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有关基本功的练习,一直强调要动静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习武者 的柔韧性,而且对增强习武者身体力量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外练筋骨就是指习 武者的筋力和筋长相互结合练习。武术练习中,人体骨骼的强健对于武术各方面 发展起着统帅作用。因此,在训练中,习武者要注重“骨法”的练习,主张“贯 其力于股肱之中”,使人体四肢躯干常处于张力状态。武术中对上下肢骨力的锻 炼有个传统做法,叫作“练功先站桩,大鼎增力量”,站桩是增强下肢骨力,拿 大顶是练就上肢骨力。比如,少林武术的运使之法,一般也是从马步入手的,先 以身躯上下伸缩开始,再配合拳架中的各种基本手法,进而应用各种桩步进行练 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练气贯劲,使下盘达到“以足掌分前后踏地,立于危狭之处 而推挽不坠。功成时,虽立足悬崖也虞不颠仆”。可见,学练武术不仅使人经络 气血畅通,柔韧性得以改善,气力得以增强,还可以对其他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武术理论和实践均强调“后发先至”“动如脱兔”“拳如流星、眼似电”“一动无 有不动”等,这些要求使练习者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等 均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社会价值一一促进人之间的交往

所谓的“交往”就是指个体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社会存在关系。这种社 会存在关系对于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交往产生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是 一种自我存在方式。交往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存在方式,原因有两点,首先 作为社会个体,在社会存在中,必然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其次,人既然是社会 存在的主体,那么也必然会生存在他人的世界中,会与他人、社会产生交集,这 就会形成交往。如果社会个体只是单个的个体,那么他的存在价值就会变得毫无 意义。由此可见,交往不仅是人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的一种需要。交往的过程就 是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这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体,都是造物者,而且都有将自己的想法与人交 流的权利和需要。具体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沟 通、达成共识的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中,人们一定要遵循客观 发展规律,即受教学内容、对象和目标的制约和限制。

所谓的学校武术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的 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实现受教育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过程涉及多种 交往方式,即生生交往、师生交往等。生生交往、师生交往活动都是在武术教学 内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相互交流想法,而 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在不断地讨论中学习到武术基础内容,获 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正是有了交往的存在,学生才能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 获得人格上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尽可能地为受教育 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往平台,不论是在对练教学中,还是在团体比赛中,都需要 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交往,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武术教育中最常使用的教育 方式就是两两对抗,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容易获得直接交往,因为,对 抗意味着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所有因素进行调整,如果调整成功,那么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身体机能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无形中学会了正确地 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交往还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一般而言,讲授武术知识的 教师都具有高尚的人格、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且还具有多年的格斗经验,学 生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投入到武术训练中,有 利于学校武术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生的交往通常发生在与同伴进行力量和技术较量中,在 与他人进行较量中,自己的技术和套路不仅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还可以从他人身 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强武术学习的 自信心,在武术训练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学习武术,在外人看来,只是两人之间 的身体对抗,但是究其习武者自身而言,不仅是外部武艺技术的提高,还是心理 素质的比拼,都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不屈的毅力。通过武术训练,学生不仅可以 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享受。

三、精神价值一一提高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被划分为三个层面,最基本的层面是心理,其是精神存在的前提 条件,在此基础上作为存在的个体才能在社会中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和谐统 一。第二是道德和意识层面,这个层面的发展需要在人的交际中才能实现,表明 的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精神能力的提高。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稳定的意 识是判断个体精神面貌好坏的重要依据。第三是审美意识层面,审美意识层面的 发展是人精神发展的最高程度,即人的自由所达到的状态。正如著名的哲学家黑 格尔所说的“人在审美状态下是自由的”,也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中国 面对当前人在精神层面发展的缺陷以及萎靡不振的问题,国家要引起高度重视, 着重加强人的精神教育,从而提高人的道德观念、审美情感以及人格发展。具体 在学校精神层面的教育问题上,教育者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引导与开 发,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满足,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上升到精神层 面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 谐统一。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将会阻碍精神活动的进行,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学校加强体育教育,在锻炼人具有强健体魄的同时保 证精神领域的健康发展。综上,体育不仅能加快精神活动的开展,而且还对人保 持乐观、愉快的心情有重要的意义,有了积极的精神状态,人一旦做起事来就会 事半功倍。

(一)情感调节

古往今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是衡量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但凡是人,就 会有七情六欲,所谓的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如果 人的这七种情态趋向消极,并定会使人生病。如何做到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正确 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身免疫力呢?这就是本段需要重点阐述的问题。中医理 论家普遍认为“心者一身之宝”,“主宰万事万物”(《医学入门•脏腑总论》)。就 是说心静自然心神安定,反之则脏腑、经络、气血皆可能发生病变。正如《素 问•灵兰秘典论》所云:“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 此养生则殃。”所谓的心静就是指人精神领域的活动,但这并不否认人不用心神, 相反不用心神就会慢慢失去这种能力。因此,人的精神活动要合理取舍,多做些 有意义的、对身体健康的事情,不要想那些令人心情低落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 身心健康发展。而具有“修身养性”的武术对于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就意义非凡, 武术强调的“修身养性”,就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训练和修养。

在武术训练中,能够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有的习武者在变换多样 的环境中,俨然能够岿然不动,专心于训练,这对于提高习武者的武艺有重要的 意义。而那些处于纷繁复杂世界中,易受外界影响的习武者就不能专心练拳,足 以见证“心神”在习武中的重要作用。“意念”是人的心愿、意向,就是指习武 者在练武中运用的思维,思维活动是需要在“心神”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的。武术 讲究的是内外兼修、和谐统一,习武者外部动作的展开源于内在的意识,通过调 息、运气、发力与外在的动作相配合,然后通过外部动作的展示又达到内心活动 的体验,这也符合了武术“和谐统一”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受教育在具体练 习中,在讲授武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受教育内心活动的教育。

浏览2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