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的明确认识。武术传播基本模式的建立使我 们对武术传播各个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武术传播现象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武术传播模式还较为明确地界定了武术传播研究的领域,即从七个基本要素 入手进行分别或全面的研究,使武术工作的对策研究目标更加明确。比如,技术 研究可以归入传播内容中,武术申奥研究需要考虑国际环境、传播策略等方面。 此外,武术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为武术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简明的决策工具, 使武术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有助于武术国内、国际传播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武术传播的原则说

武术传播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传播目的,对武术传播者提 出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对传播原则的正确把握, 可以对现在和未来的武术传播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导向作用、 定势作用和保证作用。进行武术传播原则的概括要依据传播的规律、目的,吸取 和总结传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历史史实与实践逻辑的分析,可以得出武术传播 的基本原则。


  1. 诚信传播原则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主要元素,也是武术社会传播的首要原则。对于官 方传播者和民间传播者来讲,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官方传播者作为管理武术的政 府机构,在竞技武术传播中,要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不断提高传播的权威性, 使人们能够对官方传播具有信任感与信服度。民间武术传播者也要注重诚信传播 原则,许多武术馆校在广告宣传中传播不切实际的内容,最终失去人们的信任, 致使生源减少,难以为继。诚信传播原则是保障武术传播健康、有序进行的法则。

  1. 针对性传播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从传播效果和传播策略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传播目的、不 同的传播对象制定相应的传播对策。比如,武术进入中小学、进入大学,由于传 播对象和目标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传播对策。竞技武术以进入奥运会为最终 目标,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应该围绕武术入奥进行。散打运动的传播要针对青少年 群体,木兰拳传播针对中老年妇女,太极拳传播可以针对所有群体,但是从健身 的角度出发,则主要针对中老年人。武术影视传播如果是向奥斯卡进军,则要进行变革,以适应奥斯卡奖项的审美情趣。针对性原则的遵守是取得有效传播效果的关键。

  1. 分层传播原则 '


分层传播原则是武术传播的基本思路。只有分层传播,才能实现武术传播的 多元化发展。在实践中,武术传播一定是分层进行的。可以简单地把武术传播分 为浅层传播、中层传播和深层传播,这对指导武术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武 术向普通学校传播,应定位于浅层传播范畴,因为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掌 握太复杂的技术是不现实的。浅层传播的教育定位就很容易编写教材内容,但是 如果是专业院校,教材的编写就要根据需要进行理论深入。又如,师徒传承中, 徒弟属于深层传播,一般弟子则属于浅、中层传播。中国武术段位制分初、中、 高三层段位,其实也是遵循了分层传播原则,初段位属于浅层传播,突出大众传 播的特征,向社会化发展;高段位突出对武术做出的贡献,属于武术专家、武术 家的范畴;中段位则介于两者之间,属于中层传播。分层传播原则可以适用于不 同的武术传播活动,需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1. 渐进传播原则


武术属于文化,文化的传播是分层的,也是循序渐进的,这是文化传播的规 律。武术传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比如,武术进入中小学、大学,成为 教育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武术传播在世界各地也是一样的,以竞技 武术为例,进入奥运会需要时间,因为武术作为外来文化,需要逐渐被国外社会 认识。渐进传播原则同样适用于教与学之间的具体传播,如师徒之间、师生之间, 都需要一个渐进的传播过程。“太极十年不出门”便是最好的例证。

  1. 古已有之原则


文化是延续的,所以武术文化传播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这是武术(主要 是指传统武术)都在默默遵循的原则。葛兆光研究思想史时发现:“人们从一开始就 相信,古已有之的事情才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于是,思想者常常要寻找历史的证 据。”武术传播也一样,学拳者往往要追寻所学拳种流派的根源,以理清自己的脉 络,并在师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竞技武术由于逐渐体育化,难以寻根,不过其内 容的标准化使其并不需要传承。传承有序、历史悠久是传统拳种流派的文化底蕴, 少林寺就是以其1500年的历史来传播少林拳,并形成了少林功夫的文化空间。“古 已有之”的武术是文化传承的脉络寻根,是历史感与神秘感融合的传播魅力。因 此,即使是非常体育化、现代化的散打项目,在传播中也使用“中国武术、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之说。各个拳种流派的传播之始,也首先传播该拳种的发展历史。 中国武术是古已有之的,所以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

  1. 文化传承原则


文化只有在发展延续中方能增值。武术文化在传播中一定要遵循文化传承原则。民间传统武术在传承中往往遵循以道德为先的原则,注重传承人的悟性,并 注重拜师程式,这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决定了武术文化的 传承可以走多远。以竞技武术为例,由于其传播过程主要在院校进行,实行集体 授课,没有师承,不注重道德培养,从文化空间的角度看就存在不完整性。在当 今中国,人们越来越不注重文化仪式,其实有些仪式也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跆拳道与武术相比,除了注重礼仪外,其传播内容在任何方面都不能与武术相提并论,然而恰恰是其注重礼仪、注重文化的特点,才赢得了中国青少年的喜爱。武术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传承,这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五)武术传播的整体说

  1. 武术传播的整体传承论


整体论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仍然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 体大于其部分之和”的观点,它概括了 2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发展的成果,与现 代有机论、系统论、突现论等新学说相互渗透。人们通常把系统等同于整体,但 实际上系统只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其实,人们真正关注的不是系统而是整体, 人们着眼于系统的目的和实质在于整体。系统的整体思维,其精髓是它的整体性, 系统其实是整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从系统的观念看,万事万物的整体 性可以通过系统的术语和手段表达出来。物理学家玻姆曾经指出,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的观念实质上是整体的而不是破碎的。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基于分析与还原的非整体论思维方式及其知识体系呈现出了一个破碎的世界,而这原本为了方便地认识世界而对世界进行的划分,这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使人类无法获得整体性的知识体系,进而导致环境、社会乃至文明的分裂性危急。中国武术在国内外传播中所形成的非整体性传播,已经使武术的内涵在传播 过程中被曲解。以部分传播整体,又以整体诠释部分,使国外乃至国内大众也难 以窥见武术文化的全貌。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每一个分支在传播过程中都 冠以中国武术之名,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永远是模糊的,分不清到底何为武术。 武术的个别项目在传播时均形容为“博大精深”,却使国外受众对武术的认知十分模糊,使部分与整体之间出现混乱,以至于形成了 “太极拳是太极拳、武术是 武术”的观点。武术非整体传播的另一后果是发展部分武术的分支而忽视整体武术文化,忽视对占有绝大多数比例的武术拳种流派的发展,缺乏对武术本身文化特质的关注, 使武术的未来发展受到了限制。面对由非整体论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危机,整体论在原则上应该是解困的良方。 武术的整体论要求对武术的整体文化进行全面的传播,而不是仅仅传播其部分内容。既要关注武术技术,如武术拳械技术、功法,同时要关注武德、武术哲学、 武术美学等武术文化,以及武术的“文化空间”。对武术整体传承论的认识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部分的失败必 将导致武术根基的消失。只有着眼整体,才能着眼未来。十分推崇中国文化的李 约瑟指出,在提倡整体论科学的同时,应认真思考由帕斯卡提出的原则: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部分,同样地,不特别地认识各个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

浏览2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