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又称国术,散布在广大民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 明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孕育于古老的中华文明之中,蕴涵着深奥的哲理,集意识与肢体运动于一体,收健身医疗、防身御敌、娱乐欣赏、练意养性之功效,老幼病健人 人适宜,斗室之地即可练习。故此,武术不仅植根于华夏大地,且更广泛传播于异域海外, 在现代社会高速而多变的生活节奏之中,尤其得到人们的钟爱和积极参与。
第一节武术的概念
中华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 统的体育项目。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产生,历经沧桑,繁衍不已,在 数千年的发展中蔚为奇观。其功法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渗透了代代宗师的心血。 穷其内容,博大精深。据有关资料统计,武术拳种逾千种,仅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 特,自成体系的就有129个,古兵器多达400种,它不仅是一种技击,健身技艺,而且是一 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 功能属于体育的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的 层次。西洋体育主要建立在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而中国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有机 的活人,即人是有形的,又将人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因此,武术应该属于高层次 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也就是说,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体育。
为了进一步理解武术的概念,弄清什么是中国武术,我们剖析一下“武术”这两个字的 含义。“武”是力量的象征,比武较量,也就是比较比较力量。这个力量,在拳术中来说, 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内劲”。这种力量有素质上的因素,也有通过合理的练功所产生的功 力。“术”,是健身制敌,斗智、斗勇的方法。它不是什么招法、势法,而是健身制敌时的原 则和要领。比如通过合理的间架配备,技击和用拳时的路线,身体身心的移动,步法上的虚 实变换,掌握技击、用拳的时间性、空间性和有机性,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火候”,或者叫 “趁虚而入”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即练就健身防身的本领。
综上所述,武术的含义是,“以内劲为体,以方法为用,’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健身和技 击技能”。这就是中国武术。
第二节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时 代,人类居住的地方多为森林环境,四野林海茫茫。在密林深处和灌木丛中,栖息着各种凶 猛庞大的禽兽。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就必须依 靠群体力量同自然界搏斗。在觅食、狩猎,抵抗毒蛇、猛兽活动中,人们不仅靠拳打、脚 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搏斗,还拿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 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虽然是粗糙而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但却是 武术技术形成的物质基础。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 手段,手中武器随作战的需要不断改进,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人们把在战 斗中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反复模仿着、传授着、习练着,武术的一些技术方法 开始包含在军事训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结伴而行。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商周时期出现了 “武舞”,其武术活动,不仅用于训练士兵,鼓舞士气。而且将习舞干 戈列为学校的教育内容。
春秋战国以后,列国争雄图霸,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中的运用。为选拔士卒,每年春秋 两季举行“角试”。“击剑”此时盛行,《吕氏春秋》和《庄子•说剑》中均有记载。
秦汉时期“刀舞、钺舞、剑舞、双戟舞”等近似套路运动的舞练项目相继出现。而手 搏、角抵、击剑等格斗形式的竞技活动在《汉书•武帝本记》《汉书•艺文志》和《典论•自 序》等书中已有记载。入唐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剑术的发展则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等擅长剑术的大有人在。诗人李 白,“少年学剑术”,常在朋友中仗剑而舞,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有与李白诗歌,张旭 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
宋元时期,民间练武已有结社组织出现,如“相扑棚”、“弓箭社”等,还有以卖艺为生 的“路岐人”,他们在街头巷尾表演“使拳、弄棒、舞刀、枪、剑”等。并出现“擂台”比 赛形式,古称“打擂台”。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呈。逐渐形成流派,如太极拳、形 意拳、八卦掌等主要流派就形成。此时,摔跤也渐成体系,手搏也有发展。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在上海1910年成立了 “精武体育会”。相继成立的“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等武术团体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 一定的作用。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该馆成立后,相继在省、市、县建立了 国术馆。中央国术馆曾在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国考。进行拳术、长兵、 短兵、散打和摔跤等比赛。1936年组织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o 1936年中国武术队第 一次赴柏林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表演。
