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性也是武术传播者所必须具备的。它建立在一个对传播者的长期认识基 础上。无论是官方传播者还是民间传播者,无论是组织传播者还是个人传播者, 对传播对象来说,可信度高的就容易被接受。这就是现在有些武术馆校越办越好, 而有些武术馆校却在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青少年在武术馆校不能实现“文武双 全”的教育效果是使家长放弃让孩子学武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只靠 虚假广告传播是不能持久的。可见,传播者必须遵守诚信的传播原则。熟知性与其说是主体因素,不如说是一个传播技巧。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 广大武术爱好者能够知道什么是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为人所熟知的武术学校,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求学。2007年,河南最大的武术学校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 而有的武术学校只有几十个人。一些武术馆校为了提高人们的熟知程度,在各类 武术比赛时购买冠名权。需要指出的是,熟知是建立在真实、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无论是个人传播者还是组织传播者,使传播对象熟知对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十 分重要的。
- 武术传播者的借“名”传播策略
通过研究武术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借用“名”事物进行传播是一个常用的 传播策略。历史上,武术界的各门各派都喜欢在本门树立一个武林高手,以此来 促进本门的传播。或者,假借一个历史名人作为本门拳术的创始人,如张三丰是 武当拳的创始人、达摩是少林拳的创始人、赵匡胤是红拳的创始人等,都是借着 “名”人来传播武术的。还有借着“名”拳来传播的,如少林拳出名之后,许多拳 种都附和到少林拳系中去,遍布全国的以“少林”作为武术馆校名称中的词语无 不是借“少林”之名。现在,武术界经常引用邓小平同志的“太极拳好”题词, 也是借用名人的传播效应。以“名”传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恰当地借“名”
来传播武术是一个重要的传播策略。
- 武术传播者的典型代表——武术名家
武术习练者遍布全球,其中的武术名人、专家均可称为武术名家。武术名家 是客观存在的,并对所属区域的武术传播起着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这些武术名家 的作用,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发挥武术名家的作用,需要由主管部门进行 引导,可建立网络,让他们为传播武术做贡献。
第四节民间武术教育传播的功能与文化定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的融合体。武术教育传播又是武术面 向社会的最广泛、最有社会价值的传播,因此对武术教育传播的功能必须有准确 的文化定位,这有助于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武术教育政策的制定。在现实中,武术教育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人明知自己从事的是传统 文化的体育,但仍然以一般体育项目要求自己。比如,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开设双 语教学课就是一个误区,学生对武术传统的掌握尚未明了,却要求教师以英语来 传授,加大了学生学习武术的难度。香港的大学国际化程度很高,都采用英语教 学,但对传统文化专业却是例外的,因为中文和外文的许多词汇根本就不能对译。 使用英语教授武术对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教学困难。比如,形意拳中的“龙形搜 骨” “猫洗脸” “金鸡食米”等,看似简单,翻译成英语就很难切入语义。武术教 育需要国际化,但是武术的国际化不是面向体育的西方化,也不是英语化,不能 一味地照搬国外标准,要从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因此,研究武术教育的 文化定位问题,关系到武术的长远发展。
一、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人文学科
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武术是具备文化、艺术、体育属性 的文化体,武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其文化定位应符合武术自身的质。武术定位 于体育,则为体育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教育属于体育教育。武术定位于文化, 则从武术所具有的文、史、哲出发,武术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主观世界的,是内向地认识自己及生活的,是关 于满足终极关怀的。所以,人文知识不一定是一元的,往往是多元的;人文思维 不一定是系统逻辑的,往往是形象、灵感、知觉和顿悟的;人文文化不一定是严格实证的,往往是体验的。人文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武术文化的教育要符合 人文文化的这些特点。武术归入人文学科,学校武术的内容就要注重“文化品位”。要将武术教育 的过程,成为解读文化经典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健身、娱乐、休闲化的体育 层面。大众化的武术教育,如普及化的大中小学武术教育,要介于体育与文化之 间。这犹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和于丹的《品三国》与《论语心得》。 其内容不是原著的《三国演义》《论语》,但也不是学术专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尽管有学者称,易中天之书内容太浅,在专业学者看来就如白开水一样,但不能 否认其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存在。武术的普及教育就要如此,比体育高,但还不能 到达高深学问的层面,要使武术教育成为文化、艺术、体育的多元教育。
二、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审美。此武 术是指武术传统与武术文化,而非体育化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只是体育项目中 的一项,其武术特异性只是停留在名称上而已。欧美国家的人到中国高等院校中 只学武术,是因为武术的民族性与文化性特征吸引了他们。因此,武术文化传承 与审美的教育价值的实现,要求学校在武术的内容设置上保证武术文化的整体传 承,并且远离竞技武术的术语与内容,以成熟的传统武术项目实现整体文化介入。中科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 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就会被打垮;而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他指出,文化教育的文化一般包括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其中, 知识是基础,它是文化的载体;思维是关键,它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魂;方 法是根本,只有经由方法,才可能将由思维激活了的知识付诸时间;原则是精髓, 它贯穿并指导着知识、思维与方法;而精神最为重要,它融入了知识、思维、方 法与原则,成为它们的灵魂。精神是一种境界,是“德”,是一种追求,追其更 真、更善、更美、更新。知识越高深、渊博,思维越精邃、巧妙;方法越可行、 有效,原则越明确、坚定;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因此, 由文化教育出来的人才,其素质、层次就越高越优,其品味、格调越醇美、越高, 其作用就越大、越好。武术教育也一样,在传承武术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传授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方法、原则,形成对武术精神的崇高追求。武术在民国时被称为“国术”,国术进入学校教育,可谓之“国学”。武术教 育与近年来重新兴起的国学教育具有一致性。国学运动在中国的方兴未艾,是中国文化教育回归传统的实例。但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国学与“五四”之前的国 学完全不一样了。它们只是文化经典,只具有单纯丰富的文化艺术的教育和审美 功能。对于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学习,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使命。在今天,武术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是民族文化的学习和 积累。武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培育、提升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境 界有巨大的影响。只有站在这些文化的肩膀上,继承和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置身于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才能感受其魅力和价值。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未来的价值意义不言而喻,在大中小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产生活的智慧。” 他指出,富有想象力的传授知识和学习是寻求智慧的唯一途径。他认为,想象地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培育学生对观念之力、观念之美、观念之结构的亲近感,使学生把它们与具体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够欣赏观念的结构是一个人真正开化的表 现。武术教育,即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这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浏览2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