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家门也对“价值”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而且产生了不同的价 值观学说,尽管都持不同的看法,但是本质上都是为社会服务的。第一种学说是 “关系说”,这一学说的人普遍认为其比属性说更容易被人采纳、接受。其中,中 国的《哲学大辞典》中对价值的定义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 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指出人获得价值的前提都需要以客观现实为需要。第二种学 说是“实践说”,这一学说在继承“关系说”有效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持这一学说的学者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角度展开论述的,是当前最 具有说服力的学说,他们首先肯定了 “关系说”的优秀成果,认为价值和客观现 实确实存在一种主客体的关系。然后指出,价值的这种主客体关系是需要通过社 会实践来完成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存在关系最终都是要归于实践的。这一学 说的提出,收到了不同的反响。

上述中西方尽管都提出了价值的不同解释,但是这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教育的 认识和把握,从中体现了人们的不同哲学观。因此,有关教育价值的概念,本书 综合上述观念认为,教育价值就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存在的一种需要的关 系,并且这个需要的前提是主体和客体都处于教育实践活动中,这个获取需要的 过程是漫长的、积极的和不断完善的。

教育价值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将对这些特征 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教育价值具有客观性

对于教育价值的客观性,一方面是指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以外 的客观存在,它是构成全部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指人们对教育价值 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离开了这一点,教育价值理论就容易变成 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理论认为,客体自身的属性是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脱 离了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去谈教育价值,只能是空谈。教育之所以有 价值,就在于它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去形成人的思想品 格、技能,从而使人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主体的愿望去改造世 界,并通过一代一代的文化积累和创造,使人类社会获得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 教育中,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之所以具有教育价值,就在于它们能给受教育 者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人类文化遗产,学生通过把握社会历史经验而使自己在 道德上、情感上、智力上得到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探讨教育价值,必须从研究教育自身的特点入手,在厘清教育事实前提下去做教 育价值判断。这样,才能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那种不顾教育事实而空谈教育 价值或将“事实”与“价值”割裂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的做法是错误的, 这只能使我们脱离实际,甚至走向唯心主义的相对价值论的泥坑。

(二) 教育价值具有主体性

教育价值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价值凝结在主体自身之上,学生能 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是凝聚在学生自身之上的,而不是在对象上产生变异,如 农作物的种植,其价值凝集在农民的劳动对象上,机器制造的价值凝集在生产出 来的机器上,而不是在生产工人身上。农民、工人只能从对象中体现自身的本质 力量而不是离开对象进行内省。教师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自身教学能力、素质 方面并且要通过学生来表现,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间接表现,因为教师是 不能直接改造学生的,也不能代替学生发展。比如当学生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时候教师的教学能力再强也无能为力;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 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强,学生也可能通过自学或主动提问题等途径来把问题弄清 楚。因此,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都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 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高低只能在影响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上起作用。因此,教育价值具有主体性,这表现在教育价值凝结在教育活动参与 者的自身之上,表现为他们自身的自我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

(三) 教育价值具有统一性

“教是为了不教”说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教育是自己对自己的教 育,学生的发展也是自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促使学 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控制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最后达到自我发展。学生在教 育过程中是通过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来逐渐从对象上认识自我,通过在与其他主体 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学会克服自我、调控自我,从而在自我中分化出客观的自我与 主观的自我的。实现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客我”的对象进行调控,使自我主体与 客体达到统一、和谐,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在物质资料和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 中,对象对于主体总是异己的,主体只是主体,对象也只是对象,主体和对象具 有明显的界限,生产过程就是主体以自身的本质力量来驾驭异己的对象使对象价 值化。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教师实践的教育对 象,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改造的对象,学生只有将自己作为自己改造的对象,才能 用自己的能动性推动自己成长。学生具有主体、客体的双重属性,学生在教育活 动中实现的价值既是主体的价值,又是他的“客我”的客体价值的统一。

(四) 教育价值具有综合性

教育价值的综合性,主要指教育价值不仅仅是单纯的精神性价值,其在直接 的精神性价值中还潜藏着物质价值,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直接指向的是 精神价值,如兴趣、成功、体验,而从学习的初衷或学习后的功能上考虑,又不 能排除其为了某种物质性的功利价值。如小孩子学习不好不能吃到好的糖果,较 大的学生则面临能不能找到工作、挣钱养家糊口的问题。教育价值的特点也是由 人的整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育主体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或个 人的共同体,其自身结构的规定性的每一点、每一方面使每一过程都产生对客体 的不同方面的需要,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知识、人类经验本身就是多方面的综 合整体,其既是精神的凝聚产物,又是人类求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工具表现形式。 因此,知识价值作为价值客体,内化为人延长了的手、脑,其使用就具有多方面 的价值。主体的多方面需要与客体的多方面特性相结合,就使教育价值具有多方 面的综合性。

(五) 教育价值具有继承发展性

从教育价值的形成层面来看,其继承发展性,无论在教育理论上还是在教 育实践上,都可以体现出来。从教育理论来看,一种有价值的理论,并不随着历 史的演进而丧失其生命力,相反,它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与完 善。例如,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倡导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 思想家,他的“教育要遵从自然”的主张,开创了后世自由主义教育、理想主义 教育、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先河,他以后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从人文主义者 到理性主义者,从莫尔、康帕内拉到马克思、恩格斯,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 本的教育价值加以继承发展,直到当代,这一思想仍然是存在主义教育、永恒主 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坚持的主题。

从教育实践来看,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教育方法、教育组 织形式等,也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被人们所继承、改造和完善的。譬如,捷 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成果首创了班级授课制这现 代学校教育的基本教学制度。今天,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一教学制度尽管也受到 了许多非议和质疑,但它仍然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教育价值并 不因时代的进步而消失,而是在人们的继承发展中日渐完善,愈来愈显示出其巨 大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它满足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普及教育程度 的需要,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体现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浏览2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