然而,由于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受到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对武术进行控制和利用,并排除以人民的利 益来发展武术,武术的发展步伐是缓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 了蓬勃发展。1954年各地体育学院系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 京成立,武术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目。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58年 国家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X 1984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1986年经 国家同意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
散打运动自1979年开始进行试验比赛,1989年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为了使武术造福于人类,成为中国人民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新的体育项目,自1983年开 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外进行推广工作。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中最早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项目,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 术团、队、教练、专家等出国进行表演、讲学。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 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86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87 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并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在中国1988年国 际武术节期间,分别在杭州举行了国际武术套路比赛,在深圳举行了国际武术擂台赛,使中 国散打正式步入国际武坛。1989年在香港举行了第十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0年以后分 别被列入北京、广岛、曼谷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亚洲运动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正式 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目前加入国际武联的成员已有77个会员协会,并已在亚洲、欧洲、 大洋洲和非洲建立洲级武术联合会,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世界锦标赛。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 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已正式批准武术作为一门体育学科,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同时,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中国首家武术博士学位授予点o 1997年国家 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为武术的发展又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三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
一、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 等格斗规律组成的拳术、器械和对练套路的演练。
(一)拳术
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 拳、戳脚拳、地躺拳、象形拳等等。
长拳:是查拳、华拳、炮拳、花拳等拳术的总称,其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 力,节奏鲜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或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而查 拳、华拳等各个拳种又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格,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 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练习长拳能够发展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弹性以及脊柱的柔韧性。 同时长拳的动作大多数是由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速度快,对肺 活量要求也较高,这对提高心脏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起着积极的作用。长拳结 构也较复杂,有伸屈、回环、平衡、跳跃、翻腾和跌扑等动作,这些复杂的活动,对于中枢 神经系统平衡器官以及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机能,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样,也就促进和提高 了这些系统与器官的机能,全面地发展了身体素质。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著名拳种之一,属于短打的内家拳种。它是以 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圆活的拳术(阴阳指的是开 合、虚实、呼吸、刚柔、快慢等,因此,处处表现出阴阳对立的统一)。
它以搠、挤、捋、按、采、搠、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在长期流 传中,演变出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吴式五大流派太极拳。其中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太 极拳,其他流派如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 展起来的。太极拳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 连、前后贯串。但是各式太极拳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练习太极拳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 统、呼吸和心脏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再加上它要求意 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练习之后,周身血脉流通而又不气喘,身心舒适,精神 焕发。因此,特别对各种慢性病患者一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肺 病、肝病、肾病、腰部劳损、风湿寒腿、关节炎、糖尿病、遗精、内痔等都有良好的医疗保 健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练习。
