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军国民思想的确为学校武术的教育发展注入 了新鲜血液,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军国民思想的影 响,当时学校仅仅将尚武作为体育的发展目标,而且教学内容也局限于用兵操练 范围,学生学到的内容也只是持枪步伍。在此背景下,体育只注重培养人的尚武 精神,没有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体育的教学内容难 道指局限于这一点上吗?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当时的学校武术教育的确培养了 学生的尚武精神,但是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不应该只注重这一点吧。如果从教育学 上来研究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其首要的目的就是需要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但是这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很难做到的。

到了 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和自然主 义体育传到了中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当时一直以德日教育体系 为榜样的中国意识到不做出改变,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 对当时军国民思想影响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都起到了一 定的改革作用,并由此对体育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衍生出了两大流派, 分别是“兵操废存”与“新旧体育”。在不断地讨论中,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将尚 武与体育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且单单将兵士操练作为体育的教学内容 也是不全面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要想得以实现,就要重新定义学校武术教 育的本质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尽管当时的人们意识到学校武术教育存在诸多 问题,但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开始逐渐排斥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开 始从中国武术的本身审视和找寻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中国武术教育不仅要借鉴西 方文化的精髓,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确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使人们在转变体育手段的同时,开始意识到武术在中国体育 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近代武术教育的发展背景进行阐述,我们发现学校武术教育经历了一 波三折的变化,先是将尚武的精神融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中,其次将斯巴达的 军国民教育思想作为学校武术发展的核心目标,最后摒弃前两种错误的教育思想 开始重新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审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转变为培养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一些武术专业性院校的出现,高校武术选 修课的设立等都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学校体 育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尤其是面临国民党和日本侵略的困境,武术的发展境遇 更是不太平的,但是在解放区各个学校中,武术教育仍然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三、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

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进入了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处于新时期的体育文化取得了蓬勃发展,而作为体育文化中的一份子一一 武术也逐渐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武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 进学校教育中。随着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武术的思维也得到了较大的提 升,武术课程也经历了正课、选修课和专业课发展的历程,一批批专业的武术教 材纷纷问世。为了使全国大、中、小学都普及武术教育,国家教育部还对各个学 段的武术教材进行了编写,这为学生学习到武术基础知识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随 着改革开放的胜利,我国的武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种武术辅导班、武术比赛、 训练纷纷被列入体育项目中,同一时期,民间的武术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培养了 一批批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些成就足以见证武术教育的发展是何等辉 煌。而且,这一时期学校也加强了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武 术的快速发展。紧接着,中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学校武术教育还要不断传承民族精神和优 秀民族文化。纵观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真实体验到武术发展的光辉 历程,首先武术从民间技艺被列入学校教育;其次,武术的传承方式也由师徒转 为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校,武术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现当代武术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武术教育的发展史可以总结为:古代时期学校武术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 的,深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 水火之中,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尚武”精神;而现当代的武术教育则是处于全球 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培养社会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才为终极目标,这个 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紧密相连。因此,不论处于哪一个年代,学校武 术教育都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一份力,从而顺利实 现传统武术教育的传承。

第四节传统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一、生理价值

学习武术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能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 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内部与外部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社会 价值。因此处于竞争压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身心健康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内练精气神

“内练精气神”中的练“气”是武术的独到之处。中国古代探讨“气”和 “形、神”的关系时,常与“养生”之道有关。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是健身 养生的手段,它和养生的理论相通,注重“气”也就是必然的了。练气是许多拳 种习拳的心法要诀,“功夫总在呼清倒浊”。《少林拳谱》中提到“上气下压,下 气上提,上下会合,阴阳归一,气练一体,方显力足”。练气的同时还须养气。 如何才能“养气呢?通过修身养性,也就是修身要“见性”,方能“养气”。妙兴 大师指出“明晓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智,远离思虑,断绝情欲, 摒除嗜好,力戒暴怒”,“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侮辱,都能坦然处之,无 动于心,久而做到心志专一,坚守吾真”。练气并养气的武术理论指导着武术实 践,比如,形意拳突出对“内”的养练,强调“人身以气为本,所以为根”的传 统“气用”养生作用,“通过修饰其内,使血气精液充盈贯通全体经络、四肢百 骸,滋养各部,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的目的”。可见,学 练武术,心为主导,外顺内合,能够使人经络气血畅通,全身得养,从而达到以 内养外,内强外壮的目的。

(二)外练筋骨皮

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完美的身材是当代人的追求,而且这对于彰显民族 英勇气概和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不仅身强 体壮,而且还有一颗始终不老的心。拳谱中说“五体匀称可谓之形备”。五体匀 称素以筋骨血肉并提,主张“先仪骨体,后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其 形必须“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拱心”, 每个动作和势式都要顾及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 舒,势正招圆,形体工整。可见,武术动作特定的要求,可使人体身正体直、挺 拔张展、对称均衡、比例和谐。

形备是基础,形健才是目的。文质彬彬,是文弱形象的写照,而孔武有力则 是强壮形象的标志。体力是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无体则无德智。拳谚说“力生于 骨,达于筋”“外练筋骨皮”。练就筋强骨壮,方能形健质善。“外练筋骨皮”离 不开“内练一口气”。我们日常称“劲”为“力气”或“气力”,把力与气结合 起来说力犹气也。所以,炼气也就是炼劲。气的运行有赖于心意支配,炼气也即 炼意。若能做到意、气、劲三者合一,那运使的功底就算到家了。《灵枢•本脏 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可见,经脉气 血通畅,有利于筋骨、关节得到滋养,进而有利于气力的增强。武术功法练习的 抻筋拔骨方法,能够使气血通畅、骨正筋柔、劲力顺达、气力增强,内外合一, 形成良性循环。拳谚说“筋长力大” “筋长一寸,力巧三分”,说明练筋要注意练 “筋长”。筋的长短,由柔韧性决定。武术练习使人体各部分的肌腱、韧带、肌 肉的伸展性增长,关节运动幅度加大。这是柔韧性提高的表现,有利于改善动作 质量。

浏览2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