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 神属性相结合的生物体,因此这就决定了人具有像生物一样的生理基础,比如对 吃、喝、睡等方面的需求。但是人的这种需要并不是简单地对物质的自然需要, 而是一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自然需要,这些自然需要和人自身的能力 相匹配,如果人的自然能力不高,就得不到这些自然需要。因此,人要不断发展 自己的能力,提高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两者的同时发展。因此,我们 不能将自己的自然需要用“生理需要”和“自然本能”来进行解释。由此,我们 说,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要想 取得这些需要,就需要人先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获得。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当然人也不例外,因此人的发展史也就是 人不断获取生产资料的展开过程,因此,历史的核心内涵就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这就说明了,当社会发展从一个时代过渡到另一个时代时,作为社会存在主 体的人也要经历一次转变和完善阶段,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因此, 当中国社会由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人就相应 地会得到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模式将会发生根本 性的改变,而这一根本性的改变,不仅需要人的身体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 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素质和社会方面的素质要随着当代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做出改变。另外,人也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方式和采取不同的途径更快实现自己的 社会价值。本节在这里所要研究的是传统武术将对社会存在的主体人产生怎样的 影响,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满足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过程,这是传统武术 文化同化的结果。
二、运动属性
(一)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就是对身体进行的教育,而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本身,因此体育 教育的价值实现也需要通过身体运动才能体现出来。作为体育外在的表现形式运 动,贯穿体育教育始终,这也是体育区别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点。武术作为体育中 的一种项目,也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就需要将武术作 为教学内容,通过身体运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 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已经由之前的只注重生理上的满足,转变为 生理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随之而来的,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也不 再像之前只注重人的体质和体能的提高,而是将三者结合一起,共同发展。这就 需要当前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理 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体育的本质目标是为了实现对 人的自然属性的改造,这也是体育价值实现的最终体现,简言之,体育就是改造 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精神属性提高的学科。因此,作为体育范畴 的学校武术教育也应是如此。但传统武术相比体育的其他项目来说,前者的独特 之处在于是对人身心健康的教育。
(二)技击教育
所谓的技击教育就是指两个人相互切磋武艺,进行技艺较量。从技击的定 义来看,这个过程并不是由单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两个人技术和力量的较 量,技击作为体育项目之一,也明显具有运动属性,即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完成 的。技击不单单指同一水平的两个人进行技术和力量的较量,还具有强身健体的 作用,这也是所有技击运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传统的武术,也并非只能达到 强身健体的价值。传统的武术也具有技击属性,这种技击属性是内外兼修的,既 注重人身体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人修身养性,使人心情愉悦。中国传统 武术的技击属性相比西方体育项目的技击属性来说,两者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 技击属性强调的是整体的劲,而西方体育的技击属性则强调的是局部的力,造成 这种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中国武术比赛的胜负只需 要点到为止,而西方体育项目比赛则要求争出个高低,前者明显是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崇德礼让思想的影响,而后者则明显受到西方人人平等、公平竞争思想的影 响,这就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差异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内的传统武术教育 也必然受到中国崇德礼让思想的影响,技击属性也要符合这一精神内涵,既要强 调人的全面发展,不管是从身体本身、呼吸和意念的发展上来说,还是人的精 神、心理健康上说,都是传统武术独具的特色。传统武术与世界上的单个体育项 目比赛相比,前者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而且在与对方较量的过程中, 还会促进其社会关系和精神属性的发展。具体到技击中,就是指两个主体在一次 次的较量中,不仅得到了武技的提升,而且在争斗的过程中还能引起一系列的心 理反应,对培养人的坚强意识至关重要。
三、文化属性
传统武术的发展深受中国几千年来不同文化的影响,学校武术教育以武术 为内容进行教育,对武术的教育也就是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教育,这也是学校 武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重要一点。从文化层面来说,学校武术教育就是 指外在的身体运动表现形式与内在的文化精神内涵高度统一的过程。在武术的不 断发展过程中,尽管套路、招式和拳种都发生了不同的改变,但是这些改变深受 不同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习武者还要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 的认识。这些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是微妙的,这就需要习武者在达到力度、套路符 合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与内心情感、思想有机融合,从而将二者整合在一起,领 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进行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强调武 术技能、套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时不时地传授一些与武术相联系的文化背 景,这对于学生深刻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通过讲 授武术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 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第二节传统武术教育价值的基本构成
一、教育及教育价值研究
有关对价值问题的探讨,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也就必然要 涉及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具体领域中有关价值的问题。对于“价值”的定义,由 于每个人的哲学观存在差异,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对“价值”问题的研究 西方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中国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在社会实践中 将这一问题放在哲学角度研究的。我国当时对“价值”问题的探讨,最初先区分 了事实价值和价值认识、价值和真理、价值和价值真理等概念,后来随着我国学 者对“价值”问题研究的热情高涨,才开始用哲学观将价值问题的讨论放在新的 高度,重点研究了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哲学方法论等内容。在这里列举几个有代表 的人物,首先,克里夫•贝克认为价值就是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且源于 人体自身,即价值就是人获得的幸福。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事某一件事的时候,内 心感到幸福,认为是正确的、好的,那就是价值。其次,拉思斯、哈明和西蒙则 认为人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要历经自愿地选择、珍视和重复三个阶段,他们认为这 三个过程共同构成了人们正确辨别价值的过程。最后,海尔斯蒂德和泰勒认为价 值其实是一种规则、一种信念和理想,主要是规范人的行为标准,当人做事情的 时候,以此为行动标准,从而获得人与客观事物的高度统一。上述三种定义尽管 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解释,但是他们的解释对当时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毕竟他 们都肯定了价值是与人的生活目的相联系的,具有生存的含义。
浏览1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