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
武术教育,尤其是普及性的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其定位应为道德教育与大 众教育。“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 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武术中的武德主要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孔子,就是学做人。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学武要求“未曾学艺先 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是进入武林的基石。武德教育的价值还在于 培养道德楷模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拥有自己的精神、思想与道德的英 雄,这是这个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武术教育也一样,要通过教育让学 生更多地知道精通武术的岳飞、关羽、霍元甲,而不是体育名人乔丹、贝利、马 拉多纳。在教育传承武术技术文化的同时,对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 重要的意义。其中,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道德教育是人格教育,其无形的力量是 无法估量的。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近600字的悼词中,只用了 30多字谈到居里 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见,居里夫人更多是以 她崇高的道德品质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武术教育的功能应以大众教育为主,非此便难以发挥其文化教育的作用。中 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 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 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新读写》杂志先后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 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文化目前只是以成 语、引语一类破碎形式残存在人们的话语里,或以戏说的形式展现在历史小说之 中。不少青年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青年人心目中,.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 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说, 一些外国人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情有可原,一些中国孩 子也这样认为就很可悲了。进行武术教育,弘扬中华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 情怀,恰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武术的道德与大众教育能够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服务。武德以孔子 的“仁”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孔学”,其实就是“和谐”之学,它所追求 的是“身心和谐” “人我和谐” “物我和谐” “天人和谐”与“世界和谐”。孔子还 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思想体系。“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 两种状态。只有“和”才能营造新天地,达到新境界。“不同”即差别、矛盾。武 术道德追求上的“泛和谐价值观”与武艺追求上的“天人合一”观为当今“和谐” 理念提供了依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部署,并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理想社会,之所以符 合历史潮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始终是人类文化的核心。针对20世纪 人类社会经历的种种问题,如战争、灾害、贫困、环境污染等,世界各国领袖和 社会精英为人类在21世纪建设一个美好社会已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武术教育在 道德与实践中所追求的“和谐”目标,可以为和谐社会价值体系服务。武德教育是心灵教育。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维 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 “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文化是人们的价值体制 和行为模式。文化隔阂的消除需要人们之间的沟通与认识的统一。人是社会的存 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 各种社会规范。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 社会成员共同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在学校中建立武德教育体系,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统一社会虽然 可以有多个层面、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 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和情感是中华 民族历尽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
教育是什么?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 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 一种特别的器具。”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已逐渐被国家和社会所认识,武术教育的 价值也已经被国家认识到。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在 中小学增加武术课就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武术教育需要依靠国家力量。上海市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做出了表率,政府 为民族教育买单。据报道,上海市中小学生可在所在学校或教育部门指定的培训 机构免费享受政府买单的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民族精神的10大类培训,这些培训 项目包括国画、书法、民乐等。据悉,政府计划每年培训300名学生,所有培训 项目根据市县特点、条件,分别由市、区教育部门或学校举办。上海市教委有关 人士说,举办这样的培训旨在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弘扬民族精神,提高 学生素质,使学生受到培训后终身受益。武术教育不同于体育教育,所以不能和义务教育一样,由国家强制教育。武 术教育者也要做一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对武术教育怀有责任感、荣誉感,对 武术文化的整体和价值要有深入的认识。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需要说明的是,武术要真正继 承和发展,师承是关键。武术需要时间和悟性,学校教育显然存在时间不足的问 题,至于悟性,即使有,也会因为武术的体育性被其他体育项目冲淡。武术属于 文化,高于体育,在传统武术日渐流失的今天,武术文化要整体传承可结合民族 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的现状,由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继承武术。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 对武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代武术教育的属性仍然停留在体育教育的 基础上。对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关系到武术发展的未来。从文化的层面看,武术 教育的学科定位为人文学科;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 教育的功能定位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文化自觉与国家 力量。
第五节民间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与保护
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逐渐衍生为“竞技武术”和“传统 武术”两大体系 “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为主的主流现代武术,其实不存在 传承问题。“传统武术”作为本土化的、文化的武术,或者说与竞技武术相对应的 “非竞技武术”,在不断增多的所谓“传统武术”赛事下,其概念已逐渐异化,已 经不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称体系”的“中国拳”的代名词。 从概念上讲“竞技武术”对应的是“非竞技武术”,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也 是非竞技的,因此“传统武术”所涵盖的内容是不全面的。“传统武术”对应的是 “现代武术”,而非竞技武术。以此类推,目前使用较多的“健身武术”又从功能的角度对应“技击武术” “娱乐武术”等,也不具有科学性。
浏览2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