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保持心脏、血管系统的健康,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由于太极拳的动作特点是螺旋式圆形动作,在多方向、大幅度、缠绕拧转的运动过程中,就使动脉血管和淋巴管得到了柔和的舒张,保持了血管和淋巴管的弹性,加强了血液及淋巴循环,可以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同时,练拳时,各组肌肉、关节的不断活动,可以使心脏冠状动脉反射性的扩张、氧化与还原等作用加强,这就增强了心肌的营养,为预防心脏的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心气运行流畅,能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充足,能统摄津液正常运行,气运血行,“血为气母”,血旺气亦足,血脉自然和顺,就能达到精力旺盛抗病力强的效果。

(3)能延缓呼吸系统的衰老。太极拳对呼吸道要求起吸落呼,合吸开呼,升吸降呼等,这有利于保持胸廓的活动度及肺的弹性,同时加强肺的通气功能,使氧气及时吸入体内,废气及时排出体外,不但充实了“宗气”,而且“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周身的运动,使身体各部都得到营养与活力,并增强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

(4)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在练太极拳时,要求嘴唇轻闭,舌顶上颗,这有利于口液的分泌,帮助消化。练习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由于气沉丹田,腹腔内脏器官随着膈肌上下运动和腹肌波动起伏而蠕动,可促使消化液分泌量增加,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有利于增强体质;由于气沉丹田,膈肌吸气时上升,呼气时下沉,活动幅度较大,能使消化器官起到按摩作用,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使胃肠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

长期练太极拳,可以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培养沉着从容、温和冷静、耐心细致、做事有恒、意志坚强、乐观进取等优良性格。如有烦恼,练练太极拳,可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工余学后,练练太极拳,确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健康的消遣、高尚的娱乐和良好的情感操练。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心身俱练、神形双修的保健运动。正是在于它科学地锻炼人体,有效地促进了练武者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内固精神,以外活动肌肉筋骨,使人正气旺盛,“阴平阳秘”,“内外调和”,达到保健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这是练习太极拳能够健身长寿的奥妙。让我们共同奋力,钻研太极拳与医学理论的密切关联,从而对医学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以资进一步的深钻。

太极拳与保健

太极拳集我国武术之长,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特有的健身益寿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尤其是老年人最理想的活动方式,它既适于医疗保健,也适于习武健身,对防止一些慢性病、增强体质,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人体关节运动在于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其运动路线以弧形为主。太极拳的动作也是以大小不同的弧形所组成,整套练习起来,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四肢关节随躯干运动而均匀柔和地上下左右内收,外展划弧转圈,因此,太极拳的动作与人体关节的构造正好取得运动与生理,机能的一致。

经常练太极拳可以增大肌肉收缩和关节的活动幅度,防止或延缓关节骨质增生和韧带肌肉的老化,使关节疼痛症减轻;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深长,练拳可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增大胸廓活动度和肺活量;可促进肠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还可使心脏收缩有力,血管弹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脏动脉供血充足,加强心肌营养,有防止心血管疾病之效。

在参加太极拳锻炼时,首先要做到“体松”,尤其是老年人,使肌肉关节放松,避免紧张僵硬,这样练起来,才能使动作缓慢、均匀、柔和,关节运动轻灵圆活,在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体弱者、有病者,如蹬脚、拍脚、分脚、摆莲、金鸡独立等动作,不要强求到位,对于爆发用力更应限制,避免摔跤、跌仆造成肌肉和骨骼的伤害。以上所说不过是提醒大家注意,并非那么严重。更应当注意的是,以意念引导气,以气配合动作逐渐做到内外具动、动静结合,也就是做到“动有所向,意有所守”,更要做到“循经取穴,自我按摩”,以起到防病治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希大家加强信心和毅力,莫畏困难,莫避寒暑,树立永恒思想,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怎样学练太极推手的顺序

太极拳家在对敌搏斗中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和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高超技艺克敌制胜,其基本功夫,是通过走拳架和推手锻炼成的。

走拳架和推手,两者相辅相成。走拳架是练习推手的基本功,只有在拳架达到一定功夫之后,才能开始练推手。否则,就走不上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路推手是拳架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推手才能加深对拳架的理解和鉴别拳架的正确与否。拳架愈练愈精,推手功夫愈推愈高,最后则功夫可臻于上乘。

下面谈谈怎样正确锻炼太极推手。推手同样需要分阶段进行。当太极拳架练习至第二阶段以后,此时正确的姿势已经形成,已能做到劲起于脚,坐身松胯,两臂放松,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单推手。单推手看似简单,实则同样包含有粘连黏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等太极推手的主要功夫。 两人单手手腕处(腕背部)相搭,要求轻轻相接触,既要有黏着之力,又不能用力。一方用按劲弓步轻轻随对方之劲前推。另一方则用捋劲虚步坐身轻轻随对方之劲回捋化开。无论前推或回捋,要求接触处之黏着力始终不变,劲起于脚,以脚的用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身手,与拳架的姿势和运动要求完全一致。

单推手练得熟练以后,从定步变为进退步进行练习。进退步同样按平圆、立圆、拐肘、缠腕进行练习,待进退步做到步法轻灵、粘连黏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顺适后,方可练习双推手,双推手熟练以后,就练四正推手,四正推手必须认真做到搠、捋、挤、按四劲分明。

从单推手至四正推手,主要是练习和加深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功,粘连黏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技艺越高,接触之处越轻,但仍是粘黏不脱,并能使接触处之黏着力始终保持不变,因此虚实不露,使对方感到深不可测,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通过四正推手练习粘连黏随的功夫,时间应该长一些,尤其是“随”的功夫,是将来实践推手时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应在一年或更长些至二年以上,方可略有收获和体会。

无论单推、双推和四正推手,都必须左右手互换,左脚右脚的位置互换。 在双推手和四正推手的定步推法熟练后,练习活步推手及大捋练习。待到粘连黏随功夫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练听劲、化劲、拿劲、发劲,在发劲练习中,主要有往前发的长劲和短劲,往后发的靠劲,往上发的搠劲,往下的采劲以及往两侧的横劲等。最后研习各种手法(也即太极拳散手),进一步自由推手进入竞技性实战推手阶段。

竞技性的实战推手,其胜负取决于我顺人背。只要我顺,对方必然是背。 对方顺,则我必处于背。顺就是顺势、优势,亦即所谓得机得势。背就是背势,亦即所谓不得机得势。《拳论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腿之病主要表现在:

(1)不知将手、臂和上身松开,将劲沉至脚底,利用脚底的蹬劲和拧旋劲来带动腰胯,用腰胯来带动上身和上肢。而是力出于肩、胸,上身肌肉紧张,力浮于上。成为无根之木。

(2)当对方进攻时,不知松胯、坐身、转胯,使来落空。而是挺腰挺胯,以致身仰歪斜,全身僵硬,则必然被打击。

拳论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所谓“双重”之病实指不知阴阳,阴阳亦即是虚实。自身用劲中实则全实,虚则全虚,这就违背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原则,当然就造成为人所制,被动挨打的局面了。

与人相推中,对方实我也实,这就成了顶抗之病。对方虚我也虚,这就成了离丢之病,对方就可乘我顶和离、丢之时将我打出。与人推必须谨记“舍己从人”,亦即“随”劲,但更应该知道“从人还是由己”,“从中有不从”,亦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意。

太极推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高深的技艺,只有自身长期的实践,悉心的研究和名师的指点下,才能登堂入室而达“阶及神明”之境。

浏览3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