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蹲起势曲筋:蹲即蹴,肢蹴筋则曲,曲则增强其弹性,对提高下肢关节的柔韧性和弹震力有着良好的效果。既可恢复增强下肢力度,又能治愈膝胯关节的疾病
练法:蹲起势动作也甚多,在“内功经”中的蹲蹲起势、三蹲一起、张拳怒目增气力势中的蹲裆势等均属蹲蹲起势。蹲蹲起练法,两脚开立,比肩稍宽,接着屈膝下蹲,两手掌按于两膝上,随即两腿蹬直起立,一蹲一起反复连做,蹲时呼吸,直立吸气。其他各势做法大致相同,曲筋功效亦同。
4.蹬踢势壮筋:踢腿可以壮筋健骨,增强体力与腰腿力度,本功法采用前踢,里横踹,外横踹,前踏点脚尖和各式轮、摆、扣、甩等不同方位的腿法,利于舒展筋骨,以防突然赢脚和别筋。
练法:踢腿,直身而立,凝神静气,目视前方,双臂后背,左腿撑体,微蹲独立,收腹提肛,含胸拔背,右腿提起,向前平弹踢出,脚尖绷展,如此一左一右反复互换演练。
5.鸡腿践步提筋与练法:鸡腿是单腿支撑的轮行步,要求践步要平要远,停步要稳,践步不停步连续侧身,盖步轮换水平前进,腿部前进一直一弯,筋络必然一伸一缩,一屈一展,为增强肢能的承受力创造条件,并可滋养筋络的柔韧性和加大牵引力。
6.晃海旋腰舒筋与练法:扭转松活腰、胯、膝、踝的动作,甩摩脏腑,增强内脏功能,以灵活腰盘强肾盈气,舒肝郁,清心胃之火,平肺热而止咳喘,并提高腰肋弹力和韧性。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腿微屈,通体放松,两手相叠覆于膝部,或双手背后相叠贴于命门,目前视。旋转时,要求腰腹部平圆旋转,脚趾抓地,头顶项竖,以保持平直旋转(即头、脚都不动,只腰平圆旋转),旋转时意守丹田、命门,要使踝关节、膝关节、髓关节随之腰腹旋转而旋转,使腰椎、踝、膝、髓各关节充分得到活动。
7.侧正压腰拉筋与练法:直腿弯腰俯身拉压,用力前压、左侧压、右侧压、后挺腰,这样可以牵拉腰肌增强其灵活性与韧性,配合缓缓深长的呼吸,能够排压腑内浊气,利于吐故纳新、气管疾病的康复和炎症的防治。
8.屈蹲势整筋,此势为收势。通过屈蹲和伸臂上举配合深长均匀的呼吸,以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补肝益肾、强身健脑之效。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屈腿半蹲,同时两臂圆撑伸与肩齐平,头顶上竖,意守三心,呼吸深长均匀共十二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两臂左右分开环抱丹田,徐徐上升至与胸齐平时,前伸接着上举过头顶,手心由向后转变为向左右旋转,两手心向外,紧接着向左右两侧缓缓落下,随着两腿屈蹲,两臂同时环抱两膝(手心向上),接着两臂上举过头顶,同时脚跟提起,手心由内向后转为向左右旋转,徐徐向两侧放下,收势。
内功四经
内功经卷一
山左琅那王南溪注解
海右珠山宗景房参阅
内功得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而有损。
经: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经: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经: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久之方悟其妙。
经: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龟者龟头也,阳气之经所也,尾者骨尽处也,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经: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解: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存于内则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也。
经:头正而竖,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解:正头起项壮而神,顺肩活胸,胸出神威,式平正身微有收敛,此式中真窍也。
经: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解:足既动,膝用力,前阴后缩,两肋开,此式中之真诀也。
经:气调而均劲松而紧。
解: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成功。
经:先吸后呼一人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解: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自觉周身之气渐渐坠于丹田,终能沉于足底为妙,若龙蛰虎卧潜伏也。
经:下收谷道,上提至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于底。
解:收谷道者惧气泄也,提至楼者提耳后高骨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终能沉至足底方妙。
经: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由俞口以透人前心方得真路。
经: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解:明气路之后,再详剖劲诀。
经: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解:曰通劲之顺也、日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合者合周身之精气神为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经: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固胯提胸以下腰。
解:按肩者将肩井穴之劲沉至涌泉也,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腰即下塌也。
经:提头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解:头骨向上提起项即正也,而背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经:折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解:天柱者项后之高骨也,上下气之时用力贴住,合谷者即虎口穴也,遇敌时紧卷拳以目视之。
经: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解:竖者肩至足底也,横者两臂与手也,以身说竖者自腋至二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言之。自裆至足为竖,自膝至臀为横。
经: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解: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至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裹出手,复自六腑穴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上一出一人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甚多,练神气返本还原。
经: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坐光芒,动则飞腾。
解:气腾形随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调气秘诀:以上动诀既详,下是调气之方。凡初入门者,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人皆从鼻孔,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纳入丹田,助以津液足三十度(一为三十六度),则真火自降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由印堂至鼻,由鼻至喉,由喉至夹脊,由夹脊透于前心,由前 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然能从尾闾升于夹脊而上于泥丸矣。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卷二
三乾三三坤
经: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解: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颁用力平正,提起后夹骨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由鼻孔泄时,即速吸入丹田,两耳下三寸六分谓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之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直,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三巽三三兑
经: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解: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齐,背骨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背底骨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横劲两动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屈,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阴阳两窍用力收住,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息息相吞并为主。
浏览3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