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穿梭式
许师云:敌以拗手从后方侧面击来,即回身以拗手傍缠敌手,随进顺步,以顺臂上搠敌臂,伸拗手击敌胸腋。
谨案:凡遇对面敌手高来即搠之,以他手击其胸部,如由侧方来手,则应先傍缠耳。设左手搂扣敌顺手而右步在前,以右手击敌右鬓,敌若以左手横推吾臂,即进左步扣敌右腿。以左臂向左斜上方搠敌臂,以右手击胸肋或推掷之。
此式着法亦为敌多人并练转身之法,务求轻灵活泼,但忌漂浮。各家拳法每用架打,此为搠打不相同也。敌若猛冲,应双捋其臂后撤,敌如回撤,即顺劲搠其臂,以拗手掷击之。
下势式
许师云:敌以双手握吾臂,或前扑吾身,不能抵抗时,则用此式坐身揉避变化敌力,令其落空即乘势前击。
谨案:与敌交手,至无地后退时,应捋其臂,下势压迫,敌如后撤随起身击之。捋搠敌臂,坐势下压,敌若撤脱,便以前手拳击其脚背。
金鸣独立式
许师云:设以拳掌进击敌胸,敌以手格拦,应即以手向上挑开敌手,以后腿之膝冲敌小腹,并以前手同时进击。
谨案:下势压迫敌人时,敌若撤逃,即顺势起身,以前手托撑敌之下额(此为太极拳卸骨法之一),后手格拦敌之来手,并膝冲其小腹。一发之后换腿再提,而落下步时,随践踏其脚背。敌拳来击,提膝自下托之,而以顺手拳击其腕,此名截法,如几上切肉之意,以膝为几,须灵速而准确。
此式能上卸瓶骨,下伤脚背,中间提膝,易伤生命,非可浪施之着。如遇敌寇,即此一手可了之矣,又何顾虑之有哉。惊掌提膝,愈近愈有把握。 一鼓作气,切忌犹疑败事。
十字摆差腿式
许师云:敌由后袭击,即转身以手格拦,乘势以脚踢之。
谨案:此式右踢左打,亦敌多人之着,腿脚并用八面支撑随机施用。切忌固执,总要腰腿轻灵,转换自如,周身一家乃能自用。若徒知着法,而身步不足以副之,则无能为矣。吾故不举实用之例,恐印定学者耳目,反落呆滞害事也。
揍膝指裆捶式
许师云:敌以左右手足连击下部,我应以左右手格拦,乘势进击敌之下部。
谨案:太极拳五捶之中,此为专击下部之着,亦致命手也。敌手防范上部时,忽变而击其下部。若握敌左手腕,或吾左腕为敌拗手所握,则向左上方斜挂以化之。而以右拳击其裆。当击敌裆时,敌若向下搂按,即变下提手式,击其鼻须。
上步七星及退步琢虎式
许师云:(1)上步七星式,设敌以拳当胸击来,应以左臂上架或外拦,随进右足。以右手从左手下击敌胸部。(2)退步跨虎式,用前式时,设敌以手下压或外搂及前踢,我即以左手下搂敌手或足,抽出右手推敌胸肩。
谨案:此二式着法,不可离用。上步七星式进击法也,接下势而来,压敌臂而下势,敌多后撤,随上步以左臂搠敌右臂或搬扣,或外拦,即搠拦其左臂亦可。随进步以拳上冲其头部、鼻、须、咽喉、胸部是即当头做(炮)等意义。如敌手太高,则以左手挑开,以右拳反背撷击其面。名曰迎面捶。 亦名反背捶。遂连接后式矣。
跨虎式,退击手法也。以前式击敌,步小势促,敌若横推左臂,则势甚不稳,故即退半步以济之。随以左手缠捋敌之左臂,或用采手向左斜上方引领,即以右掌拍击敌之小腹。
由七星捶变捋采反拍,即拳如蛟龙捶之意也。
转身攫差式
许师云:敌自左侧击来,即闪身上左足以避之,诱敌追袭,乃转身起右脚从旁踢敌肋部。
谨案:七星捶之起身进击,跨虎式之退步蹲身伏击,与此式之转身踢肋,皆不徒恃手法。而尽量施展身法、步法之威力。此太极拳后来各式较以前各式渐次加深加难,有循序渐进之妙。能使学者于不知不觉中进功。而此后来各式非讲求身法、步法,不易使用,若身法步法有相当成效,则有左右逢源之愉快,出手制胜之把握。是所谓尽熟着之能事,不求懂劲而劲自懂也。
设敌与吾双手相搭,势将再角氏,吾即以双手捋敌左臂,使之前倾,随向右转身,起右腿,摆踢之。设敌两手替换进击,吾应以两手连续按截,使其左手再来,即双手向左侧后方捋之,向右转身起右腿摆踢。
前两着之应用,如为倒敌,则摆踢其小腿,必绊而倒。如为伤敌,则摆踢稍高,足蹲要正蹬乃至前阴,切勿大意,唯转身时左腿迈进之尺寸关系最大,平时与相手实际试之,以养成步度适合习惯,庶得其真耳。
踢弓射虎式
许师云:敌从右搭吾右臂下按,即随其动作半圆形以柔化其力,乘其懈而前击之。
谨案:敌以两手紧握吾右臂下按,即撤后上转,敌手必开,随以两拳冲击其头,若后撤之劲,整而骤发,敌手一开,即当仆倒,不待拳冲也。当后撤上转时,左臂自上压之,尤助声势。若敌以左手握吾右腕,亦顺劲外转,而以左手反扣其腕,敌手开后即换右手搠之,反腕而执之。左手托其肘,忽使之弯曲,腕必折矣。若于敌手开后,即以拳击之。则本式不变也。此式亦全恃身法、即所谓腰劲也。以太极拳之运用内劲时,手足之动作外形有限,大部随身法牵动,是以身领乎手步,而非身随手步也。就演练姿势而言,如势向左右移,必身先左右转,手步随之转耳。以至于推手论劲,更重身法,所谓“主宰于腰”“腰为蠹”“腰如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活泼于腰”“力由脊发”“敛入脊骨”“腰脊为第一之主宰”诸遗教,足徵先辈谆谆启迪后进,注重身法,勿徒手舞足蹈为矣。
