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传统武术教育价值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学校武术教育
在对古代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解释前,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武”与“武术” 的差别。从本质和外延来说,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古代的文治武功,这 就将武和文割裂开来讲,“武”就是强调一种军事训练,古代中对武术的理解与 现代社会对武术的解释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古代教育中将“六艺”作为教学内 容,其中射、御所强调的武术内容和形式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现代武 术,则是人们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一种运动。所以我们不能将射、御用现代的 武术来解释。古代武术教育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两 千多年里,我国的社会风气一直是重文轻武,尤其是汉代之后儒家思想的出现, 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学校也开始将传授文化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当时的体育包 括武术在内都被学校教育排斥在外。到了唐朝时期,即使教育从军事政治中分离 出来,还是受到了封建社会等级教育制度的影响,只有少数的贵族能够接受教 育,当时教育中虽然也涉及了体育教育内容,但收效甚微,根本对整个社会风气 的转变毫无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官学的衰落,掀起了私学的潮流,其中尤以儒家和道家开办的 私学最为影响深远。这两家私学都与武术教育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儒家派的创始 人一孔子坚持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因此孔子提出了众多的有关仁的名言,“杀身以成仁”, “舍生而取义”。但是孔子反对一切以武力作为解决事情的做法。由此,可以看 出儒家私学的办学宗旨是将德和力割裂开来的,重点强调学生要知礼仪、重道德 修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儒家学派也是重文轻武的。而墨家与武术的联系则是通 过“行侠仗义”来体现的,墨子对武术的发展源于其将“狭”贯穿教育始终,当 时墨家中的武术教育也一直受“狭”的指引,所教授的学生也都具有侠肝义胆、 除恶扬善的特点。墨家的这一武术教学思想对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仍有借鉴的意 义。由此,可以发现墨家开办私学的宗旨是德与力是统一的,这也为传统武术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尽管墨家思想提倡武术学习,但是由于其在当时受 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传统武术思想最初的记载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被世人逐渐 遗忘。清朝初期,著名的教育者颜元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 张学校教育应该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应该将德育、智育和体育有机 结合,共同发展,他的这一主张严厉抨击了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 “静坐冥想” 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一经提出,受到了当时学者的一致认可,并对当时学校教 育起到了有利的帮助,但是在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下,这种收获是掀不起大 浪的,最后以失败告终。另外,有关学校武术教育记载的数量和事例较少的一大 部分原因也与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处于重文轻武、独尊儒术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根据上述对古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描述,我们总结出古代学校武术教育有 以下两个特点:培养的人才大都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重视伦理教育,强调以 “礼仪”感化人。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武分途”,还是汉代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当时的社会风气一直处于重文轻武中。学校的教育内容不管从“六 艺”到“四书五经”,还是由“诗词歌赋”再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等,都 时刻彰显了中国重文轻武的思想。尽管在古代,有时候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保 卫边疆,维护人民的安全,不得不加强人们身体素质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的时 间毕竟是短暂的,治标不治本。一直到近代社会,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人们才 逐渐认识到重文轻武思想的局限性,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不得不摆脱 这种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思想。
另外,当中国没有受到西方列强主义侵略之前,中国封建教育中有关体育教 育的只字片语都没有,更不用说有关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注重人身体素质和身心 发展的官文了。凡此种种,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在当时文化发 展中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并不能成为当时文化的主流成分,体育教育在古代只 是被当作维护统治阶级和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古代社会,武术根 本没有形成具体的形态,更不用说学校教育中进行武术教学了。直到明朝时期, 武术才有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得到了发展,也 是从这一时期武术才开始被作为体育教育中的一部分在中国普及开来的。
二、近代学校武术教育
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得到了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深受西方斯巴达教育的影 响,斯巴达教育提倡培养一定的军事人才,将“尚武”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中 国以斯巴达教育为开端,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其不仅有 助于培养尚武精神和形成增强体质的军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还可以给当时西方列 强致命一击,摆脱中国两千年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确立中国体育教育的社会 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们学习武术。中国关于军国民思想的确立曾经历了几次重大 的历史变革,1914年,清廷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军国民教育思想被官 方正式确认。1902—190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以 军国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要求学校设置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 课,成为实施军国民教育的象征。1914年,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 部文》中,就曾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1914年,随 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十一条”的提出引起了当时社会的轰动,掀起了 大规模的爱国运动,受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教 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从1914年之后,武术教学开始在各大学校普及开来,再加上各种拳种的武 术大师也纷纷受邀进行武术教学,这在无形中推动了武术教育的大发展。1915 年,北京体育研究社还通过了《拟请提倡中国就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得 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开始将军国民思想作为各学校的办学宗旨。从此之后,武术 被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按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武术改变了教学方式,将传 统、单一的传习法变为团体教练法,另外当时武术教材的内容也做出了调整,将 一些民间口头传授的武术技术和武术套路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下对这些动作进行详细的 研究。武术进学校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当时正面临着西方列强和国民党双重压 力,但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在学校中开展武术在内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 人民群众上阵杀敌的勇气,还可以给当时处于危难的中国一点希望和动力。尽管 这种想法对于改善当时的历史条件起不到推动作用,但是它却掀开了武术进学校 教育的光辉篇章,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自从武术被列入学校教育后,武术的传承方式就不再局限于师徒传授,而是 通过多样的传授方式,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而且武术的形式、内容和教学方 法也有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体系作支撑,从此武术的发展开始走 向专业化、具体化发展道路。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武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马良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其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也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意义。
浏览2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