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发现传统”战略的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 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一论断,为我们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和学术研究,推 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 问题、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2019年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6 周年、生效13周年的一年,也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 的重要年份,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也走过10多年的历 程,为我们讨论和评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创建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其作 用和价值提供了实践性总结、反思的可能。具体内容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体系、绘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 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出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普 查图册(分省图册)》;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 传展示活动。关于濒危文化遗产,“纲要”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抢救。2005年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暨揭牌 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该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 的国家级专业机构,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以上政策 的颁布与机构的设置,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另一 方面也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之一,2019年6月8日,由 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在广 东省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等200多人参加了论坛,共同为推动我国非遗 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四、 “发现传统”的实践策略

“发现传统”在于强调传统武术的文化性,确切地讲,是武术的“中华性”。 “中华性”是武术文化本身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武术所代表的“中华性”才是 武术的生命之根,保护传统武术就是保护武术的“根”。文化的保护既需要国家宏观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针对具体文化项目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身体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武术的传播既要注重技术的传承,还要注 重文化的保留,确保传统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

(一) 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传播策略

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传播是指传统武术竞赛或者交流活动要体现传统性, 完全杜绝使用现代竞技武术的竞赛体系,包括规则、裁判等。竞技武术是完全西 化的体育竞赛模式,其评判标准的量化会促使传统武术的快速转型,从而脱离武 术文化本身。以艺术和文化为特征的传统武术完全可以采用像书法大赛、歌手大赛 那样的形式进行交流比赛。书法大赛可以写不同的字,歌手大赛可以唱不同的歌, 传统武术不同拳种流派也可以按照武术的属性分辨出优劣。历史上的拳种流派的代 表人物,其技术水平不仅在本流派中处于领先水平,在整个武术界也是出类拔萃 的。流派不同,拳种不同,但其机理机制却具有统一性。举办国内、国际的传统 武术交流大会一定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武术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二) 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策略

提出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是针对现实中“非活态”传播现状而言的。 20世纪80年代,历时三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所形成的最终结果是拳谱、录 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仅仅属于表层传播。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武术只有 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收 集文字、录像等均不能保障武术的“活态”传播。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兴起,建立武术博物馆成为传播武术的一个途径。 但博物馆的传播也是“非活态”的,收集文物只能“以实物见证历史”,对于真 正的武术传播来讲,其工作只能属于边缘性的。由此,我们认为,武术的传播需 要“活态”的、“动态”的,任何“非活态”的传播都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不流失。

(三) “传疏武术的夺望者”制度的建宣

“传统武术的守望者”是指默默无闻传承武术,以高度文化责任感保护“活 态”武术的民间武术传人。国家主管部门应针对这批人进行全国摸底普查,提供 资金支持,建立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批人才是中国“真武术”的真正传播者。

(回)传统武术教育功能的确立与传

武术“高于体育,属于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了强调整

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它不仅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 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伦理特征和辩证特色,还能将这普有利于人 类进步与和平的知识内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武术的教育功能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也不同于语文、历史、德育教育, 它是与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相统一的。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中,自 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 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文化。人们练习武术的过程,也 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内容,会在武术练习者的性格、 品质中潜移默化,从而诉诸生活实践,使练习者在身体体验的过程中接受中国文 化,使人们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得到更 好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武术的“活态”传播。2006年9月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也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 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这为武术教育功 能提供了政策依据。武术的教育功能的认识是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武 术教育将把武术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突出,并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文化实力概 念的提出越来越显示出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统化发展之路,又经历了从“走出传统”到“发现 传统”的进程,已经迈入了 “传播传统”的历史最好时期。在国家发展文化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良环境中,中国武术要承接历史责任、传播武术文化,为构建 和谐社会服务。同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武术要发挥其构建和谐世界、促 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创新传统”:民间武术的发展方略

一、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

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真正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编撰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国武术拳械录》,建造武术博物馆,只是传承武术的方 式,不能确保武术文化的整体继承。根据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资助传承人,对濒危的武术拳种流派,制定 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该基金的管理和使 用将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由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逐级申报,单位 和个人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专项资金分为保护项目补 助经费和组织管理经费两大类,其中保护项目补助经费是指对国家名录项目及其 他名录项目以外的重大项目进行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方面所发生的支出。 组织管理经费是指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常开展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主要包括普查费、宣传出版经费和专家咨询经费。中国每两年批准公布一次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做好 民间武术的保护与继承工作。

二、 发展武术教育

武术高于体育,属于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了强调整体合 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

浏览2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