各式散手之连贯应用,以至数动作为一着,变化繁多,皆由手挥琵琶一式变化而出。故习太极拳散手,必以是式为“椿步”而用功,椿步者,犹栽木于地,喻步之稳固不拔也。今之所举,悉就原式,择要略述计百数十着,苟能循是以行,或可维斯道于不坠欤。
太极拳的健身长寿
我在多年的锻炼中,深深感到,太极拳确系一项有着它的独特性、完整性、科学性的锻炼方法和理论体系,同时也是有着良好的、确切的、普遍的保健作用和医疗效果的。
从太极拳的理论上看,传统的太极拳理论是建立在中医学生理、病理学说的基础上的。中医学说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神学说是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如《太极拳论》所说的“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以及对形神统一,神、意、气三者结合的反复强调,使习练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它提倡内练气,外练形,来提高健康水平,讲究运气发劲以提高技击功夫。强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调心、调身、调息密切相关的基本环节。所以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调精神、运经脉。这是太极拳强身健体的独到之处,也是太极拳家长寿的奥妙之一。
太极拳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创造的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归纳起来一句话:“意气为君骨肉臣”;两个字:“静松”;三调整:“调心、调气、调身”;九要领:“静、聚、贯、顺、沉、畅、松、正、整”。这就是说,在练太极拳的时候要以“用意不用力”为最高指导原则,做到心神安静、内外放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形合一、意气相依。调心要做到:心静——排除杂念,心意人静;神聚——神形合一,练气归神;意贯——意动形随,以意领气。调气要做到:和顺——呼吸自然,轻缓细匀;深沉——腹中鼓荡,气沉丹田;流畅——内气潜转,气遍周身。调身要做到:体松一一内外放松,连贯圆活;身正一一中正安舒,虚实分明;劲整——全身协调,刚柔相济。还要长期锻炼,持之以恒,从而起到强心、养肝、健脾、补肺、固肾、益脑、调气、和血、练性、怡情的作用。
再次,从养生学角度来看,活了一百多岁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之故也J太极拳动作松缓、柔和,始终以锻炼柔为主,是一种柔和性的武术,体力消耗不大,呼吸也不急促,完全符合“常欲小劳”的要求,动作运动量不大不急,又循环不已,连绵不断,适体能而又便于调整,“形劳而不倦”,因而是科学的养生之求。
再从太极拳对机体的作用来看,则具有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练太极拳用“意”而不用力,要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完整一气、前后连贯、连绵不断,身体各部高度协调配合,在这样的要求下进行锻炼,必能提高中枢神经的紧张度和神经系统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促进神经反应过程的灵活性,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使髓海充实,精神饱满,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起到开发智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浏览2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