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蒙古族武术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 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 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搏克”是蒙古语,可译为摔跤,有结实、团结、持久的美好意义。搏克是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摔跤运动中,保持民族特色最完整的对抗性竞技运动。搏克的 历史较为久远,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 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手竞技助 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选拔武士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高的荣誉。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 摔跤被称为“角抵”“角力” “相扑”“争跤” “掼跤”“摔角”等,根据文字记载 和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 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和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 和进行正当防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成吉思汗在统一整个蒙古后,还把摔 跤作为训练士兵的重要内容,同时规定每次出征前、凯旋时都要召开“那达慕” 庆祝。直至清代逐步演变成由官方定期召开的有组织、有目的的“耐曰那达慕” (即友谊活动或游戏活动)。大会主要由王爷、活佛等专门组织和训练的“专业” 摔跤手、射箭手、骑手间的比武。
蒙古族的摔跤运动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而且在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 上,摔跤也常被作为娱乐项目举行,传承历史悠久,正是有了那达慕的存在,蒙 古族的搏克才得以崭露头角。从摔跤的技法上看,蒙古族搏克的技巧很多,可以 用捉、拉、扯、推、压等13个基本技巧演变出100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 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 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 败。摔跤人数为8、16、32、64等双数,有的甚至成百上千人,但总数不能出 现奇数,场面十分壮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蒙古族摔跤竞赛的标准,发生了 质的改变,只要习武者膝关节以上任意一个部位着地,就宣告比赛失败。这就减 少了不必要的伤害。此时,获得胜利的一方也不可以再以某种理由攻击对方,这 改革后的竞赛机制与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强调的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理念相契 合。随着蒙古族摔跤竞赛机制的改革,蒙古族搏克的竞赛标准也做了一些调整, 与起初相比,不再为了获取胜利,采取各种手段,置人于死地了,减少了不必要 的伤害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另外,在比赛中取得胜利的人,在本地区还可以享 受相当高的声望,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比如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如果 习武者获得了冠军,就会按照本民族的习俗,获胜者佩戴“景嘎”。“景嘎”是用 五彩绸缎编制的项圈,每获得一次成功,获胜者的脖子上就会多一束无色彩带, 这是蒙古族冠军者的独特标志。而那些经常获得比赛胜利的冠军,则要被授予更 高的荣誉,那就是“达尔罕”,并且享有该荣誉称号的人有担任教授青年学习武 术的资格。尽管蒙古族的传统武术的竞赛规则发生了变化,但是其还是受到了世 界的关注,竞赛规则的调整也更加地符合以人为本的特点,充分彰显了蒙古族传 统武术正在向新时下文明竞技体育看齐。
(五)纳西族武术文化
纳西族人们一直信奉东巴教,尤其是东八教的经书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 习惯起着深刻的作用。其中,《东巴经》中记录了上千个象形的武术符号,这证 明了纳西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武术发展的雏形了。另外,《东巴经》也一直被当 作是“东巴用的书”,所谓的“经”就是后世学者的意思,但事实上当时的《东 巴经》被没有达到后世学者的境地。东巴书中编写的内容在现代看来,具有较大 的变异性,尤其是有关“蹉磨”的经书,两者的解释是不同的,有的人称其是 最古老的舞谱,而有的人认为它是最古老的的拳谱,但是将其解释为什么,都 是不正确的,如果单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用纳西文来解释,“蹉”字就是 “跳”的意思,“磨”是“谱”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说东巴经记录的是纳西族 人们“跳谱”的一本书。《蹉磨》记录的第一个组合操功叫“黄金大娃跳”,包括 “牦牛斗赤虎”“大神跳”“东巴将官耍刀术”“将军单腿跳桌” “赤脚登剑梯”“弓 箭操功”“磨刀跳”“单腿旋转”“单腿跪砍”“牦牛抖肩”“山羊斗角”“饿虎扑 食” “孔雀喝水”等,具体场面有群打、单打、对打、三斗打、四门破、五佛跳、 擒钩术等。
东巴跳是纳西族传统武术的主要形式之一,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分文武 二道场,武道场的跳神舞蹈即为东巴跳。东巴跳是保留了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武 舞,舞谱记录了 60个组合动作,一个组合就是一个完整的舞蹈,如中姐伏磨蹉 耍刀跳,考日米九蹉一一弓箭跳等。东巴跳中使用的武器有刀、盾、弓箭、矛、 叉、剑、棍等。纳西族武术动作连贯优美,对打逼真,很有特色,尤其刀舞演练 时,还配以清脆悦耳的银铃声。东巴跳演练时,带头的丁巴朴罗神”怒目含刀, 先示范东巴跳特有的腋下擦刀、铃上擦刀、翻身横砍、马步架刀等动作,然后众 将紧跟,在响亮的板铃声中进入四门破套路。刀刺铃铛对抗激烈,威武动人。每 当祭风、消灾、祭山神与龙王、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大道场,都要进 行东巴跳。本村和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热闹,巨甸一带每年都要举行传 统集会,几十乃至上百的东巴,身穿彩色法衣,手执刀、又、斧、剑、弩、箭盾 牌和降魔杵、矛法杖等各种武器和法器,进行对打、掷刀、投叉、飞矛各种武 练、舞蹈,进退自如,威武雄壮,是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武术表演。东巴跳在纳 西族的开丧法事上是不二之选,在活动举行中,东巴跳的大师们变换多样的武术 套路,尽情将武术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也是广大群众一览优美舞 姿的重要时刻。其中,东巴跳的具体场面有群打、单刀、对打、三斗打、四门 破、五佛跳等。绝技有赤脚登剑梯、从数层梯顶飞下来,口含烧红的犁花尖、锄 头、铁块和甩石磨盘等。东巴舞作为纳西族最典型的武术舞蹈,不仅具有形式多 样的技击格斗技术,而且还有一系列的攻防技术,这种舞蹈兼具了原始文化和民 族宗教两种特点,堪称舞蹈中的经典。
第四章
传统武术教育价值及实现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得不面对衡量自己社会价值的问题,因此,价值关 系与人都属于社会存在的关系,尤其是价值关系不仅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而且还会指导人正确地获得生活物质基础。而作为教育价值中的一部分, 武术教育价值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下面本章将对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及其实 现途径进行详细的论述。
第一节传统武术教育价值的属性
一、发展属性
在探讨何为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我们首先明确一下“需要”的概念,首先, 需要是主体对客体做出的能动性反应;其次,“需要”是主体从客观环境中获取 自身活动和生存的前提条件;最后,“需要”不仅要主体自身结构的参与,而且 还要与周围的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每一个个体所产生的主观意愿都 属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当主体结构有什么需要时,社会存在就会给主体提 供相应的服务保障。所以说,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是普遍存在的整体,缺一不 可,主体只要与客观环境产生联系,就会存在一定的需要。这就是说,主体的需 要不仅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且还受其他方面的影响。人在获得需要的过程中, 不管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满足,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两者形成的最终结 果就是客体同化的过程。
浏览164次