南拳:南拳是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南方各地的拳种。拳种和流派颇多,广东南拳分 洪、刘、蔡、李、莫等家;福建南拳分咏春、五祖等派。各门各家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 一般的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凑、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鼓劲而肌肉隆 起,以发声吐气而助长发力。它特别能发展人体各主要肌群的力量。
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吸取了龙、 虎、猴、马、鬻、鸡、鸥、燕、蛇、乌台、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形象而组成的拳术。它 的特点是:动作简练,发力沉着,朴实明快,踊跃直吞,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练习形意拳 能使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地发展。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步法的变换转行为中心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掌法是,单换掌、 双换掌、双撞掌、穿掌、挑掌、翻身掌、摇身掌、转身掌等八掌。它的基本步法是,起、 落、扣、摆等四种。其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沿圈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 活,随走随变。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轻捷、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 条件。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近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短打类型的拳术。 套路结构短小精悍,发力刚猛,用震脚和闯步以助发力。它对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协调 都有良好的作用。
通臂拳:是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 摩拨扇等八法的运用组成的拳术。它的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回来仍是掌;甩膀抖 腕,放长击远,发力冷弹脆快。练习中要求两膀松沉,动作大开大合,发力饱满,整个套路 要求双臂交劈,交织变化,表现出胸部含挺,拧腰切髓的身法,形成气势贯通的效果。因 此,对腰、背、肩、肘、腕及髓部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身体的协调、力量,都能起到积极 的锻炼作用。
翻子拳:包括站桩翻、翠八翻、掳手翻等套路。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力法 脆快、拳法连续性强的拳术。其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快,拳法紧密,上下翻转,一气 呵成。有人把翻子拳形容为“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练习翻子拳同样可以起到锻炼身 体的积极作用。
劈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其特点以长击为主,兼容短打,大开大合,加劈 带挂。练习时要求打腰切胯,溜臂合腕,双臂交劈,力贯膀臂。它和通臂拳具有同样的锻炼 价值。
少林拳:包括大红拳、小红拳、炮拳、梅花拳、七星拳、罗汉拳等。现在是嵩山少 林寺所传授的拳术。特点是:直来直往,架势小而紧凑,出拳似屈非屈,直而不直,虚实相 兼,身法横起顺落,利于发劲;步法进低退高,轻灵稳固;擅使颤劲,手起劲发,手到劲 至,气出丹田,手随声发,声随手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收如伏猫,纵如放虎,进退转折,直来直往,练习少林拳,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戳脚拳:是以腿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基本腿法有丁、踹、拐、点、蹶、错、蹬、 碾等。练习时,一步一退,一步一脚,连环踢打,左右互换,手脚并用,以腿法见长的特点 十分突出。练习戳脚拳,能促使各关节灵活,特别是下肢肌群发达。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的技巧结合拳术的攻防动作编成套路的拳术。其特点动作难 度较高,技巧性较强,具有独特的风格,能更好地发展人体的力量、柔韧、速度灵敏等身体 素质。
象形拳: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搏斗形象的拳术。 如: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鸭形拳以及八仙醉酒、鲁智深醉跌、武松脱铐等,都属 于象形拳。象形拳分象形、取意两种,前者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缺少或很少有 技击动作。后者则是以取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 总的来说,象形拳是一种风格别致的拳术,但不能一味追求模拟,要体现武术的攻防特点。 它对培养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意境具有一定的价值。
鹰爪拳:原称鹰爪翻子行拳、鹰爪连拳。是模仿鹰的动作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技 巧编成的一种拳术。起拳手型以爪为主,兼有拳、掌。主要手法有抓、打、捏、拿、翻、 崩、勾、搂。具有出手崩打、回手抓拿,搏斗中抓拿对方手腕,肌腱间隙以及对方穴位要害 等特点。
螳螂拳:是模仿螳螂的动作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技巧编成的一种拳术。它的拳法 敏捷而有力,手法较多,有勾、崩、挑、劈、弹等,步法较丰富,有滑步、拖步、跟步、踏 步等,在身法上着重要求拧腰、抖臂、坐髓,劲力上要求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动作之间衔 接巧妙、风格别致。
猴拳:传统拳术之一,象形拳中的一种。此拳系吸取猴子的灵敏、机智以及生活习 性,结合武术各种攻防技术和跳跃、跌扑、滚翻等动作创编而成。其特点为形象逼真、身法 灵活、步法轻捷、神行兼备,拳术套路有猴拳、猿拳等。器械套路有猴棍等。
蛇拳:传统拳术之一,象形拳术中的一种。以攻防技术方法为主,模仿蛇的某些习 性和动作创编而成。其特点为动作刚柔相济,开合得宜,以柔为主,柔中寓刚。身法轻捷自 然,步法灵活稳健,其手法以蛇形为主,有穿、插、劈、按、钻、压、捏、勾等。步型有 跪、麒麟步等。主要动作有全蛇盘抑、白蛇吐信、风蛇绕树等。主要流行于香港、台湾、浙 江、广东、福建等地。
醉拳:又名“醉八仙拳”。传统拳术之一,象形拳中的一种。最初见于明末,系根 据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 何仙姑)醉酒的形象结合拳术的跌扑、滚翻等动作和攻防意识编成。其圈谱载——“汉钟 离,酒醉仙。葫芦儿,肩上安。吕洞宾,酒醉仙。背上儿,双飞剑……”其特点是似醉非 醉,醉中藏法,势势如醉,动作前后左右飘忽不定,身法如狂似颠,步法东扯西牵,拳法刚 柔相济,招法变化多端,以摔跌动作为主,技巧性强,难度大,灵活自然,妙趣横生。
器械
包括刀、剑等短器械;枪、棍及大刀等长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枪等双器械;九 节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软器械。
刀术:刀是短兵器中的一种,它以缠头、裹脑、劈、砍、撩、挂等刀法和另一手的 协调配合构成套路。练起刀来,刀声嗖嗖,可呈现出勇猛憬悍,雄健有力的形象,故有“刀 如猛虎”的说法。
