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武艺高 强的武术大师,必定是达到内外统一境地的人。正是武术“仁爱”精神的彰显, 才使家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的发展才更加得稳定,在这种精神的指引 下,习武者也会不断地约束自身,从而为时代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教育 者在进行武德的教育中,还需要强调学生对私德的认知,注重对武术公德心的培 养。尽管这种精神的培养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但只要在武术实践中体现出来, 学生就会崇德体道。比如面对遇到遭遇困难的人时,习武者可以提供及时的帮 助,救人于水火中,这就是道德行为的力量。在教授武术内容时,教育者可以时 不时地加入一些品德高尚的、武艺超群的武术大师的内容,通过向学生介绍他们 的生平事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他们高尚道德的基础上,学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 心态,达到双向的目的。
对武术武德礼仪的教育从古延续至今,而且武德礼仪教育始终是武术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武德礼仪在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中的具 体体现。在古代的武术教育中,师父对徒弟选择的标准很高,其中是否具有高尚 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依据。如有武谅说,“谈玄授道,贵乎择人” “大道等闲若 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告诫武师选择徒弟要重视道德品质、以德为先;又如 《史记太公本纪》中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这些都强调了习武者在习 武之前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对武德 礼仪的要求也是非常详细的。从伦理规范上来说,习武者要尊敬长辈,不得违背 长辈的意愿,而且在古代还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这对于约束习武者的言语和 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面对师父的教诲,徒弟更要言听计从。对于同辈之间 的交往,习武者要团结和睦,不得随意搬弄是非;对于比自己小的晚辈,习武者 要更加地爱护他们。对于道德礼仪方面的要求一直延伸在当前武术教育中。所谓 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就话不仅点明了作为徒弟应遵守的道德礼仪一一 尊敬师傅,而且还说明了师父不仅要传授徒弟技能,更要为徒弟的未来生活承担 责任,这在当代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如果自己的徒弟获得了 较高的声誉,作为师父也会感到至高无上的幸福和骄傲,相反如果徒弟臭名远 扬,则师父就会感到无地自容,抬不起头。
所谓的礼仪教育就是指对人们的礼仪道德规范进行讲解,从而使这些规范与 个体的意志和价值目标融为一体,然后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武 术礼仪教育就是通过对人们进行武德规范的讲解,然后使这些武术规范与人的意 识和价值目标融合,通过具体的武术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相应的武术礼仪行为。武 术礼仪教育的核心内是武德,而武德也是武术礼仪的具体体现。要使人的礼仪规 范外化为行为目标,就需要对人的内心加以“礼”的规范,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 认识到礼仪的真正内涵,那么即使对其进行礼仪教育,也会成为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教育者注重对受教育者内心礼仪的教育,那么不仅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结 果,而且还可以在教育过程中,使自己受益。反过来,如果教育者并没有对受教 育者的内心加以培养和约束,那么就会使武术礼仪教育流于形式,更达不到武术 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上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讲解礼仪的具体内涵,在 学生对其有了了解后,再要求学生按照这些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内在仁义也会通过活动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外部与内 部的统一,即人的修养的提高,才会有“礼让”的发生。
“让”是礼仪精神的内在标准,同时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据,如果说追求 和谐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精神和态度,那么礼让就 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相互谦让不仅是 当代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也是武术对练中双方应满足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 双方在武术演练和对抗中,谦虚随和,点到为止,并将自己所学技能展现出来。 即使在双方比赛中出现争执,只要不碰触对方的底线,都不需要斤斤计较,大打 出手,大可通过礼让的方式解决。虽然“让”有时候能够帮助人解决一些因传统 武术技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宽容并不是一味地迁就,也并非是向对方示弱, 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在武术教育中,对学生武德、武礼的教 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约束自己不当的言语和行为,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习礼”就是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只有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有礼的,什 么是无礼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才能真正成为崇尚礼仪的习武者。
当代世界各国的体育项目比赛都加强了对运动员德礼方面的培养,尤其是日 本的空手道和韩国的跆拳道项目对德礼的重视更是给中国的武术比赛带来深刻的 影响。在散打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的行礼方式是多样的,有抱拳的,有 鞠躬的,有弯腰抱拳的,有挺胸抱拳的。虽然,对武术礼仪的教育是非常重要 的,但是其不能只局限于双方胜负中,还要在武术的各个方面加强习武者的礼德 意识和行为,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魅力才能发扬长久。比如:习武者服饰要规 范、上下课拳礼、器械位置的摆放要整齐、师生见面行礼等。这些亟需学校武术 教育者制定出一套能够反映武术特点、民族精神和切实可行的武术行为规范的操 作内容体系,从而从武术的点滴生活开始约束习武者的言语和行为。
四、终极价值一一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就是指人的内部各要素及其与人的外部关系的和谐发展,即人 的身心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旦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阻碍,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生理上会感染疾病,心理 上容易道德丧失、人际关系失衡。同时,人的和谐发展是相对的、开放的、不断 提高的过程,但最终人的发展是会走向自由的。
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的友爱、和睦,社会的平等、民族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相处等,都是人和谐发展的高级目标,是在实现人的生理价值、社会 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学校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教育, 都要将人的和谐作为最高标准,顺应人的发展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将追求和谐发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在社会不断变化 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秉持的“和谐发展观”也将对当代社会人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习惯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一武术,自然也具有“和谐发 展”的文化内涵,武术特别强调加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不仅要求人具有强壮的 体魄,而且还要求习武人去感受“和谐发展”的内涵。习武,就是在人体运动、 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三者之间的发展中实现的。这三者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以“人体运动”为前提条件发展而来 的。因此,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说,教育者一定要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武 术教育的发展目标,从而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指,教育 者不仅要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和武术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身体与精神 层面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的身心和谐
完整的个体必定是身心统一的个体,武术作为强调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项 目,因此在武术训练中,注重运动成了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这种运动是身体内 外部结合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习武者的身心内外达到高度的统一。诸如内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六 合”“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习练器械的“身械合 一”等等。还有武德与拳理、技术与修养的结合,外在形健和内在神韵的追求。
浏览3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