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空圈之中,天地未分。恍恍惚惚,阳中有 阴。恍惚之际,又觉不仅阳中有阴,还像阴中有阳。 究竟辨其何为阴,何为阳,仿佛似按不实。若谓其无 阴与阳,俨然实有此阴阳之现象,亦不得谓其为无。 至于积久而阴阳自分。当未分之时,故曰无极。人身 亦犹是也,当练拳之时,亦不知其何为阳,何为阴, 纵有时觉察,亦在恍惚之中,故亦号曰无极。七、太极拳启蒙规则空圈: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即 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 此做法,方为合格。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 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 膀,不掉胯,自然上下成直。四顺: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 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 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 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 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大节八小节: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 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 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挨次运动。 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不撇不停:每动一着,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 右手动,左手不动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 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 炼,劲不接连,终无效用。不流水:每一着到成时一顿,意贯下着,是为 势断意不断。如不停顿,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 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无定位,必致劲无从发,此 宜深戒.总括四梢:每一动作行于四梢,此为练拳者之 必要,有歌为证。歌日:牙齿为骨梢,舌头为肉梢, 指甲为筋梢,毛孔为气梢。八、总歌兼体用连联解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 捆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 是就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万 法,其用是伏贴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开合是乾坤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 是撑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 回合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 是激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 法,其用是虚灵法。此层图解歌诀列在此卷之首。命名十三式总而合之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别之为 十三。此是真秘诀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 一丝不紊。一太极圈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 此矣。万万勿轻施秘戒学者慎重传人,切忌滥授。是歌均绘有图,有解,有练法,又通俗,有由体 连用,共分七层,连联而为八联。虽不归致用,不列 歌内,其实为致用之母。况歌中七层,皆由此而生。 此层为练拳洪蒙之世,如初学时,自始至终,无非混 混沌沌,莫明其故,迨练至背丝扣,心中恍惚,才有 一点明机。而太极之生,实乎于此矣,故歌从“一圆 即太极”起。九、太极拳总论(附歌)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镇陈清平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 神宜内敛。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 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 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 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歌云莫教断续一气研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 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歌云左宜右有虚实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 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 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总须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歌云意上寓下后天还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始彻终功夫。此 论此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此称之。按:上歌诀及解释均按原文转录,其内容在陈鑫 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九三三年开封出版)的附 录中已经出现,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 诀》,二者内容基本一致,但格式不同,作者也不同。 从《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附录看,此歌诀及解释显然 为王宗岳、蒋发所传,本篇所注“河南怀郡温邑赵堡 镇陈清平”,可能也是“陈清平传授”之意,并非陈清 平著,或为后人误为陈清平著。文末关于背丝扣的语 言,也和前面文字无法联系。兹将《陈氏太极拳图说》 附录中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认》原文加以 标点,附于下页,供读者对比研究。另据考证,上述歌诀及解释,实为张三丰太极拳 经及王宗岳拳论之一部分,而《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 师传歌诀》是比较接近原貌的格式。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举步轻灵神内敛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 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 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 病必于腰腿求之。左宜右有虚实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 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意上寓下后天还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 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 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 疑。总之,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原载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附录十、背丝扣图解背丝扣为太极拳彻始彻终工夫。其所以然者何哉? 盖以太极拳之动作姿势仿佛若是也。试观空圈之中, 恍恍惚惚,其气机发出一种现象。一向一背,分顺分 逆,非象夫背丝扣乎!非象夫太极中一明一暗之曲丝 乎!故以背丝扣名之,实以背丝扣代之。切望练斯拳 者,要以斯图为必有事,方能寻着太极拳之真门径。 准可造出太极拳之真铅汞。由是循序渐进,则庶乎其 不差矣太极拳启蒙练法四则动作:上下前后左右往来为动作。变化:自无而有自有而无为变化。姿势:动作变化摆成架势为姿势。方向:立定位置不复挪移为方向。此层名联即太极拳之本体,其后七层方归诸用。 每层之用,载在总图歌内,可谓一层深一层,层深无 底;一层密一层,层密无缝。现在欲按层集成卷册, 尽述所学,付之印刷,贡献当世。惟望海内外同志有 能切指其疵,切指其谬,以补余述之不逮,方称尽美, 诚余之所厚幸也,又余之所厚望也。学斯层者,要注 意于此四则。此回则练成一律,而后才能渐进于“一 圆即太极",以归诸用,故特为志之。第一节金刚捣碓懒擦衣单鞭变金刚捣碓 第二节白鹤晾翅搂膝拗步斜行拗步建前堂 第三节披身捶合手出手肘底看捶倒卷肱白鹅晾翅搂膝拗步第四节 闪通背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第五节 右侧脚左侧脚抱月蹬根 第六节青龙击水二起怀中抱膝踢一脚蹬一根 掩手捶 抱头推山 单鞭 第七节 前照 后照 勒马势 野马分鬃 探马势 玉女穿梭 背折靠 第八节 单鞭 云手跌叉 第九节金鸡独立 朝天蹬 倒撵后 白鹅晾翅 搂膝拗步 第十节 闪通背 单鞭 云手 变高探马 第十一节十字脚单摆脚 指裆捶 金刚捣碓 第十二节 懒擦衣 铺地锦 挽刺行 回头探花 折花闻香第十三节单鞭铺地锦上步刺行卸步挎弧转脸摆脚当头炮还原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 势,每势要练够十三手,即二圆、两仪、四象、八卦 是也。末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本章以郑锡爵提供、任绍先整理、高铁岭笔录 的太极拳经论抄本为主要内容,略加增减,并加以标 点,包括张三丰、王宗岳所传拳经拳论(前四篇), 赵堡太极拳各代名师论述(中十七篇),也有杨式、 武式太极拳近代名师的重要著作(后十六篇),从而将 郑锡爵老师门下密传全部太极拳经论和盘托出,以飨读者。

浏览3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