剑术:是短器械的一种,以击、刺、点、崩等剑法结合平衡、旋转、步型等动作所 组成的套路练习。剑术分为短穗剑、长穗剑。在握把和持剑上也分单手剑、双手剑。它的剑 路体势则分为: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 正正。行剑,流畅无比,飘洒挥霍,多行势而少停息。绵剑,绵里藏针,缓缓不断,自始至 终,绵黏相连。醉剑,恣意挥舞,乍余还疾,忽往复收,形如酒醉。在练习时,左手指也须 与右手剑法的变化协调、和谐。要求腕劲干脆,动作轻快灵活、刚柔相济;长穗单剑,多以 穿、挂剑为主,翻转穿挂,挺收含放,舒展大方,身法多变、剑舞穗飞,似人彩练当空,潇 洒奔放,剑术的特点是轻快、矫健、富于韵律感。
枪术:是长器械的一种,以拦、拿、扎、舞花等动作,并结合各种步法、身法编成 的套路,俗话说“枪扎一条线”。说明要求枪法的准确性较高。在练习拦、拿、扎等动作时, 需腰部与上下肢的用力协调一致。
棍术:是长器械的一种,以抡、劈、戳、撩、舞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它的特点 是棍使两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练起棍来,棍法密集,风格泼辣,节奏生动,呼呼生 风。故有“棍打一大片”的说法。
大刀(朴刀):是长器械的一种,多以双手持器械,以劈、砍、撩、带、云等刀法为 主。结合掌花、背花等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大刀看顶手”,握在刀盘下面的右手不论是 劈、砍、斩、抹,还是挑、撩、截等,在刀法变化的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右手顶住刀盘, 虎口对准刀背。大刀的特点是“劈刀递攥”,既要有刀法的使用,也须有刀柄尾部攥法的使 用。练习时注重借腰力发劲,大劈大砍,雄浑威武,气势较大。经常练习大刀和大朴刀,有 助手发展力量、耐力等素质。
峨嵋剑:是双器械中的一种。形状为两头带尖,中间有一圆环套在双手中指上,手 腕一抖可在手中转动。以穿、刺、扔、挑为主。小巧玲珑,别有风趣。
双刀: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转腕而 变化出绕背缠脖、绞腕撩刀、挽臂背刀、交臂抡刀等动作的套路练习。“单刀看闲手,双刀 看步走”,在双手持刀舞动时步法必须与刀法上下相随。对上下肢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双刀 的特点是腕花、背花、缠绕花等动作较多,刀法护身,银花遮体。
双剑:是双器械的一种,以穿、挂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运使的剑 术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剑法、身法、步法三者合一,潇洒奔放。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勾、搂、锁、挂、带、托、压等钩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 它的特点是:“钩走浪势”,钩随身走,身随钩活,身灵步活,步法轻稳,钩活势飘。
九节鞭:属软器械,是以抡、扫、缠、挂、扫等软鞭鞭法所组成套路练习。抡起鞭 来似车轮飞转,舞起来如一条钢棍可长、可短。主要动作有手花、腕花、缠臂、绕脖、背花 等。它的特点是“鞭走顺劲”、“鞭随人意”,抡起鞭来必须顺着鞭的走势而飞转变化。又须 软中有硬。软时如绳索缠绕,硬时如铁棒直转。双鞭,需要练习者双手都能有同时掌握鞭的 能力。单刀鞭则要求练习者两手有运用不同类型器械的能力,能分别把鞭法和刀法恰当地表 现出来,需要有较高的协调性。
三节棍:属软器械,是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 能长能短,硬中见软。练习时勇猛快捷,刚健有力。
绳镖:(流星锤)属软器械,运动方法以缠、抛、抡为主,都是以绳索缠绕身体各部分而变化出许多动作的套路练习。主要动作有踢球、拐线、缠脖、“十字披红”、“胸前挂 印”等。它的特点是“巧打流星顺打鞭”,练习流星锤和绳镖须运用巧劲。一根长索在身前、 身后、脚部、腿部、肘部、颈部缠绕收放,不用巧劲就难以变化自如。它是技巧性较强的项 目。流星锤也是一种软器械,是一端系有锤头的长绳,运用方法及特点大致与绳镖相同。
(三) 对练
是以两人以上按照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 与器械对练。
徒手对练:是以徒手的踢、打、摔、拿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套路。不同的拳种, 各有不同是对练特点。例如:查拳的对练,多闪展腾挪、蹿蹦跳跃等动作;华拳的对练,除 蹿蹦跳跃外,还有跌扑滚翻等动作;太极拳的对练,多粘连黏随等动作;南拳的对练,多肘 臂的桥法动作;形意拳对练,多紧凑快速的动作;八极拳的对练,多挨傍挤靠的动作;擒拿 对练,则是多封拿锁扣等反关节和闭气脉的动作。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击、刺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套路。有短器械对练,长 器械对练,双器械对练,软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 等等。常见的有单刀进抢,三节棍进棍,对刺剑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以拳术,一方以器械而组成的对练套路。以套路运动形式 来练习空手技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等。
(四) 集体项目
是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可以编排成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表演时队形整 齐,动作划一。
二、格斗运动
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进行斗智较技的对抗运动。现在开展的有 散打、推手、短兵三项。
(一) 散打
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搏斗运动。散打的特点 是手脚并用,全身肌肉的张力极大,而动作又进行得非常迅速。这能够使肌肉富有弹性,提 高灵活性。同时由于肌肉活动激烈,也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它能够使人 们学会利用时机来进行打击,并提高打击的准确性和突然性,提高防身自卫和实战能力,能 够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沉着、机智等品质和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二) 推手
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捆、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 搏斗运动。推手的特点是双方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条件下,运用肘、腕、拳、指等本体 感觉来判断对方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细微变化,引劲落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主要有太极 推手、八卦推手。
(三) 短兵
是两人手持一种藤、皮、棉制作的似短棒的器械,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击、刺、劈、 斩等剑法和刀法进攻对方以决胜负的搏斗运动。短兵的特点是熔击剑和劈刀于一炉,剑法和 刀法并用。在比赛时剑法和刀法变换不定,需要及时辨清予以进击,对中枢神经系统转变外 界刺激为反应的迅速能力要求较高。它能使人体中央视觉、运动感觉等感受机能的敏锐性和神经系统与各部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浏览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