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训练中,能够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有的习武者在变换多样 的环境中,俨然能够岿然不动,专心于训练,这对于提高习武者的武艺有重要的 意义。而那些处于纷繁复杂世界中,易受外界影响的习武者就不能专心练拳,足 以见证“心神”在习武中的重要作用。“意念”是人的心愿、意向,就是指习武 者在练武中运用的思维,思维活动是需要在“心神”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的。武术 讲究的是内外兼修、和谐统一,习武者外部动作的展开源于内在的意识,通过调 息、运气、发力与外在的动作相配合,然后通过外部动作的展示又达到内心活动 的体验,这也符合了武术“和谐统一”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受教育在具体练 习中,在讲授武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受教育内心活动的教育。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是否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产生好奇心,是否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勇敢、大方自信,是否面对美的事物能够 深有体会,展示出来,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情绪、情感品质和态度体现出来的。因 此,人有没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人在社会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情感发展 的本质是人的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作为能够“修身养性”的武术而 言,其对人的情感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的发展意义非凡。具体来说,在两方 进行对抗练习中,既有身体外部的较量,也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 动的发生都不是毫无意义、冷冰冰的,而是集合了人理智、审美和道德的。习武 者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仅能够达到身强力壮的效果,而且人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 制的平衡机能也能得到不断的加强,这就有利于习武者在今后遇到事情时,善于 冷静思考,避免了因冲动带来的负面问题。在习武中,都会面临胜败的情况,有 的人因获得胜利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有的人因失败痛哭流涕、停滞不前,还 有的人因错失机会而错怪别人,这都是不正确的对待成功失败的心态和行为。因 此,当前正确引导受教育有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开放的、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的心态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影响重大。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教育者不 仅要讲授武术击技的方法,还要深入对“武德”知识方面的讲解,让习武者深入 体会高尚道德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良事件时能够及时出手、见 义勇为。武术拳种和套路的演练过程并非是一种对动作模仿的过程,而是体会武 术动作美和内涵美的过程。学校实施的美育教育,就是从情感、情绪发展的角度 入手,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观念。只有善于发现美的人,才能 不断地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才能为追求未知的世界而不断努力。因此,学校的 武术教育,也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多掺杂一些关于美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掌握专 业武术知识的同时,能够鉴赏和体验到武术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情感净化和情 绪和谐发展的效果。

(二)顽强意志

世间万物在生存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生命力,作为人类而言,其更具有克服 恶劣环境,适应环境的顽强生命力。意志作为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力顽 强的人,生命力也会顽强不屈。正如大家看到的,在日本的幼儿园,小朋友即使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也要赤裸上身跑步,尽管这一教育现象受到了来自其他各个国 家的抨击,但是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还锻 炼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力。虽然中国不能将其拿来直接运用,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 借鉴有价值的东西,从自身审视自己的不足,做出调整。当前由于学校教育任务 重,压力大,学生活动时间缺乏,因此大部分学生存在身体素质差,意识力薄弱 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引起重视,亟待解决。而武术对于学生强身健体,增 强他们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武术活动, 来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识的目的,这对于武术的发展也是卓有成效的。

拳谚讲“未习打,先练桩”“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 究艺不高”“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三 日空”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拳谚使我们深受启发,作为习武者要想取 得高超的武艺,就要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面对挫折和困难勇往直 前、持之以恒。学会技术精湛的武术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对于当代“温室里的花 朵,,——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持之以恒,获取武术的精 髓,又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对于那些掌握不到武术精髓的习武者而言,最重要的 是他们没有做到“心诚”,所谓的“心诚”,既是人生存的保证,也是练武的重要 条件。有句古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做什么事只要“心诚,,就会收 获理想的结果。

何为“心诚,,就是人要具有坚定不移、诚心诚意和始终不渝的意志力,有 的习武者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研究和探索,能够在几十年训练后真正参悟武术的 最高境界,达到“体称劲道”的要求。而有的习武者在训练中连最基本的蹲马步 都坚持不了几分钟,更别提参悟武术的最高境界了,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怎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呢?究其原 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习武者没有顽强的意志力。那些意志力顽强的人,具有独 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强的特点,而且他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顽强的 意志是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则,因此每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 要学会这一重要法则。对于一名习武者而言,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到最 后的,而对于具有顽强意志力的人而言,获得胜利是轻而易举的。在双方对抗 中,获胜的机会是渺茫的,但是一有机会,习武者就需要把握机会,发挥独立思 考能力,果断地做出判断。如果习武者面对机会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被对 方打到。虽然双方对抗中失败和成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要真正做到“胜不 骄、败不馁”,是需要习武者达到一定修养的。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中,面对 比赛的胜利和失败,拥有一颗平常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 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双方在对抗中,身体外部技能的提高和内心道德、情感体验 的获得对于一名习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意志力在每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不同 的,对于一个意志力顽强、能够持之以恒的习武者来说,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指 日可待。

(三)崇德达礼

所谓的道德就是知与行相互统一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具有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知”就是指道德认知,“行”就是指道德行 为。在古代中国,伦理学家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解释,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道德 认知最终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没有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道德认知就没有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武术一直将“内外”的 统一作为最高的习武标准,这就需要习武者在演练中要注重武德知与行的统一, 就是说习武者不仅要注重内心道德意识的发展,还要注重外部行为的规范和一 致性。

首先,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人的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参 与,只有全方位地达到统一,才算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武德的实现 需要通过习武者双方进行交往,而交往的实现途径就是对抗。两者在对抗中面对 失败与成功,需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赢的高尚,输的体面,对对方有礼貌, 这也是当前体育对习武者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武术训练时,要格 外加强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能够领会武德的真正内涵, 而且能够根据武德的要求从事训练。

其次,在武术训练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师生感情,激发学生 学习武术的兴趣。在武术教育中,教育者更需要将安全性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 演练乐对练中,不仅掌握武德的真正内涵,还要让他们体会到武术中“仁”的思 想内涵。另外,在外部实践中教育者还要引导学生对失败的人要给予关心、支持 和帮助,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用“武”践行“恕” “忠”之道

浏览2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