方面武术通过身体外部运动、变换多样的招式也满足了大众对美的享 受,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深受广大习武者的喜爱,这些 劳动成果是通过祖先们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凝聚了广大劳动的精 神体验和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千百年来,武术始终因其独特的中 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特点和可观赏性深受世界人们的追捧,是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物 质与精神的财富。武术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也因为其 兼具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特点,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才能在中国民族文化 传统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另外,又因这一特点,才能使武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 式变换多样,如果研究者不对其特点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很难发现武术的这种实 用和审美价值,传统武术文化也就很难得到传承和发扬,甚至走向世界人们的 心中。

武术因其兼具健身性和娱乐性的功能,因此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了较好的传 承和发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物质生活的满足转向对精神生活层 面的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一武术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做 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审美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武术的艺术 特性和审美功能也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发展,向表演艺术化发展势不可挡。从这 一方面来说,武术美学的产生与武术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与人审美意识不断 提高具有紧密的联系,正是在这两者因素的不断推动下,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的代表一一武术才走向世界。

浏览2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